今天給朋友們介紹一個治療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等包塊行之有效的中成藥——內消瘰疬丸。
它出自清代名醫顧世澄的《瘍醫大全》,原方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年了。
內消瘰疬丸藥方組成:
夏枯草、玄參、青鹽、海藻、川貝母、薄荷、天花粉、海蛤粉、白蘞、連翹(去心)、熟大黃、甘草、生地黃、桔梗、枳殼、當歸、硝石。
中醫是怎么看結節、包塊的呢?
中醫認為,結節的發生主要與情志及體質因素有關。
《素問》:“怒傷肝。”
《嚴氏濟生方·癭瘤論治》:“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如果你長期情志不暢快,或者情緒浮動較大,致使肝氣郁結,肝郁則氣滯,氣滯則會導致體內津液運行不暢,進而凝結成痰,痰凝于頸下,則為甲狀腺結節,凝于乳腺,則為乳腺結節。
所以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雖長在不同的地方,但其病因皆與體質有關,這也是為什么好多人的結節做了手術,卻依舊反復長出來。都與沒有改善體質,祛除病根,沒有把肝經的瘀滯疏通開來有關。
而內消瘰疬丸這個方子,便是通過調節體質,來達到化痰散結之效。
此方共兵分七路:
第一路:夏枯草、白蘞、連翹,消腫理氣
夏枯草,《滇南本草》里記載:“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行肝氣,開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結核。”
夏枯草素有清肝、護肝“圣藥”之稱。能把肝氣理順,能把肝火滅掉,又能把散結節的重擔挑起來。夏枯草作為常見的一種中藥,與菊花、枸杞泡茶飲用,對心煩、口渴、上火也有緩解作用。
白蘞、連翹可以輔助夏枯草,它倆善于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而斂瘡。氣有余便是火,當氣都堵在一起時,這個地方能量上升,慢慢地火就起來了。前面夏枯草把肝氣理順了,白蘞、連翹可以清熱瀉火。
第二路:玄參、大青鹽、海藻、海蛤粉,軟堅散結
《本草備要》:“咸能軟堅,苦、辛能下氣行水,溫能通血脈。入肺、大腸經。消痰結堅痞,唾如膠漆,噫氣不除,大腹水腫,去頭目風。”
中醫認為,咸能軟堅。也就是說,咸可以將堅硬的東西先軟化,再消散。
玄參、大青鹽、海藻、海蛤粉幾味中藥都是咸味的,可將體內的結節軟化散開。
第三路:川貝母、天花粉,清熱化痰
百病皆生于痰。
川貝母,性微寒,味苦、甘,歸肺、心經。
《中華本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主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疬;癰腫;乳癰。”
川貝母有化痰散結,清熱潤肺之效。
天花粉清熱涼血消腫,可助浙貝母清除結節、囊腫中的痰濁。
第四路:枳殼、當歸、生地黃,理氣活血
枳殼、當歸、生地黃,也是活血化瘀的名方——血府逐瘀丸中的三味中藥。
當歸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抗癌等功效;
生地黃清熱涼血、除瘀熱;
枳殼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
第五路:桔梗、薄荷,引藥上行
桔梗,性平,味苦,歸肺經,所以主要功效是下火。
《本草易讀》:“療咽喉之疼痛,開胸膈之壅塞。排膿血,化凝郁,散結滯,消腫硬。”
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咳嗽痰多,或者是胸悶不暢。
薄荷也有一點疏肝解郁的作用,它非常的輕靈,就是力道沒那么猛,有點像屋里落了灰,我們用雞毛撣子輕輕撣一下那種感覺。
第六路:熟大黃、硝石,化瘀瀉火
硝石,可辟穢去邪滌濁氣,利尿瀉下。
大黃,是硝石的最佳助理。既能除氣機阻滯形成的淤血,津液被阻形成的痰濕,又能清理受邪氣污染的大環境腸胃,并以下氣之力,同樣讓積塊有地兒出去。
最后一路,甘草,調和諸藥
甘草,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并健脾清熱,解毒除痛,可助戰斗盡快結束。在此方中可調和藥性,起到補中益氣的功效。
這就是內消瘰疬丸了,臨床上常用來調理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等包塊。現在也有中成藥,不過還是建議大家辯證后再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