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考試樣題
滿意答案:
一、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計12分)
1、 信念
2、慎獨自律
3、社會公德
4、實體法律制度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16分)(多選少選均不得分)
1、下面哪些(個)選項是人生態度和人生觀的關系的描述?
A、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
B、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心理傾向。
C、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表現和反映。
D、人生觀表現了人生態度的基本意圖。
2、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需要做到哪些(個)?
A、正確認識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關系。
B、正確認識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關系。
C、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關系。
D、正確認識享受個人權利、自由與承擔國家責任、義務的統一關系。
3、下面哪些(個)對道德描述是不準確的?
A、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
B、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C、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D、人類最初的道德是以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的。
4、下面哪些(個)內容表達了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仁愛”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C、兼相愛,交相利
D、是非之心,智也
5、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包括:
A、勤儉持家 B、文明禮貌 C、愛護公物 D、明禮誠信
6、誠信對大學生的作用是:
A、誠信是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
B、誠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
C、誠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
D、誠信是大學生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
7、下列哪些(個)屬于家庭美德的內容:
A、男女平等 B、助人為樂 C、奉獻社會 D、鄰里團結
8、下面哪些(個)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國家制度:
A、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簡答題(每題4分,共計16分)
1、認識和把握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
2、簡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3、社會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4、我國程序法律制度包括哪些?
四、問答題(每題6分,共計18分)
1、怎樣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2、如何做到科學對待人生環境?
3、怎樣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五、論述題(每題9分,共計18分)
1、結合理想和現實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要求:根據課本知識,結合現實,得出自己的觀點或結論)
2、給本課程的任課教師寫一封信,要求寫出課程內容與自身的感悟及建議
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110010062)期末考試試題(A卷)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考試對象:2007級本科生
本期末試卷滿分為80分,占課程總成績的80%;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20%。
一、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計12分)
2、 信念:信念是情感、認知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1分),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2分)
2、慎獨自律:在無人知曉、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1分),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1分),不因為無人監督而恣意妄為。(1分)
3、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2分),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1分)
4、實體法律制度:主要是規定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或職權和職責的法律制度的總稱,(2分)我國實體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1分)
二、多項選則題(每題2分,共計16分)(多選少選均不得分)
1、下面哪些選項是人生態度和人生觀的關系的描述?(AB)
A、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
B、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心理傾向。
C、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表現和反映。
D、人生觀表現了人生態度的基本意圖。
2、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需要做到?(A、B、C)
A、正確認識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關系。
B、正確認識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關系。
C、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關系。
D、正確認識享受個人權利、自由與承擔國家責任、義務的統一關系。
3、下面哪些(個)對道德描述是不準確的?(C)
A、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
B、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C、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D、人類最初的道德是以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的。
4、下面哪些(個)內容表達了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仁愛”思想。(A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C、兼相愛,交相利。
D、是非之心,智也。
5、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指:(D)
A、勤儉持家 B、文明禮貌 C、愛護公物 D、明禮誠信
6、誠信對大學生的作用(ABCD)
A、誠信是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
B、誠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
C、誠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
D、誠信是大學生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
7、下列哪些(個)屬于家庭美德的內容:(A、D)
A、男女平等 B、助人為樂 C、奉獻社會 D、鄰里團結
8、下面哪些(個)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國家制度:(ABD)
A、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簡答題(每題4分,共計16分)
1、認識和把握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
答:(1)學思并重的方法。(0.5分)(2)省察克治的方法。(1分)(3)慎獨自律的方法。(1分)(4)積善成德的方法。(1分)(5)知行統一的方法。(0.5分)
2、簡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答: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1)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人際關系的客觀要求。(2)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要求。(2分)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1)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2)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3)強調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2分)
3、社會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基本特征:繼承性,基礎性,廣泛性,簡明性。(2分)
主要內容: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2分)
4、我國程序法律制度包括哪些?
答:行政訴訟法律制度(1分),民事訴訟法律制度(1分),刑事訴訟法律制度(1分),仲裁和調解制度(1分)。
四、問答題(每題6分,共計18分)
1、怎樣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答:(1)立志當高遠,立志需躬行,但要始于足下。(2分)
(2)認清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實現是一個過程,正確對待理想過程中的順境和逆境。(2分)
(3)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是實現理想的思想基礎。堅定的信念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勇于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2分)
2、如何做到科學對待人生環境?
答:(1)是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應對心理未問題的科學方法,合理調控情緒,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增進人際交往。(2分)
(2)要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堅持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互助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競爭與合作關系。(2分)
(3)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正確認識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關系,正確認識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關系,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關系,正確認識享受個人權利、自由與承擔社會責任、義務的統一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正確認識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科學把握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2分)
3、怎樣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1.5分)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1.5分)
(3)有序的公共生是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1.5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國家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1.5分)
五、論述題(每題9分,共計18分)
1、結合理想和現實進行職業生涯設計。
(1)學生對自我的分析(2分)
(2)學生對社會就業的認識(2分)
(3)確定職業目標和途徑(5分)
2、給本課程的任課教師寫一封信,要求寫出課程內容與自身的感悟及建議(課程描述:4分,感悟及建議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