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50年里,由于人們對“壞”膽固醇的關注,導致了低脂和無脂食物激增,但這種傾向無形中也悄然放縱了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而實際上,低碳水化合物對于減肥和控制糖尿病很重要。
而近日美國一項研究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即使飽和脂肪含量高,也比食用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心血管代謝水平好。
研究者介紹說,人們所食用的越來越多的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等高加工碳水化合物,使得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發胰島素抵抗,進而發生代謝綜合征。
這項研究共納入164為超重或肥胖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通過進食低熱量飲食減掉了10%~14%的體重。
然后,參與者在隨后5個月,分別隨機遵循了3種減重維持定制餐: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20% 碳水化合物、60%脂肪、20% 蛋白質);
中等碳水化合物飲食(40% 碳水化合物、40%脂肪、20% 蛋白質);
高碳水化合物飲食(60% 碳水化合物、20%脂肪、20% 蛋白質)。
據介紹,這些食物都根據參與者熱量需求量身定制,旨在讓參與者在5個月內保持體重,排除研究中減肥這一干擾因素。
此外,上述三種飲食中,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是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3倍(21% vs 7%),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非生酮飲食。
與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飲食相比,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改善了一系列與心血管疾病和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血脂特征。
此外,還增加了脂聯素水平。脂聯素是一種由脂肪細胞產生的激素,可促進胰島素敏感性并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以前認為不受飲食影響的脂蛋白 (a),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參與者其水平卻降低了。具體而言,脂蛋白 (a)平均降低了15%。
而中等碳水化合物飲食降低了 2%,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則略微增加了0.2%。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另一篇由美17位學者發表的文章就劍指精制碳水化合物,他們認為這些而不是攝入過多熱量助長了肥胖的流行。
這些學者指出,白面包、白米、大多數早餐麥片和高度加工的零食等食物會導致了血糖和胰島素飆升,從而減緩新陳代謝、增加饑餓感,為變胖奠定了基礎。
當前研究的研究者認為,雖然上述這項臨床研究是在成人中進行的,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適合兒童。
此外,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在兒童期就扎下了根兒,而適度改變會讓一個人在中年時深受其益,因此要盡早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努力改變心臟病風險終生軌跡。
來源:
[1]Ebbeling CB, Knapp A, Johnson A, et al. Effects of a low-carbohydrate diet on insulin-resistant dyslipoproteinem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 Am J Clin Nutr. 2021 Sep 28
[2]Ludwig DS, Aronne LJ, Astrup A, et al. The 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obesity pandemic. Am J Clin Nutr. 2021 Sep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