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俊杰看財經【ID:qijunjie82】
昨天晚上,證監會發布重要政策,規范市場的減持行為,主要內容涉及以下方面。
1、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股份每三個月只能減持1%,一年最大減持4%;把大股東的減持戰線拉長,減少對市場沖擊。主要為了規避,清倉式減持。
2、持有首次發行(IPO)的股份的原始股東(持股1%以上),在二級市場減持股份每三個月只能減持1%比例,一年最大減持4%;大股東之外,連持股1%以上的原始股東減持也受到同等約束,這樣會影響基金們的投資,甚至會影響創投類基金在股權市場的投資。他們的退出成本增加。以后重倉投資的時候,就要好好掂量一下。如果對企業長期發展沒信心的,恐怕就會有所顧慮。這點主要打擊那種pre-IPO類的基金投資。這些人賺錢太容易,基本就是上市前進去,上市后就拉高市值出貨。這下會被關門打狗。
3、定增方式取得的股份,在二級市場減持股份每三個月只能減持1%,一年最大減持4%;定增基金們也哭暈在廁所了,以前熊市玩定增,解禁后就拉高市值,然后派發出貨。現在這個政策一出,解禁后不像以前那樣可以清倉式減持了,定增方式會受到嚴重影響,很多公司可能面臨,無法再定增的情況。一些靠定增融資玩資本圈錢游戲的公司,可能面臨斷糧風險。
4、股權質押后由于股價大幅下跌被迫強行平倉的,也只能在二級市場減持股份每三個月只能減持1%,一年最大減持4%;證監會此舉,目的是堵住以前發生大股東質押跌破止損線被強平導致幾個跌停的漏洞。但這就相當于把鍋甩給了銀行等股票質押的機構,銀行拿著大量的質押股票,這下風險大增了。因為對于快被平倉的股票,大家往往是補券或者是趕緊減持,然后補錢,現在減持這條路被賭,很多公司可能面臨無法補錢的情況。銀行拿著股票也不能賣了,大家一翻兩瞪眼,現在都一臉懵逼呢。
5、持股5%以上股東和高管減持受到交易所的減持時間區間和減持價格區間的限制,這個需要更進一步的細則出臺,總之指導思想就是盡量你少賣,最好不賣,并提前15天預披露;但也有個問題,會不會在窗口期會集中減持呢?這個預期肯定的是比較壞的。
此外還有,大宗交易或過橋減持的受讓方受到交易所關于減持數量和持有時間的新約束,以及授權交易所在股市大幅下跌時,采取臨時限制減持的措施等等,這些還需要交易所來配合。
這個政策的影響估計是深淵的,而且效果可能會很復雜。絕不向很多人說的簡單的就利好還是利空。
首先,堵住大股東減持,規范減持手段。表面看肯定是構成利好效應,畢竟市場的壓力小了,圈錢的行為少了。大股東們要想再拿錢套現,就只能不斷的做好企業,從企業的經營上獲得收入。但這個東西跟當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有點沖突。也就是說答應了大股東緩期減持,結果現在又給了種種限制,這對政策信用有明顯的損失。大家可能不太相信政策了,這就會造成恐慌,就跟買房一樣,之后你可能有更進一步的政策限制我。那么我本來不想減持的,可能也要先減持一部分出來。這對于很多好公司反而構成利空。
其次,不管你怎么限制,這些大小非肯定都是要出來的,這些人也都是憋著減持的,他們現在已經在想辦法了,比如分散代持,以后把股權做散,都不持股5%以上了。可能有N多種辦法繞開監管。
第三, 投資定增的基金們,可能會遭遇巨大損失,而這部分的贖回壓力,也可能會反應到市場上。業績不好被投資者贖回,基金沒辦法只能賣掉可賣掉的股票,定增的賣不了就只能賣其他的。所以這種關聯性,也會給市場帶來復雜的影響。你投資的公司本來好好的,結果被這種關聯,給打壓下來了。當年的千股跌停,很多都是這種情況,杠桿太高,結果一個跌停,就帶動著周邊的全都跌停。
第四,一些玩股權質押的公司,真的會面臨資金斷流的風險。搞不到錢怎么辦?難道真的爆倉嗎?爆倉了又怎么辦,銀行往外賣也受到限制,估計現在也是一臉懵逼了。以后估計股權質押就不收了,甚至可能會提前清理。這樣會提前引爆一些問題。
第五,創業公司們可能要罵街了,很可能談好的股權投資,或者已經簽了合同的投資,面臨大規模的違約風險。換句話說政策變了,我沒有空間退出了,所以也就不投了。特別是那些C輪的,馬上就要上市的公司,可能要重新規劃融資了。
總之,這個政策多空交織,長期看是在規范市場,但中期其實壓力不小。至于短期能不能形成利好,真的不確定。只能等端午之后的市場反饋了。畢竟大家心里怎么想的現在沒法猜。怕的就是高開低走。這可能是最壞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