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郁痰結
【證候】 頸部癭腫,質軟不硬,喉中有堵塞感,胸悶不舒,性急易怒,心悸失眠,眼球突出,舌體顫動,倦怠乏力,善太息,或伴惡心痰多,大便溏薄或便后不爽,婦女月經不調,舌紅苔薄膩,脈弦滑。
【病機分析】 本病由于氣機郁滯,津聚生痰,氣滯痰凝、壅結頸前,形成癭腫;郁怒焦慮,肝失疏泄,氣郁日久不解,遂化火沖逆,肝火上擾,心陰被灼,陰血內耗,陰不制陽而見心悸失眠;肝氣不舒,影響脾運,脾虛水濕不化,聚而生痰,氣滯痰凝,郁久化熱,痰火互結,循肝脈而上結于目,則眼球外突;肝氣挾痰循厥陰之脈上逆,脾失健運,痰濕內停,故大便溏薄或便后不爽;肝郁脾虛,運化無權,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則疲倦乏力;肝郁氣滯,影響沖脈則婦女月經不調,舌紅苔薄膩,脈弦滑均為肝郁痰結之象。
【立法】 疏肝理氣,軟堅散結。
【方藥】 柴胡疏肝散合溫膽湯加減。
【處方參考】 柴胡6g 黃芩10g 郁金10g 厚樸10g 蘇梗10g 青、陳皮各10g 浙貝母10g 枳殼10g 白芍10g 半夏10g 茯苓15g 黃連10g 蒼術10g 生牡蠣30g
【加減】
(1)痰多而粘者,加竹茹、玄參。
(2)癭腫較大者,加全瓜蔞、夏枯草。
(3)失眠較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
(4)心悸不安者,加龍齒、遠志。
(5)口干口苦者,加龍膽草。
(6)內熱較甚者,加山梔、知母。
(7)咽喉阻塞感者,加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