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有關處室負責人解讀綱要文本 |
中廣教育 2010年03月31日 10:45 |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 ——上海市教委發展規劃處負責人答記者問 在《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文本出臺之際,上海市教委規劃處負責人接受記者專訪,解讀《規劃綱要》文本核心理念等相關內容,分析《規劃綱要》理念特點、教育投入、指標說明等問題。 該負責人指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是《規劃綱要》頒布與實施的核心理念,它體現了教育對象的全民性、教育過程的全程性、教育目標的全面性等特點,并在中長期規劃的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核心理念彰顯教育價值,體現全民性、全程性與全面性 記者:《規劃綱要》文本明確提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核心理念,把育人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任務。請問教育應該如何通過這一核心理念來實現其價值? 負責人: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明確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是促進社會的發展還是促進人的發展,抑或兩者兼而有之?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往往會有不同的選擇。建國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由于我國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比較落后,教育更多地被賦予了促進社會尤其是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功能。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作為中國發達的沿海城市,《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核心理念,把育人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任務。這是十七大以來黨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和鼓勵,體現了較高的戰略眼光。這是一次巨大的理念突破,是教育人性化的理想目標,它將使上海教育真正回歸到教育的本質。 記者:《規劃綱要》的核心理念,其具體特點是教育對象的全民性、教育過程的全程性和教育目標的全面性,請問這些特點分別是怎樣通過《規劃綱要》體現出來的? 負責人:核心理念中的“每一個”突出了教育對象的全民性,即要讓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教育對象既包括戶籍人口也包括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既包括普通人群也包括特殊人群,既包括剛出生的嬰兒也包括所有愿意和能夠學習的成年人。 核心理念中的“終身”則彰顯了教育過程的全程性,即在人出生到死亡的各個時期、各個階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教育。這種教育既有學校教育,又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既有正規教育,也有非正規教育;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職業技術教育。 核心理念中的“發展”則彰顯了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即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獲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使所有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發展潛能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使每一個人都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識、健康身心和科學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記者:《規劃綱要》針對上述三個層面的特點,分別提出了哪些具體措施? 負責人:在教育對象的全民性層面,《規劃綱要》除對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外,還提出了“成立獨立建制的0-3歲散居嬰幼兒教養指導服務機構,形成由教育、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婦兒委等部門協同運作的早教服務網絡”;加強特殊學校建設,完善普通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殘障學生‘隨班就讀’制度,促進殘障學生和正常學生的融合;構建適合超常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滿足超常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建立廣覆蓋、多形式、更便捷的社會教育體系,努力滿足個體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創新繼續教育與培訓制度,發展多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培訓;適應非本市戶籍人口增長趨勢,完善非本市戶籍常住人口教育保障機制。”從而使上海各級各類教育實現了教育對象的全覆蓋。 在教育過程的全程性層面,《規劃綱要》中提出的要形成“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學習與社會、家庭橫向溝通,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同發展,全社會教育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人人學會終身學習,終身享有教育機會”的教育新體系,是這一核心理念的忠實反映。 在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層面,《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試驗,改革招生考試制度試驗,促進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發展試驗,實施學生實踐和創新基地建設工程、學生健康促進工程等無不反映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增加教育投入,增強市級教育經費統籌監管能力 記者:確立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主體地位,明確政府投入責任,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法定增長,是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總量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的基本保證,是促進教育優先發展的關鍵。對此,《規劃綱要》也作了相應的表述。請問,截至目前,本市教育經費法定增長的落實情況如何? 負責人:對于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提出,“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市區兩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保證教育財政撥款達到法律規定的增長要求,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將教育財政撥款增長和使用情況,逐步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2008年,本市教育經費法定增長情況落實如下: 本市各級教育生均公用經費也逐年增長,基礎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水平居全國第一,地方高校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僅低于北京。本市教師工資做到逐步增長,2008年本市基礎教育教職工人均收入約8.13萬元,比上年增長16.12%(其中,郊區為7.92萬元,增長16.39%),達到了逐步增長要求。上述收入為稅前收入,且包含個人交納的“四金”部分。2008年本市的預算內教育經費(不含城市教育費附加)為319.84億元,增長率為10.48%;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為2463.2億元,增長率為10.28%。本市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增長高于本市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0.20個百分點。 記者:受各區縣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請問《規劃綱要》針對這一情況作了怎樣的說明?將采取哪些相應的舉措,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負責人:目前,由于基礎教育實行“兩級管理,以區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基礎教育投入以區縣為主,市財政的調控力度有限,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象主要體現為中心城區與郊區、城區與農村、區域內校際之間的明顯差異,義務教育學校間分布不均衡等突出問題,這不能滿足教育規模增長與空間布局變化帶來的新需求。 雖然市政府長期實施“義務教育達標工程”、“加強初中建設工程”,調整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實施專項轉移支付,幫助一些遠郊郊縣解決了經費中的困難,但是力度還不夠,市級財政統籌力度有待增強。 為貫徹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增強市級財政統籌能力,《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級統籌為主的義務教育財政投入體制,增加市級教育經費統籌能力,基本實現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經費標準統一、教師收入標準統一、學校配置標準統一、教師隊伍配置標準統一。促進基礎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增量資源安排上,重點向大型居住區、遠郊地區、相對薄弱學校和困難群體傾斜,在存量資源利用上,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實施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工程,適應城市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衡化,這一舉措對縮小不同區縣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差距,為每一個少年、兒童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有積極意義。 記者:為深化教育撥款制度改革,《規劃綱要》提出要“結合教學改革、設施設備更新以及物價變動等因素,建立以成本分析為基礎的各級各類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定額動態調整機制。”“建立高等學校生均經常性經費綜合定額撥款制度,逐步降低專項經費撥款比例。設立高等教育撥款評估委員會,將財政投入與高等學??冃Э己算暯悠饋?。” 請問這些舉措有何意義? 負責人:這一舉措對深化公共財政改革,提高教育經費分配的科學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有積極的意義;公用經費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對維護學校正常運行,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財政保障能力有積極作用;對發揮財政撥款的調控與激勵效應,引導高校自主辦學,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有積極意義。 記者:政府績效評價是當代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內容,自20世紀80年代起,英國、荷蘭、以及美國的一些州,就把績效評價引入教育財政領域。請問,上海在這方面的實施情況如何? 負責人:長期以來,上海部分高等學校的績效意識不夠強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存在著“重投入、輕管理”、“重分配、輕監督”等現象, 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力度不夠,導致高等教育財政資金困難與損失浪費并存,效益低下。如何打破這種局面,充分考慮辦學的效益和效率,已成為政府、社會和公眾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市政府為了加強教育財務監管,深化績效評價,在教育研究與教育管理實踐方面均做了積極的探討。2004年10月,上海市教委就按照市人大要求,率先開展了上海教育公共財政投入績效研究,遞交了《上海教育投入與績效分析報告》,并向人大進行專題匯報,并提出要構建上海教育投入績效評價體系。2006年,組織研究部門開展了“上海市級教育專項經費績效評價體系”研究,初步建立了市級教育專項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并組織專家進行了試測與調整。在開展研究工作的同時,還進行了工作實踐,在相關財政專項投入中開展了公共財政投入與教育經費績效檢查掛鉤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 開展績效評價,是高校財務管理和改革的核心所在,前不久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提出,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加強學校財務會計制度建設,加強經費使用監管,強化重點建設項目和經費使用全過程的審計,確保經費使用規范、安全、有效。建立經費使用績效評價制度,加大重大項目經費使用考評并向社會公示。 以十項指標檢測上海教育未來發展趨勢 記者:《規劃綱要》中是否有具體的指標數字,以預測上海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 負責人: 《規劃綱要》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項具體指標,分別是:3-6歲兒童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階段完成率、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義務教育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留學生比例、小學建網學校比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25-64歲大專及以上人口比例。 其范圍囊括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和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個教育類別,涉及教育發展、社會進步、教育國際化、教育信息化、人力資源發展等多個方面。(朱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