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郎說:《肖申克的救贖》可以說是影史上最佳電影之一,讓我們跟隨胡嵐來看看,傳奇是如何誕生的。
文/胡嵐
人到中年的摩根弗里曼愛好并不多,打打高球,喝點小酒,抽抽煙,以及,在洗澡時大聲地唱歌。
1993年,許久沒有拍電影的他,接到經紀人的電話。
”摩根,有一個斯蒂芬金的劇本,你得看看。“
這之前,55歲的摩根正坐在家中沙發上翻看新一期電影雜志。雜志中正長篇討論《不可饒恕》,內容包括伊斯特伍德的節奏操控,電影的缺陷,表達的思想,霸氣的老男人們,以及東木頭克林伊斯特伍德他一不小心,又把壞人給演成好人了。
翻遍雜志,關于弗里曼的,有一句話。
“摩根弗里曼是一個出色綠葉,對劇情的帶動起到了有效幫助“。
是的,綠葉。
一向如此。
55歲的摩根,知道大眾和媒體對他的定位和評價,也樂于接受。
但他不知道的是,二十年后,他會成為世界上最頂級的黑人男配角。
或許,沒有之一。
二
斯蒂芬金是誰?
地球上最賺錢的恐怖小說家,好萊塢制片商的絕對寵兒,小說改編劇本率幾乎為百分之百,巔峰時期甚至還沒動筆,就已經被天價買斷。
光1990年秋天,不到一個月時間,斯蒂芬同時有一部小說在電視播出,兩部小說在電影院上映,另一部正在拍攝中。
8090年代,過著單調和平日子的美國民眾對刺激感官視覺的事物需求量巨大。阿諾施瓦辛格,布魯斯威利斯,昆丁,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改編劇本,是當時電影行業吸金的絕對保證。
暴力,血腥,殺戮,驚悚的電影和藝術作品,是和平年代的美國民眾最佳的宣泄物,而斯蒂芬金恰好是制造這些故事的,出神入化之大師
。
那正是好萊塢電影工業飛速發展的黃金年代,誕生了一系列成熟的沿用至今的商業體制,其中就有幾乎是斯蒂芬金所創造的“出版市場與好萊塢工業結合系統”。
即。
“小說還在寫,電影就說好會開拍。”
這就是斯蒂芬金。
驚世絕倫的天才恐怖小說家,無出其右的人肉印鈔機。
名利雙收,斯蒂芬金自然而然有了心氣與傲骨。雖日進斗金,書籍銷售創造各種記錄,但美國正統文學界從來不待見他,還將他的小說貶為“廉價的驚險小說”“通俗的文化垃圾“”毫無文學價值的快餐讀物“。
是的,長久以來,斯蒂芬金一直很在意美國文學界對他的評價,一直在為證明”暢銷“并不是”垃圾”而奮斗,還曾試圖轉型(《肖申克的救贖》《綠里奇跡》)。
甚至,在1986年被代表主流的“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再次忽略甚至請帖也沒有發一封給他之后,公開宣布放棄恐怖小說的創作。
如若不是書迷的堅決反對,靠他吃飯的影視商們大力勸導,大把金錢的誘惑以及本性所致,或許如今的他不過是“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的普通一員,而絕非那個卓越的恐怖小說大師。
雖然斯蒂芬金最終在2003年被美國國家圖書館授予終身成就獎得到了一部分正統文學家的肯定,但關于他作品的爭議,依然持續著。
建造通俗小說與嚴肅文學間暢通的橋梁。
為了這個目的,斯蒂芬金會永遠的戰斗下去。
而就是這一份渴望被正統接受的心,讓斯蒂芬金在創造恐怖故事的巔峰時期,嘗試轉型,并抽空寫下了《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故事。
并且。
讓一個叫弗蘭克·德拉邦特的年輕人,虎視眈眈的惦記著。
這個偉大的故事。
三
在那段創作高峰期,斯蒂芬金向來不排斥導演們對他作品的改編,但也不是對所有改編作品都很滿意。比如史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赫赫有名的《閃靈》,他認為謝莉·杜瓦爾飾演的溫迪是“有史以來最貶低女性的電影角色之一”。
而二十七歲之前的奮斗與窮困經歷也讓他對提拔年輕人頗有興趣,在改編劇本方面,他對待沒有名氣的新銳導演尤其寬容,甚至經常只象征性收取1美元的版權費。
所以,1983年,當毫無名氣的毛頭小子,剛二十出頭,在好萊塢打拼了一兩年就幻想當導演的弗蘭克·德拉邦特找到他時,斯蒂芬金沒多考慮,就將《房間里的女人》以一美元的價格賣了出去。
德拉邦特拿到版權,將《房間里的女人》改編拍成短片,還得到了斯蒂芬金珍貴的認可。
那時的初生牛犢德拉邦特永遠也想不到,二十年后,他會擁有自己的工作室,縱橫電影電視界,擔當《行尸走肉》和《洛城黑幫》的編劇,甚至在洛杉磯擁有巨大的假日別墅,成為布拉德皮特夫婦的鄰居。
那時的他,只是單純的作為一個斯蒂芬金的書迷與初出茅廬的新手準導演,想要改編偶像的作品得到偶像的認可,滿足自己當導演的愿望。
僅此而已。
以及。
斯蒂芬金轉型時期的中篇小說集中,《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這個短篇,他發了瘋的想要拍出來。
他實在太喜歡這個故事,以至于為了它沉淀四年之久,一邊積累經驗,一邊提升履歷,終于在編寫的劇本《猛鬼街3》受到廣泛好評后,才又一次的找到了斯蒂芬金。
“我想,我是時候了。”
他說。
斯蒂芬金點頭。
四
這一次,斯蒂芬沒有再收取1美元的象征性版權費,而換成了5000美元的支票。
有兩個意思。
第一,斯蒂芬對《肖》太過喜歡,他不允許這個故事只值一美元。
第二,對導演之路剛剛開啟的窮小子德拉邦特來說,五千美元并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筆錢,至少會讓他認認真真的對待這次的劇本改編。
然而拿到版權后德拉邦特發現這個將近九十六頁,充斥大量Red心理活動描寫的小說并沒有那么容易的改編,“連金也不知道我該如何把它拍成電影”,這時的德拉邦特才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準備好,《肖申克的救贖》拍攝計劃就這樣延遲了五年。
”戲劇沖突造就偉大。“
在原著中布魯克是個無足輕重圖書館看管員角色,死于老友家中,姐妹花頭領博格斯是安迪用藏在菊花里帶進監獄的錢(Red猜的哈哈哈)買通看守揍扁的。湯米也沒有死于槍下,而是被監獄長說服轉入其他一所較為寬松的監獄。而最邪惡的監獄長也沒有自殺,而是離職下課。
沒錯,如果按照原著的故事進展走,那么這會是一部出色的小說改編電影。
絕非偉大。
對這個故事愛到骨子里的德拉邦特,在寫完《幽浮魔點》和《蒼蠅2》的劇本后,終于有了主意,他決定增加大量的戲劇沖突,使得安迪的越獄相較原著而言,而具傳奇性。
經過八周的創作,德拉邦特將最終定稿的劇本放到制片人麗茲葛羅策的辦公桌上。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劇本。“
監獄題材向來不是熱門賺錢的電影項目,但有著”監獄情結”的葛羅策在看到德拉邦特驚為天人的改編劇本后,不惜以辭職向公司施壓。
她的施壓起了效果,城堡石娛樂公司的創始人,大導演羅伯萊納最終看中了這個劇本,當即便向德拉邦特開出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
即:付給德拉邦特三百萬美元,由萊納自己來擔當導演,并且公司無條件資助德拉邦特拍任何一部他想拍的電影。
意思是,交出他的導演權。
羅伯萊納。
將斯蒂芬金《不同的季節》中《身體》篇改編成電影《伴我同行》獲得奧斯卡1987年第59屆最佳劇本改編獎提名,隨后的《當哈利遇上莎莉》,斯蒂芬金的另一本改編作品《危情十日》都是出于他手,有著“最具票房潛力的商業導演”之美名,在1992年影片《好人寥寥》中還和湯姆克魯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對他而言,劇本中的Andy簡直是為克魯斯量身打造的角色。
沒錯,羅伯可能是最大牌的斯蒂芬書迷,無論是資歷人脈,市場運作還是調控執導,電影知識,經驗積累,羅伯萊納都比菜鳥導演德拉邦特高不是一兩個檔次。
何況,三百萬美元,對于窮小子德拉邦特來說,簡直是一筆一飛沖天的巨款。
沒有人知道,那一段時間的德拉邦特經歷了怎樣的思想掙扎。
而歷史,只記得德拉邦特最終說的那句話。
“如果我答應了你,那以后就可以繼續拿自己的夢想換成金錢,然后呢?終將一事無成的死去。”
弗蘭克·德拉邦特。
1993年春。
正式取得《肖申克的救贖》導演權。
五
接下來就是選角。
在原著中,Red是一位愛爾蘭裔白人。吉恩哈克曼,羅伯特杜瓦爾是德拉邦特第一時間考慮到的老牌白人演員,但因為德拉邦特的新人身份以及檔期不合適等種種原因他們都無法出演。制片人葛羅策突然提到,干脆挑出人種限制,考慮一下整個好萊塢演員。
劇本中充斥著許多Red的旁白,考驗演員臺詞功力,而又因為故事的中心是Andy,所以這個演員還必須具有很強襯托主角的綠葉屬性。
不能太過搶戲,也不能沒戲。
因此。
當今好萊塢臺詞功力一流,聲音磁性威嚴抑揚頓挫旁白能力MAX,演技平穩綠葉屬性MAX的演員,都有誰?
不用去想,只有摩根弗里曼。
所以。
1993年,許久沒接電影的摩根弗里曼,接到了經紀人的電話。
“摩根,有一個斯蒂芬金的劇本,你得看看。”
六
試鏡讀完劇本后,摩根給經紀人回了一個電話。
“我想出演這部電影,告訴他們,無論哪個角色都行。”
“他們想讓你演Red。”經紀人說。
摩根喜出望外,“當時我想,我控制了這部電影!真是受寵若驚!”
Red敲定后,接下來就是Andy。
第一考慮的,是湯姆漢克斯和凱文斯科特納,但因為德拉邦特的新人身份,兩位大牌演員幾乎想也沒想就拒絕,而萊納提議的湯姆克魯斯雖然很喜歡這個劇本,但也因為不信任德拉邦特而最終放棄。
“弗里曼向我提議了羅賓斯,我相信他。”
是的,蒂姆羅賓斯。
1988年在《百萬金臂》中嶄露頭角,1992年因為《超級大玩家》而奪得戛納電影節以及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演繹事業蒸蒸日上。
他在看完整個劇本后,并沒有第一時間同意接演,直到翻看工作人員名單時,發現了攝影師羅格·迪肯斯這個名字。
就在那之前不久,羅賓斯與迪肯斯在科恩兄弟的電影《影子大亨》中有過合作,羅賓斯知道他的本事。
他知道,這個名字意味著,”德拉邦特的經驗不足,可以被劇組其他人彌補“。
所以他接下了Andy這個角色。
至此,關于《肖申克的救贖》最重要的兩個演員,終于到位。
哦不對。
關于偉大的誕生,可不止兩位。
監獄情結的制片人。
才華橫溢的新人導演。
大器晚成的頂級綠葉。
炙手可熱的影界新星。
出類拔萃的王牌攝影師。
以及,驚世駭俗的恐怖小說家。
恩。
一部偉大的電影,就好像一臺車。
原著,制片,導演,主角配角,攝影師都是車內發動機中的齒輪。車想要開走,少一個都不行。
他們接觸,適應,磨合,最后再相契,哪知道出發上路后,可能是彼此都太過強大,可能是機油足夠珍貴,竟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越跑越快。
是的,在相遇,結識,合作,開拍之前,他們永遠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會拍出如此偉大的東西。
他們永遠也想不到,自己竟然參與了,一個關于偉大的創造。
如果摩根弗里曼不喜歡抽煙喝酒(采訪中摩根戲謔他”上帝的聲音“是因為抽煙喝酒得來),如果德拉邦特交出劇本,如果湯姆克魯斯接了這部戲,如果布拉德皮特沒有因為出演《末路狂花》而大紅大紫(原本的TOMMY角色是屬于布拉德皮特,可是在《末路狂花》后他的身價大增最終辭演),如果蒂姆羅賓斯沒有與羅格迪肯斯合作過。
如果斯蒂芬金,沒有因為試圖轉型,而寫出《不同的四季》這部短篇集。
如果……
如果……
如果……
關于偉大的誕生,必然是歷史的環環相扣。
宿命,緣分,機遇,以及能力。
一向如此。
七
摩根·弗里曼說過:“不管去到哪里,人們總是會對我說,《肖申克的救贖》是我看過的最偉大的電影。”蒂姆·羅賓斯說:“我向上帝發誓,真的是無論去到世界的哪個角落,總會有人跟我講,這部電影改變了我的人生。”《肖申克的救贖》甚至感動過尼爾森·曼德拉,羅賓斯說:“他見到我時說,他很喜歡這部電影。”
肖申克救贖的影響力,我就不再一一敘述,只能說,這是一部讓我愛上電影的電影。
在IMDB排名前十的榜單上里,《肖申克的救贖》罕見的以絕對”平民化“的身份占據首席(這是一次漁翁得利)。
雖然單論電影成就,肖申克還比不上教父。
但關于自由的終極解答,孤獨的至極詮釋。
關于友情,希望,美好,夢想的一切。
《肖申克的救贖》就好像電影界最閃亮的標桿。
只要還有電影,還有藝術,還有人類關于美的追尋,它就會佇立在那里,隨著人類歷史的進程。
一直流傳下去。
歡迎來到肖申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