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練功的過程當中,我們很多同學,都有一些不同的練功感受,有的同學練到一定程度,就不知道自己練得對?還是錯?
觸感
在這種情況下,我跟大家總結一下,練功的時候有幾種觸感。這些都是正常的范圍,之前跟大家提過了。
有脹麻感、痛癢感、輕重感、涼熱感、大小感、
其實都是在正常的范圍,這種大的感覺是什么呢?
就是在我們練習內功的時候,有的時候感覺身體一下向外膨大,這個就是因為通過入靜,使得真氣貫通,毛細血管向外擴張。
這個時候出現氣血充實身體的各部分臟器、皮膚腠理,但臟器和皮膚腠理形成氣血充實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向外膨開的感覺,所以這種觸感讓我們感覺身體向外膨脹。這個是一個好現象。
說明我們的氣血能夠向外張開,是一種外散的相,內氣足才能夠向外發散,在這種情況下不要害怕,這種向外張大的感覺。
還有在練功時覺得自己身體縮小,這個是真氣元氣由外入里最后集中在丹田的一種觸覺。
千斤墜
咱們在練功時都有一種相生相克、互為陰陽、互為表里的關系。
有一大必有一小,開似一大片,縮是一個蛋,大到什么程度了?
就是一大片,整個身體大到無限大,像宇宙一樣。
小到無限小。這兩種感覺都是正常的。
還有站樁的時候突然感覺身體輕飄飄的,好像要往上飛起來的感覺。這個是氣息、真氣往上行注的時候。
有這種起伏的現象,真氣,納如起飛、吐如落葉,這個狀態下輕的感覺,是這種氣機往上蒸騰,整個有輕的感覺,真氣也是向上行進,這樣一種感覺,這也是一種真氣充盈的狀態。
還有反向就是重的這種感覺,在我們練功的時候,尤其是站樁的時候感覺,身如巨石、腳下扎根,身體往下沉陷,甚至說堅不可拔,整個身體就陷入到地板里,或者說沉下去腿抬不起來,這個是身體氣血趨于下盤的現象。
咱們武術當中有一種千斤墜的功夫。這種千斤墜的功夫就是通過真氣的吐納使得重心能夠下沉,使得氣血下沉,這時候就感覺到整個人身體是發沉發重的現象。
這個也是氣血行注的現象,還有人在練功時感受到身體發涼,都知道身體發熱是好現象,那么發涼也是一種一個階段。
心腎相交
當我們任督的循環慢慢的產生之后,心腎能夠達到一種交泰的狀態,當心腎相交的時候,心腎功能恢復。
要知道腎是主水,腎水上行使得整個水濕體液運化非常通泰的現象,使身體有一種清涼透徹的感覺。但不是這種涼到骨髓的感覺,是一種清涼感、舒適感,而不應該是難受的感覺。
有的同學在站樁的時候,反而手腳是涼的狀態,這說明什么呢?就是你收攝住自己肢節的氣血去供應哪兒呢?去供應自己的心臟,還有周邊重要的臟腑,這是一種心臟回血的象。這也是一個集中氣血,去充盈臟腑的一個舍末保本的狀態。
體溫升高
還有感覺就是熱。
最多的熱感,可能就是有的感覺到心窩(膻中穴)發熱,
還有就是下丹田、腰部、四肢,甚至全身熱感。
這種熱感是什么感覺呢?
就是一種由里而外的熱感,這些都是真氣充盈、旺盛。把這種真氣元氣能夠集中的表現。
一般在這種練功的過程當中,如果有這種體溫的測量,會感知到整個人體的體溫會上升到一到兩攝氏度,我們平時的體溫是37℃,在練功時有可能達到38℃左右。
這個情況下,就會出現出汗的現象。這說明內氣集中,真氣凝聚的象。
當真氣能夠集中在心窩或丹田、百會、命門等等地方。皮膚溫度的觸感都會升高。
甚至說有的時候在沖關走竅的時候,在通督的時候,百會穴的溫度能夠上升兩攝氏度左右,這個時候練功的人,表現的是面部潮紅,臉色是一種紅暈有光澤的狀態。
但是沒有因為高的熱量有不適的感覺,如果你是練得感覺到身體不適的熱,那就不對了。
正常的情況下是面部潮紅,身體溫熱,感覺身體毛孔微微打開向外發散,這種狀態能夠提高人的抗病和免疫力。
正氣越足燒的就越高
都知道人的發燒其實是身體正氣足的現象,正氣越足燒的就越高。
都知道小孩能夠燒到39℃或40℃,當燒起來的時候,我建議盡量不要去做人工的降溫。
因為正氣剛剛生發起來,如果剛剛熱起來,一盆冷水給澆下去,整個的自愈免疫系統就給破壞了。
發燒是一種病快好的現象,只要不燒過40℃,這個時候就沒有危險的狀況下盡量讓她燒出來。
現在很多家庭的少兒都是獨苗獨生子,稍微的燒高一點就跑到醫院輸液打針,用物理或化學方法給他降溫。
我覺得這個就是破壞孩子本身的自愈能力,不利于孩子健康的。當然燒過40℃,就要另外討論了。
有可能會燒到身體抽搐,或部分機能產生問題時要通過物理降溫。
但在40℃以內,應該是正常的,這個就是能夠發揮到體溫升高的狀態了,是抗病免疫的手段。
癢
還有一種觸感是癢。
這種癢不是皮膚表面的癢感。
而是一種在皮內、經絡以內,里頭的串麻,或者是經絡里頭蟲噬蟻爬的感覺,這個時候通過氣血的導引在里頭形成一種疏通經絡穴脈的現象能夠產生奇癢感,或者說就是用手抓拍擊等都無法解癢的狀態,這個時候可以通過按摩推拿來疏通這種現象是一個階段,不是說總有的,她是練功中間必經的步驟。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就是一種串麻感。或者說有這種觸電的感覺,這個也是疏通內部經絡。有的同學了有這種局部的跳動感,比如說感覺丹田或會陰穴,或者說眉心等部位有跳動的感覺,也是真氣疏通的表現。
這些都是練功時人體正常的觸感。不需要特別擔心。只要是感受不是特別難受無法忍耐的狀態都是正常的階段。
打坐行功歌訣
剛才劉輝老師引領我們練習了打坐的過程當中,大家通過打坐的導引能夠慢慢的進入到靜定的狀態,這個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們打坐也有行功的歌訣,這個歌訣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打坐行功歌訣
閉目冥心坐,固握靜神思。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
一口分三咽,龍行自虎奔。
這個是我們初學打坐的內功歌訣,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這首歌訣的意思。
閉目冥心坐:
閉目是指,因為我們在打坐過程中,大家都會采取雙目垂簾或者閉目的狀態,以此來達到雙目反觀內觀的狀態。建議初學者采用雙目垂簾,不要把眼睛完全閉合,微開一線,因為初學者如果采取閉目狀態的話,很容易昏沉,甚至睡著,所以建議初學者采用雙目垂簾的狀態。但是對于一些老學員或者定力比較足甚至真氣已經貫通的老學員,是可以采取完全閉目的。
冥心坐是指,因為我們在打坐過程中首先要鎖心源、拴意馬,把心意栓鎖住。
冥就是反觀內守的狀態,通過閉目來收攝住自己的心神,神意內守。眼睛有兩個功能,當我們睜開眼睛時,可以向外看、是神意外泄。
但當我們練到一定程度時是可以向內反觀的,可以透析自己身體內的五臟六腑和十二正經。
身體內的五臟六腑是可以通過反觀法來看到的,就像打坐內景圖一樣,是可以看到自己身體內的情況,身外一大天地,身內一小天地,養生就是把自己的小身體治理好。
故臥靜神思:
通過打坐產生寧靜精神內守的狀態,我們練習太極也是達到修心、修性、修命。我們要把心修到一種心無旁騖,心息相依的狀態。通過五步來做到,
第一、洗心滌濾(滌除私心雜念)
第二、寬心(把心放寬)
第三、化心(把心頭的瑣事煩事化掉)
第四、滅心(把后天的貪欲滅掉)
第五、無心(最后練到心無所住的境界)
通過這種法門由淺而深,次第遞增,直到我們的慧識慢慢打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通過一些洗心之法:如凈面洗塵、一日三省吾身、時時反躬自省并發現自己的過失,改過遷善,這也是很好的自修自化的方法。這種精神思也是通過外靜而達到內神的活躍,本心本神不但沒有因此昏沉反而更加清醒。
叩齒三十六:
就是我們建議在練功過程當中叩擊自己的上下齒,叩擊有什么好處了?
第一、固密自己的牙齒和牙齦。
很多人到了老年之后了,牙齒松動、脫落,牙齦萎縮。通過叩擊牙齒可以保證我們的牙齒在沒有外力傷害的因素,可以保持到老年時牙齒還是密固的狀態。叩齒三十六這個三十六是概數,不是就是三十六下,勤勤叩齒,依次叩擊上下門牙、槽牙,上下叩擊可以生出津液,這也是一種龍行虎賁的狀態,這個通過口中生津分小口吞咽,也是灌溉須憑上古泉的泉水。
兩手抱昆侖:
雙手采取抱圓守一的狀態,我們在打坐時雙手搭扣在自己的雙膝之上(血海穴),掌心向上,雙腳腳心向上,頭頂百會向上。這就是五心朝天式。
還有一個好功法,就是雙手抱圓守一式,兩手拇指搭扣,四指相合,護于自己丹田的正前方,兩腳采取盤坐。這種狀態下可以讓自己意守到自己的中焦或下丹田。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在打坐時,或收功后,要鳴天鼓。雙手捂住雙耳,用掌心的火穴勞宮穴,腎開竅于耳,勞宮穴是心包經的穴位,叫心腎相交。
食指、中指,彈撥腦后枕骨。
在捂住雙耳的時候,彈撥腦后枕骨時會發出產生咚咚作響的聲音。這個狀態下就是一個強腎固本的狀態。
通過鳴天鼓表面上是健雙耳,實際上是強腎的功效。很多人到老年會產生耳鳴或耳音聽力下降的狀態。通過雙手鳴天鼓來刺激耳膜神經,還有強腎固本恢復腎經元氣的功效。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小功法。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搖頭擺尾,通過打坐之前把頭部輕輕的搖一搖,臀部晃一晃,有疏通身體十二正經的功效,身體的脊椎猶如天柱,搖頭晃臀可以柔軟疏通全身筋骨,打坐會使人全身筋骨僵硬,所以我們要在打坐之前把身體舒松一遍。
赤龍就是口中的舌頭,在口中漱津吞咽。像漱口一樣。把口中的津液蓄滿之后分小口徐徐吞咽。這個是非常好的補藥,比市面上能夠買到的任何補藥都要好。通過經常叩齒漱津,會使顏面保持紅潤光澤。氣血健旺的狀態。
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
叩齒漱津能夠使津液滋潤自己的五臟六腑和丹田、經絡。
一口分三咽,龍行自虎奔
不要一口吞下去而是分三小口,徐徐吞咽。
吞咽
第一口觀想自己的中丹田,(膻中穴正中俗稱中焦)
第二口,觀想自己的脾胃。
第三口,觀想自己的下丹田。不一定是一個點,丹田是一片。
這個時候就能夠達到三焦達利,中宮通泰的狀態,從而使得腎水頻頻上調能夠滋養口中津液,心火能夠被水蓋住。
打坐內景圖
通過調息來觀想自己的身體的某個部位,剛開始可以是中丹田兩乳正中,俗稱中焦。
觀想中焦就是鐵牛耕地種金錢。這個金錢是從哪里種出來了?
(參考打坐內景圖)
肺是主金的,那么什么生金了?
五行當中了,土生金。
土是哪里了?土是人的脾胃。
也就是說首先想要培補肺氣,首先要達到脾胃相和,脾胃和了之后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把精血化成元氣這叫煉精化氣。
當中宮能夠得到津液的滋養脾胃功能健旺。
通過意守中焦(膻中穴和中脘穴之間的位置)這個是中宮脾土。通過觀想這個位置了就是把氣血集中。
第一步功法就是鐵牛耕地種金錢。這個耕地是什么意思了?
這個地,只有在土里才能耕,也就是說第一步就是首先煉的是后天之本就是脾胃。
通過脾胃的調養能夠達到動極生靜,靜極復動的狀態。
人體自己有這種外靜內動的狀態,通過打坐是把身體放靜 ,那么哪里動了?
是體內氣血經絡在動。
這個時候會感覺到胃部有自己的蠕動感,還有腸鳴,就是肚子里有咕嚕咕嚕的響聲或者水液運化,或者上下排氣的現象,都是中焦、脾胃慢慢的機能恢復的現象。
意守中焦
第一步首先是先練中焦,這一點毋庸置疑,給大家強調很多遍了。
還有就是守自己的中焦(中丹田,這個區域不是在膻中穴的表皮而是在膻中穴里側)這一塊,通過排除雜念配合自己的呼吸。
配合呼吸了,首先也是讓自己身體安靜下來,通過后天調息方法,以推動自己真氣運行,后天的呼吸方法只有是通過細、緩、勻、長,的呼吸,才能夠慢慢調動自己的真氣、元氣的凝聚。
你要口鼻呼吸自己能夠聽到,證明功夫還差的太遠。
我們在練功時,首先要把口鼻呼吸降到最低點,也就是說呼吸要慢慢的把它調到越來越輕、緩、靜,自己聽不到。
放一根羽毛在鼻前,不會因為自己的呼吸有任何的動作,自己的身體通過呼吸也能達到身體的放松。
脾胃
通過第一步觀想到自己脾胃,能夠慢慢的感覺到這一意守的區域,能夠慢慢的發熱,而且有飽實感、有沉墜感,為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作好充分的準備。
而達到能夠由脾胃來百川歸海,讓自己的真氣元氣,行進下注達到自己的下丹田,就是百川歸到氣海。
也就是說丹田能夠打開竅穴能夠納氣,為這個做好前提準備工作。
我們在打坐時,第一步首先是練靜坐。靜坐首先是耗腰和耗腿,把自己的腰腿耗到一個不酸、不痛、不脹、不癢,不麻的狀態這個才能達到外舒適的狀態,才有可能返觀內住。
第二步功就是守自己的中焦脾胃,就是乾卦六龍的第二龍,第一龍是,潛龍勿用,潛龍勿用就是自己身體里所有的真氣、元氣都不輕易的去動用,而是一種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
第二步就是現龍在田,這個田指的是中焦脾胃,就是咱們所說的中宮脾土,也就是觀想自己的膻中穴和脾胃的上脘、中脘的這個位置,今天我們的課就講到這里,再見,祝福大家夜夢吉祥!!!
王道荃講于太極養心齋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