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
1851年,中國商船將一本中國書帶到了閉關鎖國的日本。當時日本實行嚴格的進口審查,這本書由于含有涉及天主教的違禁文字而被查收上繳。不過,它沒有被焚毀,也沒有被束之高閣,而是被送到官方機構作為研究之用,關心世界形勢的幕府重臣還專門研讀。
這本書就是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親身經歷了鴉片戰爭的魏源深感時代發生巨大變化,中國急需了解世界。于是他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為基礎,從1841年起開始廣泛搜集資料,編寫成《海國圖志》50卷,1843年刊刻面世,后來又不斷增補。
《海國圖志》摒棄了“九州八荒”、“天圓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觀念,向中國人介紹了世界各國的歷史和地理,傳播了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別種文化樣式、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拓寬了國人的視野。
魏源像
更重要的是,《海國圖志》打破了傳統的“夷夏之辨”的文化價值觀。魏源在該書序言里寫道,“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是第一次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新課題。因此,《海國圖志》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魏源也因此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當時清王朝雖然在鴉片戰爭中慘敗,但是人們仍然沉酣在“天朝上國”的迷夢里不肯醒來。因此,《海國圖志》不僅沒有受到重視,反而因為它輯錄關于“異邦蠻夷”的情況,有違中國固有的學問之道,受到主流社會的攻擊和排斥。士大夫認為,這本贊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的著作實屬大逆不道,應該堅決封殺,甚至有人主張把它付之一炬。
直到10多年后的1858年,一位名叫王茂蔭的官員上書朝廷,建議將《海國圖志》刊刻重印,“使親王大臣家置一編,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學,以是知夷難御非竟無法之可御。”但是清王朝對此不予理睬。《海國圖志》一書僅勉強刊刻千余冊,隨即銷聲匿跡。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海國圖志》在日本早已成為熱門圖書。日本的有識之士認為這是一本“有用之書”、“天下武夫必讀之書”,紛紛加以翻譯、訓解、評論、刊印。從1854到1856年僅僅3年時間,日本出版的《海國圖志》選本就有21種。到1859年,由于人們爭相購讀,《海國圖志》在日本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竟然漲了兩倍多。
《海國圖志》內頁
《海國圖志》對日本社會影響巨大。當時的著名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十分推崇魏源的著作,他的學生吉田松陰在著作里也多次提到讀《海國圖志》一書的體會。吉田松陰利用《海國圖志》提供的世界知識,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成為日本維新運動的先驅。后來,吉田松陰開辦私塾,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木戶孝允、山縣有朋、伊藤博文等弟子更是成為明治維新的元勛,為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見,《海國圖志》影響了日本幕末的知識分子,從而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正如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日本現代史》中所說,“幕府末期日本學者文化人等的思想起了革命,傾向開國主義,其契機是讀了中國的《海國圖志》。”中國學者錢基博也說,“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陰、西鄉隆盛輩,無不得《海國圖志》,讀之而憤悱焉!攘臂而起,遂以成明治尊攘維新之大業,則源有以發其機也。”
和《海國圖志》幾乎同時,還有一本書也影響了日本近代史,它就是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徐繼畬曾任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等職,在辦理通商事務之時,常常接觸英、美等國家的一些傳教士、官員和商人,啟發了他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他收集了大量關于外部世界的資料,用五年時間完成了10卷本的《瀛寰志略》。這本書不但摒棄了 “天朝中心”的史地觀念,而且對歐美國家的強盛原因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推崇歐美國家“以商為本”的理念及民主政治,比《海國圖志》更加進步。
在《瀛寰志略》初版時,徐繼畬本來想把大清帝國地圖放在“亞細亞”之后,但是他的好友擔心這樣會觸動國內士大夫的抵觸,所以最后還是將大清帝國地圖放在了卷首。縱使如此,1849年《瀛寰志略》正式刊行后,“即騰謗議”,士大夫們群起攻之,指責作者徐繼畬“張外夷之氣焰,損中國之威靈”,“輕信夷書,動輒鋪張揚厲”,“一意為泰西聲勢者,輕重失倫,尤傷國體。況以封疆重臣,著書宣示,為域外觀,何不檢至是耶”……在遭到種種打擊之后,這本書被停止刊印。
徐繼畬《瀛寰志略》
然而,《瀛寰志略》卻受到了日本讀者的歡迎。日本學者將此書譽為“通知世界之南針”,從1859年就開始翻刻此書,爭相閱讀,不斷地重印。這本書不僅打開了日本人的眼界,也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徐繼畬在書中對華盛頓和民主制度的高度評價影響了日本思想家橫井時存,橫井時存影響了弟子由利公正。由利公正就是1868年著名的《五條誓文》的起草者。《五條誓文》是日本實行明治維新的基本綱領規劃了日本的近代化道路,為日本成為近代化國家創造了條件。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中國國力衰敗,淪為宰割對象,日本蒸蒸日上,躋身強國之列。同為東亞國家,中日為什么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海國圖志》和《瀛寰志略》兩本書在兩國間的不同遭際,其實已經給人們提供了答案。(界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