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某,男,54歲,2015年6月16日初診。主訴:腹瀉四個月。
現病史:大便不成形,每日4~5次,無腹痛,無肛門灼熱感,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脈沉緊。無其他重要病史可載,無藥物以及食物過敏史。中醫認為,此患者腹瀉乃因脾胃虛寒所致,治當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為主,方用附子理中湯化裁。
方藥:熟附子15克,黨參20克,炒白術30克,干姜20克,炙甘草10克,花椒10克,山藥30克,海螵蛸20克,陳皮15克,生麥芽15克,黃芩10克,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2015年6月23日復診,前藥后腹瀉次數減少,現大便每日1次,守方加桂枝尖15克,大紅棗20克,蒼術15克,再進7劑鞏固治療。
按:附子理中湯是后人在仲景理中湯的基礎上加附子而成,而傷寒論中其實并沒有把理中湯或丸作為太陰病的主方。理中丸見于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篇。太陰病是以吐、利、腹痛、腹滿為特征,屬于我們現代所說的脾胃虛寒證,仲景提示治法是“當溫之”,指出“宜服四逆輩”。中醫認為,理中湯由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四味藥組成,當屬“四逆輩”無疑。而且理中湯加減法中,有“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足證其當屬“四逆輩”。因此,后世把此方作為太陰病主方。常用此方治療糖尿病、腹瀉、咳嗽、腹脹等屬于脾胃虛寒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