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早在清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復發的記載。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藥,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個農歷節日,古醫書載,伏日必是庚,庚屬金,與肺相配,祖國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關系至大,《內經》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天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于肺經范圍的疾病。
1、肺系疾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咽炎等;
2、慢性胃腸病: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
3、痛癥:頸肩腰腿痛、膝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4、體質虛弱者:易感冒、手腳冰冷、胃腸道功能紊亂、腎虛、失眠、神疲乏力等。
注意事項:
1、成人每次貼敷時間為6~8小時,兒童貼敷為2~4小時。如出現局部皮膚發紅、微癢,可隨時揭去。
2、感冒,孕婦,嬰兒小于半歲,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過敏體質、皮膚有破損均不可使用該療法。
3、夏季氣候炎熱,衣著宜涼爽,避免過多汗出。
4、貼敷期間,應禁忌冷飲和油炸食物。
三伏貼是穴位貼敷療法的方法之一,貼敷療法也叫“伏九貼敷療法”,指在在一年中的三伏天和三九天,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凡士林等介質調成糊或膏狀,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上。
該療法依據中醫“天人相應”以及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順應四時氣候特點的一種“內病外治”的傳統療法。夏至是舊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太陽黃經90°,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而“三伏”是陽氣隆盛的最好時令,利用這個時令進行穴位穴貼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中醫《內經》明確指出“春夏養陽”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理論,在中國農歷“夏至”、“初伏”、“中伏”、“末伏”的時令內,采用中藥貼敷最易刺激穴位、激發經氣,使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吸收,促使經絡暢通、氣血調和。
從夏至起到頭伏之前進行第一階段的穴貼,以期達到醒穴、溫經、通絡的作用,進而再進行第二階段的穴貼,以致達到納陽攝氣、扶正固本、強壯正氣(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實踐證明,“冬病夏治”可以使人體陽氣得到充實,抗病能力得到增強,為預防季節呼吸系統的常見疾病反復發作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三伏貼對于頑固性疾病有不可代替的治療和鞏固作用。三伏貼的優異性有以下幾方面:
藥物透皮: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聯絡臟腑,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于皮膚,徹于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藥物,多含揮發性物質,有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作用。
經絡傳導: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入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游行出入”的場所。
根據中醫臟腑——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穴位貼敷療法作用于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凋整作用,從而達到以經通臟、以穴驅邪、扶正強身的目的。
激發經氣: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是一種集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穴位貼敷作用于人體主要表現為一種綜合作用,首先是藥物的溫熱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藥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藥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于吸收,由此增強了藥物的作用;藥物外敷于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調陰陽的整體作用。
內病外治: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可與內治并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對許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穴位貼敷療法不經胃腸給藥,無損傷脾胃之弊, 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免除了兒童內服中藥的困難,而且小兒皮膚嬌嫩,藥物容易被吸收。在臨床應用時,如穴貼背襯膠布引起皮膚紅、癢等過敏現象,可及時揭去,癥狀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