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是人體中一個很特殊的器官,它能夠自動地收縮、跳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無時無刻輸送血液到身體各器官組織,就像扮演著汽車中的靈魂人物“馬達”。當心臟中各個結構發生問題時,心臟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人體就會出現相關癥狀,就是我們所謂的“心臟病”。
今天小海就和大家說說生活中常見的四類心臟疾病。
心臟瓣膜疾病
心臟瓣膜就如同單向的旋轉門,輔助血液在心臟的4個腔室內規則地流動。心臟的左右心室各有一個單向流入的瓣膜和單向流出的瓣膜。心臟瓣膜異常時可表現為關閉不全(導致血液反流)或開放不完全(導致血流部分受阻)。有時一個瓣膜可能同時存在2個問題,也有時2個甚至3個瓣膜均存在問題。任何一種情況都會嚴重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
在發達國家,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二尖瓣狹窄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但在發展中國家,該病在老年人和年輕人中依然很常見。其主要癥狀如下:
呼吸困難:主要在勞累后出現,嚴重時日常活動都可能誘發,甚至有些患者夜間不能平臥(端坐呼吸)。
咯血:可表現為突然咯血、帶血的痰或粉紅色泡沫樣痰等。
胸痛:約有15%的二尖瓣狹窄患者有胸痛,大部分患者手術后可緩解。
血栓形成:是二尖瓣狹窄的嚴重并發癥,約有20%患者發生血栓,其中15%-20%的患者因此而死亡。多發生于伴有房顫的患者,甚至有些患者最先表現出的癥狀就是栓塞的癥狀,如腦血栓等。
二尖瓣面容:表現為面頰紫紅和口唇發紺。一旦出現二尖瓣面容,可能表示患者有嚴重的二尖瓣狹窄,心臟泵血功能降低。
二尖瓣關閉不全的癥狀的輕重取決于二尖瓣反流的嚴重程度。早期患者多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度不適感,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容易疲勞、勞動性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等,活動耐力顯著下降。晚期右心衰竭時可出現右上腹部(肝區)觸痛、頸靜脈怒張、踝部水腫、胸水或腹水。急性者可很快發生咳粉紅色泡沫樣痰癥狀,即發生急性左心衰竭或肺水腫。
主動脈瓣狹窄可能源于先天性二葉主動脈瓣,或可能由于三葉瓣膜的退化,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是由于風濕性心臟病。由于左室血流流出受阻,心室壁代償性增厚,疾病早期心臟大小通常是正常的。其主要癥狀如下:
心絞痛:對于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來說,心絞痛是最早也是最常出現的癥狀。
暈厥:即通常所說的昏倒。多發生在勞累時,也可發生在休息的時候。暈厥發生前多有心絞痛病史。
左心功能衰竭:表現為勞累后呼吸困難和端坐呼吸等。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使心臟排到升主動脈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血液倒流回左心室,左心室在每次心臟舒張期接受從升主動脈和左心房兩處的血量,使左心室的負荷增加,左心室又通過用力收縮,將這些過多的血液排射到升主動脈,這使左心室的做功增加。其主要癥狀如下:
呼吸困難:多為勞累后呼吸困難,甚至端坐呼吸。
胸痛:較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少見。
心悸:左側臥位或俯臥時明顯,也常見于情緒激動或勞累后。
暈厥:比較少見。
先天性心臟病
多見于嬰幼兒,乃是由于遺傳或發育異常等造成的心臟結構畸形。通常最初由于心臟雜音或發紺而被發現,另外患兒多表現出喂養困難、出汗、蒼白、煩躁、易哭鬧、呼吸急促或吮吸無力等。患兒發育常較同齡兒童差,活動耐力也差,嚴重的可伴有杵狀指等,臨床表現因各種心臟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心臟雜音結合心臟彩超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簡稱為冠心病,多表現為心絞痛,嚴重時可造成心肌梗死。好發于老年患者,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工作壓力增大、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冠心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心絞痛,常表現為胸部正中(胸骨后)部位的壓榨感或疼痛,且可同時出現左側肩部、背部的不適或疼痛。
當然這些表現并不是絕對的,尤其在老年患者中變化更大,有些容易被誤認為“胃痛”而忽視病情,耽誤治療,大部分患者可出現心電圖的異常。
MRI、CT和核醫學檢查常用于冠狀動脈疾病的評估。MRI可以顯示梗死后瘢痕形成和心肌收縮力,也可定量評估心室功能。
其他心臟病
由于細菌等微生物造成的心臟內膜表面感染,瓣膜大多受損,且容易復發。心臟外科瓣膜置換術后的患者應尤為注意。比較常見的是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注意表現為發熱、關節肌肉疼痛和皮膚瘀斑等,有時候伴有貧血、脾腫大,甚至伴發心臟功能衰竭。一經發現應及早就診。
它是指心室肌過度增厚、僵硬而影響心臟功能,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獲得的。主要表現為暈厥、胸痛、氣促以及心悸等。暈厥多發生在活動后,嚴重時可猝死。
通常是由心臟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引起的,如同在心臟表面套了一副:“鎧甲”,影響心臟的舒張功能,以往結核是其主要病因。患者多為兒童與青年,起病隱匿,主要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乏力、消瘦、上腹脹痛不適和肝區疼痛,甚至可出現胸腔積液。
主動脈夾層是血流經主動脈壁內膜破口進入主動脈壁間,通常是沿著血管中膜,血流將不同長度的主動脈壁分隔開。主動脈夾層最常起自升主動脈( Stanford A型),或僅累及降主動脈( Stanford B型)。一般來說,A型(升主動脈型)需手術治療,B型(降主動脈型)用藥物治療。
通常,主動脈夾層患者患有高血壓,或有其他易誘發夾層的基礎疾病,如主動脈囊性中膜變性、動脈粥樣硬化、Marfan綜合征、Ehlers-Danlos 綜合征、創傷、梅毒、吸食強效可卡因等。
動脈瘤的定義為血管擴張超過正常管徑的50%。動脈粥樣硬化是胸部降主動脈瘤的最常見病因,大多數主動脈瘤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大多數動脈瘤患者是沒有癥狀的,動脈瘤大部分是偶然被發現。
當胸部降主動脈瘤增大,可引起放射至背部的疼痛,這一癥狀比較典型,但不一定在每個患者中出現。在CT或MRI上測量時,升主動脈直徑通常小于3.5cm,降主動脈小于3cm。胸主動脈瘤通常定義為持續擴張,直徑大于4cm。
一般說來,5~6cm的動脈瘤有破裂的危險,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動脈瘤的增長速度也是一個決定是否需要外科治療或修補的重要因素。動脈瘤增長速度應小于1厘米/年,否則考慮擇期手術。
供稿:心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