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從未上過任何軍校,但他深諳中國傳統兵家精要,并能吸收西方軍事精華,在實際戰爭中靈活運用,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兵法體系,他在用兵方面堪稱神妙,所以,1930年12月蔣介石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時,派出的“鐵軍”師——第十八師張輝瓚部被毛澤東只用了“誘敵深入”一計就給全殲了。
第一次反“圍剿”時期的毛澤東
到1930年,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跟國民黨軍隊多次較量大獲全勝,讓紅軍在全國名聲大振,尤其是作為紅軍統帥的毛澤東,更是成為全中國街頭巷尾談論的傳奇人物。后來毛澤東在延安曾對斯諾談起這點,說,當時湖南農民都知道他的名字,因為蔣介石開出巨額賞金不論死活地要緝拿他和朱德等紅軍領導人。
蔣介石越來越感覺到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軍成為他的心腹大患,于是,在1930年12月底,騰出手來的蔣介石調集十萬大軍,以江西省主席、國民黨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官,以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
蔣介石頗不放心,特意親自飛往南昌面授機宜,給魯滌平和張輝瓚制定了“圍剿”十六字方針:長驅直入、外線作戰、分進合擊、猛進猛打。為配合陸軍作戰,蔣介石還特地給他們配備了30架飛機,讓他們造成空中優勢。蔣介石對此次圍剿信心滿滿、志在必得。
面對重兵壓境的形勢,有的將領主張“主動出擊,北上迎敵”,甚至還提出“主動進攻九江、南昌”。毛澤東否決了這種意見,他在軍事會議上提出這次反“圍剿”的用兵策略:我們不是要進攻,而是要積極防御;不是先發制人,而是后發制人;我們要首先誘敵深入,再殲滅“圍剿”之敵。
毛澤東分析,當前紅軍力量還很弱小,根據地也不鞏固,敵強我弱的基本情況并沒有改變,面對來犯重兵,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存紅軍實力,再伺機殲敵,我們應該采取的辦法是“把敵人引進來再打”的戰略。所以,我們這次應該先向內部退卻,依靠根據地人民的支持和有利地形,誘敵深入,尋找敵人的弱點,找到戰機,集中兵力殲滅敵人。
第一次反“圍剿”勝利(油畫)
不久,毛澤東主持召開了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在大會上毛澤東給大家列舉和分析了此次破敵的六個有利條件:根據地人民支持紅軍;可以設下陷阱把敵人關在里面打;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一部分;可以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挑弱敵打;可以把敵人拖得筋疲力竭再打;可以拖垮敵人,再伺機殲敵。這就是“后發制人”,“以弱勝強”的道理!
毛澤東以軍事家的敏銳適時地引導紅軍開始從零敲碎打的“游擊戰”,向較大規模的“運動戰”轉化。他向來極為重視“游擊戰”,認為游擊戰具有戰略配合作用,有進攻性、靈活性、主動性、速決性、分散性等優勢,而且,游擊戰也完全可以向運動戰發展、轉化。
毛澤東認為,中國古代已經有過許多運動戰的成功戰例,比如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等等,運動戰的優勢是沒有固定的戰線,高度機動,為消滅敵人和保存自己,用正規兵團實行大踏步前進和大踏步后退,通過適時集中和分散,在運動中尋找殲滅敵人的戰機。
毛澤東還進一步闡述了運動戰的打法:要點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前者體現進攻性,后者體現運動性,二者互為補充,辯證統一。也就是說,所有的”走“都是為了”打“,”走“是手段,”打“是目的。只”打“不”走“會犯”拼命主義“的錯誤;只”走“不”打“會犯”逃跑主義“的錯誤。所以,毛澤東總結說,運動戰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
最后,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部署:此次紅軍先退卻到根據地的中心地帶,那兒的條件對紅軍最為有利。第一步先退到東固、龍岡、小布一帶;第二步向黃陂集中,以黃陂作為退卻的終點。待敵人長驅直入,不斷奔波于崇山峻嶺之中,十分疲勞之時,我軍即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戰略反攻,可望全殲敵軍。
被活捉的張輝瓚(劇照)
12月26日天微微亮,紅軍就已經按照毛澤東的部署在小布、黃陂一帶設伏,現在就要看到底是先打哪一部分來犯之敵了。這時,敵軍譚道源師進入到源頭、蘆峰嶺一帶時突然止步不前了。毛澤東十分冷靜、沉著,堅持等待有利戰機。此次本來想打譚道源,但因為該部始終不脫離源頭那個居高臨下的陣地,紅軍兩次開進,卻又兩次忍耐撤回,等了好幾天,終于等到了好打的張輝瓚部,就是那個號稱“鐵軍師”的第十八師。
毛澤東向來對待初戰極為慎重,必須等到敵情、地形等條件都有充分把握后才動手,否則寧可退讓也要等待時機。這時候突然有快馬來報,說敵軍張輝瓚部孤軍深入抵達潭頭,正向東固、龍岡推進。龍岡地區的地形與根據地條件都于紅軍極為有利,毛澤東當機立斷,在龍岡布下了“口袋陣”,準備殲滅張輝瓚。
張輝瓚比朱德軍長還年長一歲,是蔣介石在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后來又去德國學習過軍事,北伐時期,曾與毛澤東相識。他向來自視甚高,除了打仗,還會寫詩、作畫、下棋,自認為是儒將。其性格特點是精明且細致,外剛內柔,凡事在急功近利之中又能作冷靜思考,也對古代兵法有些研究。雖然張輝瓚在軍事上的確不算庸才,但他和用兵神妙的毛澤東相比,還是差得太遠了!
12月30日,龍岡清晨細雨靡靡,霧色朦朧,紅軍早已按照毛澤東的部署預先進入陣地,毛澤東和朱德帶著作戰參謀們來到指揮所。上午10時,槍聲大作,殺聲震天,居高臨下的紅軍給張輝瓚先頭部隊以迎頭痛擊。張輝瓚不久也開始向紅軍發起攻擊,到下午3時,張輝瓚親自指揮4個團發起多路進攻。此時,預先埋伏好的幾支紅軍隊伍迅速從背后對張輝瓚部發起了猛攻。
張輝瓚部迅速全線潰敗,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這支號稱“鐵軍師”的部隊很快就土崩瓦解。毛澤東等人出了指揮所,沿著大路向龍岡走去,一路上就聽到了戰士們興奮大喊:捉到張輝瓚了!毛澤東交代派人看管張輝瓚,不要殺他。但1931年1月28日,在東固召開的反“圍剿”勝利群眾祝捷大會上,罪惡累累的張輝瓚還是被憤怒的群眾給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