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希銳
發布 | 陶然紀(ID:taoranji2022)
你好啊,歡迎來到【陶然紀】。
每周一、三、五早上九點,我們都會定時推送一篇原創好文,其他時間不定期推送,感謝您的大力認可支持。
大家多次提到的音頻,我們已經做出來啦,感謝大家支持公眾號【陶然紀】。
歡迎點擊下方卡片收聽~??
今天是2022年7月1日,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
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一棟住宅內,發生了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情:
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但是,對于當時初期的黨員來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似乎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中共一大,在不少人看來,只是一次會議而已。
黨未來會如何?
誰也不知道。
對建黨“開天辟地”的評價,其實更多是從我黨后續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來看的。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雖然波瀾壯闊,但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過了幾代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和奮斗。
而這其中,有一個極其核心關鍵的人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就是:
毛澤東。
這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呢?
主要體現在:
毛澤東高超的戰略眼光,以及這眼光背后所支撐的強大戰略思維。
一個組織能走多遠,其實跟這個組織的核心領導有極大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領導的眼光能看多遠,這個組織就能走多遠。
正如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所說:
“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
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
只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毛主席年輕的時候,曾預言“二十年內中日必有一戰”,結果這預言居然真的應驗了。雖然我們不清楚他是如何得出的這個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跟他平時大量閱讀、思考、關注時事有很大關系。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對時局的判斷,自然就會形成一套自己的見解,并且往往還特別準。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當大家陷入迷茫困頓的時候,毛澤東總能及時指出問題所在,并給出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帶領大家走向勝利。這篇文章,我就摘取毛主席收錄在毛選中的3篇著作為切入點,分別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論持久戰》。
通過對這3篇著作創作背景、創作動機與核心觀點的分析,看看他是如何運用強大的戰略思維,來指明中國革命的方向,一步步帶領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的。1929年,古田會議結束不久,毛澤東收到了一封新年賀信。林彪之所以寫信,一方面是表示新年祝賀;更重要的,則是向毛澤東表露出對當前紅軍形勢的悲觀態度。林彪不知道,他只覺得頭上那個大大的問號,懸而未決。他希望能夠得到毛澤東的指點。畢竟,那個時候,革命根據地還很分散,彼此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在敵人的種種嚴酷封鎖下,真有一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無力之感。其實,不只林彪,黨和紅軍內部不少人對未來都很茫然。面對這種狀況,毛澤東意識到,有必要在回信中深入闡述一些古田會議中沒有涉及的問題。同時,他也希望通過寫這封回信,讓他當時所在的紅四軍干部認清形勢和前途,統一思想,以謀求更大的發展。1930年,在古田賴坊村協成店,毛澤東寫下了這封回信,也就是后來收錄到毛選里的那篇大名鼎鼎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信中,對于林彪的觀點,毛澤東形象地總結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而朱德毛澤東式、賀龍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的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
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
政權發展是波浪式的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是正確的。”
毛澤東的這段話,給出了他對當時局勢的觀察。一方面指出問題所在,一方面交代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種種現實,并表明“政權發展是波浪式的向前擴大的”。可以說,覆蓋得很全面,其中“波浪式”這個詞用得極好,比喻極恰當。這說明毛澤東是在用漸進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包含著一種積極建設性的態度,而不是犯了“革命的急性病”。之后,他又在文中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矛盾、現實狀況,將當時中國存在的種種復雜關系剝離開來,又揉在一起,呈現出一幅有機完整的圖景,讓人感覺天地為之一寬。“因為無錢開學,許多在學學生有失學之憂;因為生產落后,許多畢業學生無就業之望。
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處在怎樣一種混亂狀態之下。
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
因為毛澤東不是簡單割裂地看問題,而是全面系統地去觀察分析,從表象深入本質,從事實發現普遍規律,進而得出相應的判斷。深入分析之后,在文末,毛澤東還不忘對“革命高潮即將到來”作出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預言:“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在那樣一種艱苦的環境下,在那樣一種普遍彌漫著消極悲觀的氛圍中,還能作出這樣既樂觀又充滿想象力的預言,可見毛澤東的自信。而這自信又來源于當時的客觀實際,以及他基于這實際所推演出的靠譜論斷。此信寫好后,經得同意,毛澤東讓紅四軍政治部將復信油印發至軍內各黨支部,以讓更多指戰員了解他的思想。他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同時,又注意運用宣傳媒介,來傳播自己的思想,以達到統一組織內部思想的目的。有句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心理學中,其實“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也即勝者恒勝的“勝利者效應”(The Winner Effect)。“勝利的信心不是用失敗換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澆灌。只有從一個勝利邁向另一個勝利,才有我們戰無不勝的信心。
……
成功是一個可以被灌溉的概念。”
首先,是塑造一個宏大而了不起的愿景,并激勵人們去追尋它。從人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就是給自己先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同時又回歸實際,將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在小目標上取得階段性勝利,逐漸積小勝為大勝,逐漸實現大目標。毛澤東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傳播到紅四軍,其實就是在給組織塑造一個宏大愿景。同時,他還通過令人信服的分析,給出了種種靠譜的論斷,并指出接下來的發展方向。事實上,任何一個成功的組織,都是建立在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愿景之上的。雖然斗志已經燃起,但毛澤東不能光“紙上談兵”,還要用真實的成績證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發表后,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了黨和紅軍內部不穩定的情緒,大家在不少重大問題上也達成了共識。如果按照毛澤東在文中的預見,就那么發展下去,也許,革命勝利可能會早一些到來。毛澤東想推行他的理念,卻被留蘇的中共領導人說成“山溝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理念再好,不被當權者認同,又怎么能帶領同志們取得勝利?所以,在被邊緣化的這段期間,毛澤東沒有決策權,他更多只能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去看待整個黨和紅軍的發展。有個詞叫“燈下黑”,很多時候,當我們置身事內的時候,其實對問題一無所知,但當我們置身事外的時候,才能真正發現問題所在。毛澤東雖然被邊緣化,但這反倒讓他能夠冷靜下來,去重新審視這個組織,包括其存在的問題、發展的方向等,同時,他也在進行自我梳理和反思,并不斷調整完善自己對未來局勢的判斷。留蘇領導人王明派到中央蘇區的博古、李德等人,很快用各種謎之操作,把蘇區“拱手相讓”給了國民黨反動派,然后開始了倉促的撤退。換帥吧,你博古李德領導紅軍一直連跪,再不換帥,這隊伍還怎么帶?他沒有浪費這寶貴的機會,而是帶領紅軍四渡赤水、勇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過去,他常寫文章鼓舞士氣,這一次,他用真實的成績證明,自己理論的可行性。1936年,黨中央奠都保安,毛澤東獲得了難得的穩定時光,他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閱讀和思考問題上。因為這是毛澤東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總結,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嘗試才得出來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要發展,是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指南。“沒有那些勝利和那些失敗,不經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不經過萬里長征,我那個《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小冊子也不可能寫出來。”
同時,他還參考了古今中外的有益經驗,可謂是文脈貫通、旁征博引、思想深刻、落到實處。“一九三六年,紅軍大學要我去講革命戰略問題。
好,我就看參考書,考慮怎樣總結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寫講義。
我看了國民黨的軍事材料,看了日本、俄國和西歐國家的一些軍事著作,其中包括克勞塞維茨的軍事著作,也看了一點蘇聯編的軍事資料和中國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等,主要是總結中國十年內戰的經驗。
寫的講義題目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還沒有寫完,還有關于戰略進攻、政治工作、黨的工作等問題,因為西安事變發生,沒有功夫再寫。
主要部分寫好了,我就不講了。有書,你們看就是了。
紅軍大學的同志幫了我的忙,他們不叫我教書,我就不會去寫。當教員也有好處,可以整理思想。”
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這部著作也被收錄到毛選中。全文分為五章,先從研究戰爭的方法講起,再談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戰爭,并進一步指出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同時也從十年內戰出發,特別是“圍剿”和“反圍剿”方面的案例,分析了中國內戰的主要形式,最后,則寫了關于戰略防御的內容。全文框架清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指導性強,是一部超越時代的著作。因為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認真研讀這部著作,常讀常新,尤其在商業領域。我黨作為史上最牛的創業團隊,毛主席作為這個最牛創業團隊的領袖,他關于戰略問題的諸多看法,其實跟很多領域都是相通的,是超越時代的,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當然值得參考學習之。能寫出這樣厲害的著作,足以體現毛澤東超強的戰略眼光、戰略思維。在一處不起眼的窯洞內,毛澤東正在全身貫注地寫作一篇文章。寫這篇文章,不為別的,只為駁斥當時普遍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要知道,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整個中國都彌漫在一種前途焦慮中:那段時間為了寫作,毛澤東常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可以說將全身心都投入其中。有時候,因為兩天兩夜不睡覺,實在太累,就讓警衛員幫忙打盆水,洗洗臉,在院子里轉一轉,靠在躺椅上閉目養神一會兒,然后接著寫。對于從事文字工作的朋友應該清楚,寫作本身就是一件挺費腦力的事兒,更何況寫《論持久戰》這種長篇大論。作為寫作者,想要寫好文章,中間少不了仔細構思、大量搜集篩選資料、將思路與資料進行融合,后續還要調整修改,每一步,都不容易。由于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加上沒怎么休息,毛澤東病倒了。在醫生的照料下,毛澤東稍稍恢復了些,就又投入到寫作中。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寫作到第八、九天的時候,這部著作的初稿完成了。“主席把我叫去,交給我一卷用報紙卷好的卷卷,叫我過延河送到清涼山解放社去。
過了兩三天,解放社送來了校樣,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釋卷,不分晝夜,反反復復地修改起來。
又過了些日子,解放社給主席送來了一疊書,書皮上寫著《論持久戰》幾個字。
主席吩咐我立即把這些書分送給中央幾位首長看,讓大家提提意見,準備再做進一步的修改。”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因為全文內容有五萬余字,所以這次講演一直持續到了6月3日。毛澤東認為中日間的戰爭是持久戰,并指出“最后勝利又將是屬于中國的”。“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
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
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
所以,盡管描畫的東西不能盡合將來的事實,而將為事實所校正,但是為著堅定地有目的地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指導起見,描畫輪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基于這個設想,毛澤東細致地分析了各階段的具體情況及發展趨勢,限于篇幅,這里就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原著。總體來說,毛澤東的這套戰略思想,可以看成是“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的三階段過程。從這個角度看,《論持久戰》可以看成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的補充延續,而它所體現出的初心,則早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就已經有所體現了的。可以這么說,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分析了當時的中國革命局勢,指出了中國革命的方向,是他戰略思維形成的初期;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述更為系統,也開始涉及到革命戰爭的諸多細節方面的東西;到了《論持久戰》,關于中國革命戰爭也好,關于抗日戰爭也罷,毛澤東的戰略思維迎來了一個徹底的飛躍。他提出了一整套系統性的戰略思維框架,并用詳細的論述和確鑿的證據加以佐證,將戰略問題上升到了哲學層面的高度,讓人信服。這部著作獲得巨大成功,它對當時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到了極大的鼓勵作用。“中國必勝,日本必敗”不是空話,而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說,是一種必然。事實上,抗日戰爭的局勢,也就是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推進的。寫到這,可能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會質疑,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抄襲他人概念。在毛澤東之前,蔣百里和陳誠已經分別發表了《國防論》和《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持久戰”在當時已經是一個被普遍討論的概念,毛澤東自己都說,“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他所做的工作,不過是依托這個概念,集合眾人的智慧,參考當時的局勢,結合自己的理解,去進行更為深入的解釋分析,并論證其的可行性。毛澤東從沒說過自己是提出抗日戰爭持久戰的第一人,又何來抄襲之說?不管有多少質疑,都不能掩蓋《論持久戰》這部書的光芒。“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目光如炬,用他強大的戰略思維,預測了局勢的發展,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預測的準確性。他也正是因為比同時代的人看得遠,才能夠帶領中國共產黨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失敗走向勝利,并最終成為了新中國的締造者。寫到這,我們已經回顧了毛主席在革命時期的3篇重要著作。在被他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所折服的同時,你也許會問:在本文開頭,我已經提過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離不開他平時大量的學習積累。注意,這積累絕不是漫無目的、毫無方向的資料搜羅,而是結合自身當下遇到的問題,從而進行的有意識地檢索和吸收。也就是說,毛澤東的學習積累方式,是“六經注我”,是“拆為己用”,是為著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又適應客觀實際的體系框架而進行的。他作調查研究,一邊實地調研,一邊將其搜集上來的材料用心整理成報告,形成決策的依據。諸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等,都是他調查研究的代表作。通過這些實地調研,毛澤東能掌握許多一手信息,這為他戰略決策框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畢竟,戰略雖然更多是要將目光放長遠,但并不意味著戰略就是懸浮的、架空的。沒有真實信息的支撐,所謂的戰略也只是浮于表面,沒有實際意義,只能是壞戰略,起不到指導作用。“好戰略是以充分論證為基礎的連貫性活動。
這種論證有效融合了思想與行動,具有基礎性的內在結構,我稱之為核心。
好戰略可能不只包含戰略核心,但如果戰略核心缺失或欠妥,則會導致嚴重的問題。”
學習積累也好,調查研究也罷,這些都在充實著毛澤東的大腦,促使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完善著他的戰略決策框架。而毛澤東卻能放眼全局,又能細致入微,由表及里,看到“A-B-C-D-E”甚至更多層面,所下的判斷,自然比他人準。這種系統思考問題的方式,是毛澤東強大戰略思維的重要支撐,我們雖很難企及,但卻可以學習了解之,為我們自己的人生做好規劃。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讀邱昭良博士的《如何系統思考》,一本關于系統思考的入門干貨書。配合著毛主席那些戰略性的著作,比如上文提到的3篇,還有《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十大關系》等,相信會有新的啟發和獲得。文章寫到這就告一段落,就用毛主席的一首《念奴嬌·昆侖》作結吧。從這首詞里,你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氣魄,更是主席宏大的戰略眼光: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