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回顧歷史,那些波瀾壯闊中的屬于人類特有的喜怒哀樂,不應被遺忘在宇宙塵埃中。或許,這些人類的普通情感,才是我們在廣袤宇宙中存在的意義。
圖1 Magnificent Desolation: The Apollo 11 Moonwalk Pictures(NASA)
命中注定的“月亮”
圖2 奧爾德林的母親Marion Moon
老奧爾德林一開始想讓奧爾德林去海軍學院,但是奧爾德林堅持要去西點軍校。1951年,奧爾德林畢業后選擇像父親一樣加入美國空軍并進入朝鮮戰場,后來,他又輾轉于多個空軍基地擔任飛行教官。在西德比特堡空軍基地,他與艾德·懷特(Ed White,1930-1967)成為同事,后者是他在西點軍校的學弟,也是之后雙子星4號(第一次太空行走)和阿波羅1號(爆炸犧牲)的宇航員。1958年,懷特進入密歇根大學學習,在懷特的鼓勵下,奧爾德林也進入大學深造,并于1963年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航天學博士,題目是《載人軌道交會的視線制導技術》(Line-of-Sight Guidance Techniques for Manned Orbital Rendezvous)。
圖3 奧爾德林博士論文的封面(MIT)
從1961年到1966年,美國實施了雙子星計劃,主要目標是發展載人登月的相關技術。由于其博士期間的研究,奧爾德林加入到雙子星計劃當中。1963年10月,奧爾德林被選為NASA第3批宇航員,這也讓他成為第一位擁有博士學歷的宇航員。新宇航員理所應當地進入雙子星計劃,奧爾德林與月亮的羈絆進一步加深。
圖4 第三批宇航員合照,奧爾德林(前排左1)科林斯(后排左1)
“壯麗而荒涼”
1966年6月,奧爾德林與吉姆·洛弗爾(Jim Lovell)被選為雙子星12號的飛行人員。洛弗爾于1965年執行雙子星7號任務,完成了航天器首次成功會合(successful rendezvous)。1968年12月,洛弗爾搭乘阿波羅8號完成繞月飛行,期間他與其他宇航員一起朗讀了圣經創世紀的部分,此事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與洛弗爾共事的經歷將會對奧爾德林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雙子星12號訓練過程中,奧爾德林發明了包括水下訓練在內等一系列革命性的訓練技巧,這些訓練方式今天在宇航員訓練中使用。1966年11月,雙子星12號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奧爾德林在任務期間共在艙外活動了五個半小時,創造了當時的艙外活動記錄,證明了宇航員可以在航天器之外有效地工作,實現了雙子星的任務目標,也為阿波羅計劃鋪平了道路。同時,奧爾德林還留下了第一張太空自拍照。
圖5 奧爾德林在雙子座12號計劃中(NASA)
由于奧爾德林在雙子星計劃中的優秀表現,他被分配到阿波羅宇航組擔任登月艙飛行員,并有可能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1969年1月,在阿波羅11號乘組的見面會上,奧爾德林坐在最中間,這都讓奧爾德林在當時成為最閃耀的明星。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后續的調整中,奧爾德林不再是那個要登上月球的第一人。
奧爾德林開始在NASA系統內部游說,老奧爾德林從空軍退役后成為美國宇航局載人航天飛行安全總監的顧問,這讓奧爾德林在這場競爭中具備了他人所不具有的優勢。然而,這些都沒能阻止奧爾德林喪失他的登月第一人的位置。在這場競爭中,幾乎沒有哪個宇航員支持奧爾德林的觀點,這或許與他的性格有關。宇航員辦公室主任斯雷頓一度想將奧爾德林替換為洛弗爾,因為他認為奧爾德林難以與他人合作,但是阿姆斯特朗仍然堅定地選擇了奧爾德林。
圖6 鮮有的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在月球上的合影(NASA)
音頻1 奧爾德林與阿姆斯特朗的對話(NASA)
在踏上月面前,作為一名宗教人士,奧爾德林成為唯一一個在月球上舉行宗教儀式的人。他領了圣餐,閱讀了新約,但是當時的他選擇了保密,因為阿波羅8號時洛弗爾閱讀圣經的行為引起了無神論者的訴訟,所以當時的他們要避免在月球上進行宗教儀式。不過他后來對在月球上舉行宗教儀式表示非常后悔。月球,這個曾經引起科學與宗教的爭端以及推動科學進步的天體,現在被他踩在腳下,宗教在居于什么地位,科學又居于什么地位呢?因登月而產生的自我矛盾,才剛剛開始。
圖7 奧爾德林向美國國旗敬禮(NASA)
雖然奧爾德林沒有成為登月第一人,不過他還是成為了從外星球登陸地球的第一人,這顯示出他對于登月第一人這件事的執念。1969年的下半年,阿波羅11號乘組的三人處于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中。不過,奧爾德林并沒有因此而感到高興。當別人問及他在月球上是什么感覺時,他又想起了那貧瘠但又代表人類偉大的月球,稱那種感覺為“壯麗而荒涼”。他在自傳中寫道:“現在,當我想到未來的日子時,這句話似乎描述了我內心的混亂。”
早在雙子星12號成功返回后,奧爾德林就在盛大的宣傳活動中陷入了抑郁癥,這種抑郁癥或許是造成他看起來難以與他人合作的性格的原因之一。更為糟糕的是,奧爾德林的母親也因為雙子星12號的宣傳而陷入巨大的焦慮與不自在之中,在奧爾德林被選為阿波羅11號乘組之前,這位賦予他“moon”中間名的母親就選擇了自殺。在奧爾德林看來,這是因為她不想再看到那種場景并陷入其中,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應付奧爾德林即將到來的名聲。其實,奧爾德林也對未來的生活感到無所適從。
奧爾德林最終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沉湎于抑郁與酗酒。他甚至開始抗拒別人向他提起與登月或者太空相關的一切話題。在傳記中,他寫道:“我怎么會在一夜之間從世界之巔變得一無是處,毫無價值,筋疲力盡呢?生活似乎失去了光彩。有些日子我甚至找不到起床的理由。我內心的某種東西開始崩潰。我只希望我能在完全崩潰之前把它弄清楚。”
重新喚醒的人生
離婚后,奧爾德林的酒量越來越大,他經常流連于酒吧之中,在那里,他認識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貝弗利(Beverly Van Zile)。貝弗利非常喜歡幫助別人,也樂于整理奧爾德林亂糟糟的生活。在貝弗利的幫助下,他前往一家名為貝弗利(此貝非彼貝)的醫院,1976年底,他已經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飲酒,稱自己為一個“有節制的酒鬼”。
朋友們的幫忙與互助在他的戒酒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影視界的交流讓他重新找到人生的意義。1976年,由他個人自傳《Return to Earth》改編的同名傳記電影在美國上映。為了扮演好奧爾德林,演員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與他進行了長期的接觸,在了解了奧爾德林的故事后,克里夫告訴他:“我希望人們把你看作一個真正的人。”這成為奧爾德林與自己和解的開始。
從1976年開始,奧爾德林頻繁在影視節目中扮演自己,包括《辛普森一家》、《變形金剛》以及《生活大爆炸》等著名影視劇。1995年迪士尼的《玩具總動員》中的主角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其名便來自于奧爾德林的Buzz。
圖12 奧爾德林(Buzz Aldrin)與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
與影視界的合作讓他能夠再次參與到公眾活動中,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而且也越來越能正視與太空有關的事務并倡導繼續進行太空探索。1985年10月,奧爾德林加入北達科他州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并于當年向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提供了關于地-火轉移軌道的一篇論文,這便是著名的奧爾德林轉移。在隨后的日子里,奧爾德林多次在新聞媒體上倡導對火星探索的支持,甚至親自創立了火箭發動機公司。在他的設想中,人類應該于2040年前登陸火星。
從未離去的奧爾德林
圖17 《Magnificent Desolation: The Long Journey Home from the Moon》本文的多數素材便來源于此
圖18 宇航員奧爾德林(NASA)
[1] Aldrin B, Abraham K. Magnificent desolation: The long journey home from the moon[M]. Three Rivers Press (CA), 2010.
[2] https://buzzaldrin.com/
[3] https://history.nasa.gov/alsj/a11/a11_eva_thumbs.html
[4] https://www.airandspaceforces.com/article/buzz/
[5] Chaikin A. A man on the Moon: The voyages of the Apollo astronauts[M]. Penguin UK, 2019.
[6] Aldrin B. Line-of-sight guidance techniques for manned orbital rendezvous[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63.
[7] Collins M. Carrying the fire: An astronaut's journey[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8] Armstrong N, Collins M, Aldrin E E, et al. First on the moon: a voyage with Neil Armstrong, Michael Collins, Edwin E. Aldrin, Jr[J]. 1970.
[9] https://theaviationgeekclub.com/
[10] https://web./web/20080928142550/http://bipolar.about.com/od/businessmenpoliticians/p/buzzaldrin.htm
[11] Rice D R. The Clifford year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1971-1992[M].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1992.
[12] Aldrin B, David L. 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M].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2015.
[13] https://aero.und.edu/space/history.html
[14] https://new.qq.com/rain/a/20210429A01KX700
[15] 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apollo/index.html
[16] https://history.nasa.gov/alsj/a11/a11.postland.html
[17] https://calvert.house.gov/media/press-releases/buzz-aldrin-honorarily-promoted-brigadier-general-request-rep-cal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