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信仰的力量不可抗拒

193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在陜北延長縣交口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辦紅軍學校,他指出:

“我們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國大局面,則要辦個高些的大的紅軍學校。否則將來無干部。沒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現在不解決這個問題,將會犯罪。我們有責任引導同志們看得遠,辦一所紅軍大學來培養大批干部,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會議討論同意導師的主張,決定在瓦窯堡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瓦窯堡米糧山上的一座舊廟堂前舉行開學典禮。紅大于1937年1月從170里外的保安跟隨中共中央進入延安。為適應抗日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央軍委于1937年1月19日,決定將“抗日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抗大學員們換上了新領到的粗布棉軍裝,從170里外的保安跟隨中共中央從延安北關進入延安城。

抗大學員來自三個方面:一部分是經過土地革命戰爭和長征戰斗考驗的紅軍老干部,他們是抗大的棟梁;一部分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干部(包括一些白區地下黨組織的干部),他們經過抗大的培養后,又回到各部隊、各地區帶兵打仗,帶領群眾進行抗日斗爭和根據地建設,成為抗日戰爭中一支堅強的骨干力量;

再一部分就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革命知識青年,他們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來到延安和各個抗日根據地,經過抗大的培養和鍛煉,又播撒到全軍和全國各地,成為抗日戰爭中各條戰線朝氣蓬勃的生力軍。

各部隊的干部到抗大學習,一般都是由各級組織選送來的,雖然有的也要通過敵人的封鎖線,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但他們都有各級組織統一安排,負責接送,少有像各地知識青年投奔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那樣艱難、曲折。

愛國青年的延安之旅,最初并沒有遇到過多的障礙,只需要體力的付出就能到達目的地。因為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上半年,全國的抗日浪潮風起云涌,蔣介石表面上共同抗日,反共的真面目尚未暴露,對延安也沒有進行封鎖。那段時間,通往延安的八百里秦川暢通無阻,大批青年從五湖四海結伴而來,沿途歌聲、笑聲不斷。當時西安到延安不通火車,有的人能幸運地搭上汽車,大部分人則是步行。

油畫家王式廓從武漢到西安后,被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編入一個十幾人的隊伍,步行奔赴延安。他們穿上布鞋,帶上草鞋,每天天剛亮就啟程,一直走到天黑。剛開始每天走幾十里路就能找到旅館,后來要走一百多里路才能找到住所。就這樣,在黃土高原縱橫的溝壑中走了12天,才到達延安。

從1938年下半年開始,愛國青年的延安之旅遭遇到了困難,八百里秦川變成了封鎖線。蔣介石秘密頒布《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在路上分段設卡,盤查行人,一些不知情的青年被特務抓去,下落不明。國民黨為了阻止革命青年到延安,在西安至延安的途中,先后設置了咸陽、草灘、三原、耀縣、銅川、中部(今黃陵)、洛川等七處關卡,攔截前往延安的青年和從延安奔赴抗日前線的畢業學員。或是把他們送往集中營監禁殘殺,或是強迫他們充當特務,手段十分卑鄙惡劣。

1939年6月,國民黨陜西省黨部詭稱“招待赴陜北公學、抗大青年,幫助青年赴陜北求學”,派出特務在咸榆線上綁劫了200名愛國青年,并在咸陽北門外成立所謂“干四團特訓總隊”,公開扣押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學生”過著囚犯般的生活,稍有反抗,輕者關禁閉,重者被打死或活埋。

去延安是很困難的,對于女孩來說就更困難了。在那個年代有條件讀書的女孩,基本上出身中產以上家庭。農村貧寒人家女孩一般沒有讀書的機會,所以去延安的女孩很多都是大小姐,整個步行的過程,對她們來說就是一次人生考驗。


從千金小姐到革命戰士

一般來說,家境比較好的家庭是不情愿其子女在戰亂的年代跑到偏遠落后的陜甘寧邊區去冒險的。因此,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大都走過一條從叛逆者到革命者的人生道路。其中,溫聯琛就是這樣的一位。當時,年僅14歲的溫聯琛是復旦大學教務長兼政治系主任溫崇信的獨生女,從小嬌生慣養。抗戰爆發后,其父溫崇信出任國民政府江蘇省太倉縣、昆山縣縣長,安徽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后來到武漢、重慶、寶雞等地任職,與邵力子、李宗仁交往深厚。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任市政府秘書長,后去臺灣。受抗戰進步的革命思想影響,“在武漢時,她曾從家里偷跑出來,準備到延安,在鄭州被父親的朋友從火車上攔截下來。到重慶,她還要去延安,父親不同意,但鎖不住她,只好買機票讓她去西安”。在所有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中,

乘飛機到西安,溫聯琛可謂是絕無僅有的。

1938年8月3日,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主任伍云甫在安排何穆、陳學昭夫婦乘汽車去延安時,特別囑托他們,“和我們同行的有一個女青年,要我一路照顧她。”何穆、陳學昭是一對留學法國的博士,何穆是肺結核病專家,陳學昭是重慶《國訊》雜志特約記者,都是當時延安緊缺而歡迎的高級人才,所以受到特別的關照,可以乘汽車到延安。而這位同樣受到特別關照的女青年,就是溫聯琛。受托隨何穆、陳學昭夫婦到延安的溫聯琛,從抗大畢業后,被分配到抗大總校文工團工作。

從皇親國戚到魯藝教員

在無數奔赴延安的人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像溫聯琛那樣幸運,可以乘汽車到延安。當時,西安到延安不通火車,共有八百里之遙,對于坐不上汽車的人來說,要走完這段路程,不啻一次“小長征”,而顏一煙就走完了這樣的“小長征”。曾在魯藝實驗劇團擔任藝術指導科教師的顏一煙,是清朝貴族的后裔。早年顏一煙在家里讀家館,后來曾先后在北平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西山溫泉女子中學和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國文系讀書。1933年轉到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1934年赴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抗日戰爭爆發后,東京的地下黨組織號召留學生回國抗戰,當時顏一煙入學已經兩年半,還有半年就畢業了,但她毅然決定中斷學業,馬上歸國投身抗戰。一到上海,她就參加了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隊,在隊里擔任秘書,既寫劇本,又參加演出。到武漢以后,她參與了抗日影片《最后一滴血》的拍攝工作。她在一次聆聽周恩來所作報告后,就一心想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顏一煙來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向辦事處負責人李克農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李克農同意了她的要求,寫信介紹她去延安。有些親朋好友勸她不要去延安,說延安的生活很苦,冬季天寒地凍,夏天酷熱難耐,被汗水浸濕的粗布衣服干了以后,放在那兒都能立起來不倒下,但這些沒有動搖她到延安去的決心。1938年春,顏一煙從武漢啟程,到西安后,立即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報到。辦事處安排她加入了一支十幾個人的隊伍,一同步行前往延安。

陜北的黃土高原,到處山嶺起伏,溝壑縱橫。他們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幾天之后,他們便腰酸腿疼,腳上也打起了泡。盡管如此,他們仍堅持著不停地向前走,甚至有時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才有旅館住宿。進了旅館一躺下來,累得動也不想動。他們整整走了十幾天,才到達目的地。到延安的那一天,當遠遠望見作為延安顯著標志的寶塔時,顏一煙激動得淚如泉涌,把疲勞全忘掉了。到延安后,顏一煙先在抗大學習,1938年9月入黨,12月調“抗大文工團”任劇作組長,1939年夏調魯藝藝術指導科任教員。

從官宦之女到軍事助理

“延安,好比是我人生之路的分水嶺,令我終生難忘。在去延安之前,我是一個僅僅具有樸素愛國主義思想的青年,經過延安這座革命熔爐的錘煉,我逐步成長為一個共產主義者。”1986年金秋時分,陳慕華回到延安,她站在50年前曾經住過的土窯洞前深情地說。

1921年初夏,陳慕華出生在浙江青田縣附近的一個鄉村,由于父親重男輕女,她兩三歲時就被送到了外祖母家,直到九歲才從外祖母家接回來。在思想進步的叔叔的幫助下,她進入學校讀書。

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時,陳慕華正在杭州惠興女子中學讀書。“記得學校教導主任方度曾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講解祖國的危急形勢,動員我們上街游行。我們全校幾百名學生都上了街,到日本駐杭州領事館去抗議示威。那天天氣很冷,我那揮臂呼口號的手被凍得冰冷。回到家里時已是萬家燈火了。我不明白祖國的大好河山為什么會一片片都被日本鬼子搶走……在我年輕的心中,萌發出朦朧的愛國意識。”

七七事變后,正讀初中的陳慕華不得已終止學業,逃難到了西安。此時,她的父親正在中條山作戰,任第三軍少將參議。之后,陳慕華加入了抗敵救援會,宣傳抗日救亡。她從《新華日報》上知道了延安是抗日根據地,知道了黨的救亡圖存的主張,明白了要抗日,要尋求民族獨立,就應該跟共產黨走。

于是,出身官宦世家的17歲少女作出了一個影響她一生的決定——奔赴延安去上抗大。

陳慕華拿著國民黨空軍介紹函件(陳慕華是國民黨空軍高級將領陳棲霞的侄女),坐著小汽車來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要求去延安。

工作人員見此情況,不知如何是好,立即請示伍云甫處長,伍云甫考慮到其叔叔支持國共合作,且在抗戰中與我軍協同作戰,便立即批準陳慕華去抗大學習。1938年國際勞動婦女節過后不久,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林伯渠黨代表找陳慕華談話,“殷切地叮嚀我,到延安后,要好好學習,要有事業心,不要過早地談戀愛。總之,講了許多勉勵的話。”

3月下旬,天氣還很涼,西安街頭的樹木仍然是光禿禿的,陳慕華穿著棉旗袍,套上罩衫,帶了一個箱子一個鋪蓋卷,辭別親人離了家。懷里揣著兩封介紹信:一封是八路軍辦事處開的,介紹她到抗大學習;另一封是朱光同志開的,介紹她到魯迅藝術學院。在八路軍辦事處,陳慕華搭上了八路軍的運糧車,同行還有六七個人,其中包括周恩來的警衛。“我坐在糧食包上,懷著無比興奮和激動的心情走上了延安之路。”

1938年末,在抗大四大隊學習的陳慕華畢業了,正碰上抗大要辦首期參謀訓練隊,陳慕華參加了。畢業之后留抗大三分校訓練部當了軍事助理,遇到了她同隊的同學鐘毅,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來,陳慕華又調到了丈夫所在的留守兵團當教育參謀。

延安有什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著名作家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寫道:“在青年們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憶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開端,響著洪亮的動人的音調。”這曲“洪亮的動人的音調”就源于這里是主張抗日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同時,延安還有與國統區、淪陷區形成鮮明對比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寬松氛圍。

有“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來去自由”的政策。

延安,這個遠在西北一隅的小鎮,盡管物資匱乏,條件艱苦,但依然不妨礙它成為溫暖、明朗、堅固和蓬勃向上的圣地,成為青年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正是因為共產黨在延安高舉抗日救國的大旗,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所以使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最民主、最革命的圣地。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愛國青年有的甚至是國民黨黨員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冒著生命危險,沖破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層層封鎖線,千里迢迢來到延安尋求抗日救國的真理。

他們有的母女相約、夫妻相約、兄弟相約、親友相約、師生相約,以至官長與部屬相約,成群結隊地來往抗大。有的不怕千山萬水,不懼艱難困苦,千方百計,沖破一切限制來往抗大。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一批愛國青年以救亡團體的名義,歷時13個月,徒步1萬多里,到達延安。這時,他們已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但仍然斗志昂揚地高唱著自編的歌曲:

“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

著名軍旅作家魏巍后來回憶當年他自己奔赴延安的經歷時說:“我曾三次在北上途中被敵人抓到并關押,但每次都設法逃出來,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是爬也一定要爬到延安城。”

著名作家何其芳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生動的描寫:“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

當時毛澤東曾一再指示:“革命青年”四個大字,就是抗大學生的入學條件,要求做到“革命青年,來者不拒”,要把抗大的招生廣告從延安貼到西安,每根電線桿都貼上一張,向全國革命青年大開入學之門。

當年抗大兩三天就能編一個隊,一個隊就達100多人。如:1937年8月抗大第三期共招收學員1272人,到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的學員就達到了5562人,是第三期的4倍。

據統計,從1937年到皖南事變前,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大約有4萬人左右,這些青年中有一半以上都在抗大學習過。

當時,國際友人愛德華大夫看到彎彎曲曲的山路上那些川流不息的奔赴延安的青年,不由得贊嘆:

這簡直是奇跡,這是20世紀中國的耶路撒冷!

愛德華終于明白了:信仰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理想、信念的力量,愛國主義的真摯情感,正確的人生追求,吸引著愛國青年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從西安到延安蜿蜒起伏的八百里山路,就是一條壓力測試下鋪成的信仰之路、理想之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參觀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紅色特工——潘漢年:(17)從香港到延安
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
國民黨少將女兒,變成八路軍第一位女參謀,毛主席:她是巾幗豪杰
陳慕華:國軍空軍司令之女
犧牲最慘的23歲抗日女英雄,受盡日本鬼子36種酷刑,依然堅貞不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沿河| 稷山县| 昌都县| 凌云县| 徐汇区| 甘泉县| 化隆| 喀什市| 乌鲁木齐县| 朔州市| 阜阳市| 南靖县| 樟树市| 宁海县| 诸暨市| 府谷县| 德江县| 资源县| 长宁县| 大足县| 双牌县| 邹平县| 奉贤区| 安泽县| 馆陶县| 阳谷县| 余姚市| 洛隆县| 尚志市| 景宁| 凤山县| 南平市| 西吉县| 阳新县| 启东市| 同心县| 金门县| 剑川县| 瑞金市| 商都县|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