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武穆的第53篇原創文章,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對于帝王來說,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手下不聽話,甚至掀起叛變。
只要情況允許,帝王絕對會把有二心的手下斬盡殺絕。
但凡事總有例外,有的帝王,就因為在這件事上急于求成,結果玩火自焚。
這個故事發生在元朝末年。
高麗王朝是朝鮮半島上第二個統一王朝(前一個是高句麗,名字很像,但兩個是完全不同的國家)。
高麗是在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建國的。
高麗立國以來,一直向中原稱臣,用這種政治上的低姿態,換取中原王朝不干涉他們的內部事務。
也就是用表面上的臣服,來換取實際上的獨立自主。
然而等到蒙古崛起后,情況變了。
忽必烈用武力征服了高麗,高麗徹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藩屬國。
歷代高麗國王,都要受到元朝的嚴格監控。
高麗王子少年時都要被送到大都“留學”,其實就是當人質。
他們都被按照蒙古的方式培養教育,直到獲得元朝的認可,才有機會回國,日后接掌王位。
而即便是即位之后,如果得罪了元朝,還可能被罷黜,甚至流放。
之前的歷代中原政權對高麗內政,都極少有這么大力度的干涉,因此對高麗王室來說,元朝皇帝也比之前歷朝的中原皇帝,都更讓他們難以忍受。
如果說有什么能讓高麗人不那么屈辱的話,就是當歐亞大陸上眾多大國、強國都是被蒙古直接吞并,而高麗多少保持了半獨立的地位:
高麗國王可以自主認命官吏,不用像中國內陸的各行省那樣,向元大都繳納賦稅。
元朝與四大汗國的分布示意圖
這些是故事的大背景,接下來故事的主角就要登場了。
1351年,恭愍王從元大都返回高麗。
同一年,紅巾軍起義也爆發了。
元朝調集兵力,組織鎮壓,高麗也在元朝要求下,提供了2000兵力來支持,盡藩屬國的義務。
1354年,這支高麗軍隊被編入元朝丞相脫脫領銜的征討大軍,參加了圍剿江南紅巾軍領袖張士誠的高郵之戰。
原本戰事順利,張士誠岌岌可危,但戰役中途,元朝皇帝聽信讒言,撤換了脫脫,導致軍心渙散,張士誠趁機發動反攻,元軍大敗。
當高麗的殘兵敗將退回國內,把元朝的統治風雨飄搖的消息帶給恭愍王時,恭愍王開始考慮脫離元朝獨立。
不過,元朝雖然已露敗相,畢竟是個大國,尚有余力。
于是,恭愍王決定,一點點地跟元朝“脫鉤”。
1356年,恭愍王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小動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有三件。
第一,他宣布不再用元朝的年號,意思是不再奉元朝為正朔;
第二,他處死了19名親元朝的高麗官員,清除潛在的監視者;
第三,他派兵占領了元朝的雙城總管府(今朝鮮西部的咸鏡南道),奪回了當初被元朝奪走的領土。
恭愍王時期高麗的擴張示意圖
在這個過程中,一位高麗籍的元朝軍官李子春,帶著兒子李成桂一同投效了恭愍王,這是未來的重要人物。
1356年的這三個事件,足以讓元朝感受到,恭愍王在準備脫離元朝鬧獨立。
當然,恭愍王知道不能步子邁得太大,把元朝徹底激怒。
于是第二年新年,他像往常一樣,派使者去元大都拜年,該做的禮節全部做足,依然表現得像是蒙古人忠誠的臣子。
此時元朝忙于對付紅巾軍,既然高麗做了姿態,也就干脆大事化小,沒有懲罰恭愍王,默許了他搞內部清洗和占領雙城。
借此,恭愍王摸清了元朝的虛實和底線,他也就敢繼續他的獨立活動。
這時,上天似乎給了恭愍王一個機遇。
就在恭愍王不斷搞小動作的這一年,紅巾軍的劉福通,派出的三路大軍北伐,其中東西兩路進攻山東、山西,很快都失敗潰散了。
只有中路軍戰績不錯,雖然沒能按原計劃兵臨元大都城下,但他們從山西的元軍薄弱處一路北上,攻擊了位于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元上都。
不過這一路的紅巾軍,歸途已經被阻斷,又無力去進攻有重兵防范的大都,身處茫茫大草原,進退兩難,只能挑著元軍力量薄弱的地方去突破,打到哪算哪。
就這樣,這支軍隊,從山西打到了內蒙古,又從內蒙古打到了遼寧。
此時,進攻高麗就成了他們順理成章的選擇。
因為,一來可以解決補給問題,二來如果戰事順利,還可以從朝鮮半島通過海路,返回中原。
1359年冬天,紅巾軍渡過鴨綠江,攻入高麗。
紅巾軍的到來,讓恭愍王更加堅信元朝離垮臺不遠了。
為了在元朝覆滅后,依然能夠穩固統治,恭愍王決定借助紅巾軍入侵的這個機會,加快內部的洗牌,樹立自己的威望。
1359年,紅巾軍的先頭部隊很快攻陷了高麗的西京平壤,但由于當時已是隆冬,缺少越冬衣物的紅巾軍在嚴寒中大批凍死凍傷,高麗軍趁機反攻,把紅巾軍趕出境外。
第二年,紅巾軍的主力部隊,號稱有十萬之眾,卷土重來。
出于借機搞內部清洗的考慮,恭愍王選擇避其鋒芒,積蓄力量。
1361年,紅巾軍逼近高麗首都開京(今朝鮮開城)時,恭愍王輕騎簡從,逃離首都。
恭愍王逃到福州(今韓國安東),暫時安頓下來,然后招攬分散的高麗諸將,集結兵馬,準備反擊。
果然,面對外敵入侵,這些平時各個派別的武將都暫時達成統一陣線,聽命于恭愍王,高麗很快組織起了號稱20萬的大軍。
而紅巾軍方面,軍隊的風紀很差,紅巾軍在高麗燒殺搶掠,讓高麗人心懷怨恨。
在開京淪陷一兩個月之后,高麗人開始反擊。
1362年正月,高麗軍借著大雪,向開京城外躲在兵營里烤火的紅巾軍發動奇襲,開京城里的高麗人也群起響應,里外夾攻,毫無防備的紅巾軍被殺得大敗,死傷慘重。
后來西京平壤也被高麗軍收復,紅巾軍殘部逃回遼東,向元朝投降。
開京被收復后,恭愍王沒有急著回去,而是在路上磨磨蹭蹭,走了一年零三個月。
這期間他開始著手對高麗的文武官員的清洗,以“投降紅巾軍”的罪名懲處了一批官員,而一些異己的官員,和功高震主的將領,也被借故打擊。
也許恭愍王覺得這個機會實在難得,故而把打擊面劃得太大,令他沒想到的是,局勢就此脫離他的掌控。
在恭愍王返回開京的途中,他身邊的一位權臣,大概是擔心地位被取代,就矯詔,命三名在抵抗紅巾軍之戰中立有大功的武將,殺死了高麗軍隊的總指揮。
事發后,恭愍王沒有追究幕后責任人,只是以“擅殺大臣”的罪名,把那三名武將處死了。
此舉,恭愍王看似糊涂,實則他想借故除掉功高蓋主的武將,收攏權柄。
可是他的手段太過激進,讓很多大臣對他離心離德。
回到開京后,恭愍王下詔讓逃散的官員回來復職,但很多人都沒理睬,一位曾經深受恭愍王信任、也曾忠心耿耿的重臣甚至謀劃刺殺恭愍王,不過沒有成功。
意識到手下的忠誠度出了問題,恭愍王又試圖抱元朝的大腿,重新宣布奉元朝“正朔”。
不過元朝看到他統治不穩,開始翻起舊賬,追究他之前清洗親蒙古官員的事,還一度要廢黜恭愍王。
只不過,元朝現在自己焦頭爛額,只能出言恫嚇。
好在,沒過幾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北伐,元順帝棄大都逃往蒙古草原,元朝就此滅亡。
高麗作為元朝附庸國的歷史,也就此結束了。
不過恭愍王和他的高麗王朝也走到了盡頭。
1374年,眾叛親離的恭愍王在睡夢中,被宦官亂刀砍死。
又過了幾年,前面提到的李成桂掌握了高麗實權,他上演了高麗版的“陳橋兵變”,建立了李氏朝鮮王朝。
上圖為李成桂畫像和影視劇中的李成桂畫像
從這個故事里,我們能看出,恭愍王雖然看到了元朝衰落、紅巾軍入侵這個變局帶來的機遇,但他太急于清除異己,在沒能力掌控全局的情況下,就進行大清洗,反而搞壞了隊伍的忠誠度。
而更令恭愍王沒想到的是,紅巾軍之亂,雖然消滅了一批恭愍王忌憚的傳統重臣,卻給了少壯派將領機會,讓他們在戰爭中脫穎而出。
這讓局勢走向了恭愍王謀劃的反方向。
就這樣,恭愍王的苦心謀劃,到頭來,反倒變成了為他人作嫁衣裳。
參考書目:
[美]魯大維《帝國的暮光》,李梅花譯,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