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企業價值觀察(ID:jiazhiguancha)
作者|宮崎
近期,氫能一度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主角,高度吸引了市場的關注。隆基入局氫能,中石化劍指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燃料電池行業再出利好政策等諸多,均為資本市場上氫能的吸睛添了一把火。
從兩年前起,各地政府對氫能的熱情也是與日俱增。相關數據顯示,超20 余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出臺氫能產業專項政策約 42 個,省級、市級、縣級政策占比分別為28.6%、54.7%、16.7%。在行業狂歡下,氫能的春天似乎已經來臨。需注意的是,市場也存在不少反思的聲音。強調氫能產業要警惕“虛火”現象,各地不能再重蹈一窩蜂重復建設的覆轍。4月6日,光伏巨頭隆基股份通過全資子公司隆基綠能創投,與上海朱雀投資合資成立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3億元,并由隆基創始人李振國親自擔任董事長、總經理。這是隆基入股森特,強勢布局BIPV之后的又一大動作。消息隨即引爆了股市,氫能源板塊小幅高開后穩步走強,隨后高位小幅整理。截至收盤,板塊漲4.48%,其中首航高科、天沃科技、美錦能源、藍科高新、新天綠能、雪人股份等共12股收漲停板,另有多股漲幅超過10%,板塊呈現普漲之勢。平安證券指出,氫能是替代化石能源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選擇。隨著氫能逐步用于汽車、鋼鐵等行業,氫能的利用量將逐步增長,焦化、氯堿、丙烷脫氫和乙烷裂解等產業受益副產氫氣應用。氫燃料電池車輛由于能量效率高、安全性高、無排放、壽命長等優點,有望逐步推廣。4月9日,財政部等5部門發布通知,擬將京滬粵冀豫等地城市群納入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名單。再為氫能在股市引爆加了一把火。消息一出,股市上的燃料電池板塊隨即被引爆,股市上的燃料電池板塊出現逆勢大漲現象。4月9日,燃料電池指數上漲至1662.22,漲幅為1.84%。其中,相關概念股雪人股份、蠡湖股份、美錦能源漲停,另還有7只燃料電池概念股股價漲幅超5%。4月13日,中國石化與隆基股份在中國石化總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以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為指引,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全方位協同,在分布式光伏、光伏+綠氫、化工材料等多領域形成深度合作關系,共同開拓清潔能源應用市場。中國石化董事長張玉卓表示,未來,中國石化將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方向,打造“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隆基股份作為光伏領域最專業的企業,與隆基股份的合作將能充分發揮雙方優勢。無獨有偶,日前,長城汽車發布了氫能戰略,按照規劃,長城汽車將在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認為,碳中和將在未來40年內對每一個行業和個人產生深遠影響,對于汽車業而言,電動汽車是未來的必然選擇,氫燃料電池也會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天風證券公布的研報表示,長期以來,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由于核心技術的欠缺,部分零部件與關鍵材料不具備量產能力,需要依賴進口,導致產業鏈缺環、產業建設進展緩慢。同時,高昂的進口價格阻礙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近年,我國使關鍵部件國產化率快速提升并且已經初現規模化生產。財經網統計發現,各地對氫能的重視程度正在與日提升,目前,多個省份在“十四五”規劃中,均提及要重點發展氫能。比如,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發展風電、核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創新的現代化能源體系。山東省 “十四五”規劃提到,新能源新材料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以核電、氫能、智能電網及儲能等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前沿新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等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優化煤炭開發布局和煤電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氫能,拓展外電入魯通道,穩步推動核電、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完善油氣儲輸網絡。河南省“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強氫能技術研發應用,提高工業副產氫純化水平,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培育氫能產儲運用全產業鏈。賽迪科創的《2020 年氫應用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超20余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出臺氫能產業專項政策約 42 個,省級、市級、縣級政策占比分別為28.6%、54.7%、16.7%。地方政策出臺較多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區域,核心聚焦在氫燃料汽車(主要為城市公交大巴車和物流車)的 推廣、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研發、加氫站等基礎設施以及氫能示范城區的建設等等。在氫能的需求方面,目前行業內普遍認為,在短期內,氫能將主要應用于化工行業,比如制氨。在中長期,氫能將被應用于交通行業和工業行業。正是看重氫能的遠期前景,各地目前對于加氫站的建設較為活躍。中信證券研報顯示,目前中國已建加氫站 104 座,位居世界第二。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的預測,2025、2030年中國加氫站分別建成300座、1500座,十年間年復合增速達31.1%。至 2050 年,我國加氫站數量將超過 1 萬座。行業GDP將達到12萬億元。盡管各地對發展氫能的態度較為火熱,但是目前市場仍不乏較為理性的聲音。國際能源署(IEA)曾發布報告《氫的未來,抓住今天的機遇》,該報告表示:“制氫的成本過高、氫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較慢、相關法規的欠缺,依然是目前氫能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在答復投資人提出的問題時,美錦能源的董秘也曾提出了氫能目前面臨的問題:“燃料電池汽車推廣主要障礙在于加氫站不能滿足車輛用氣需求。加氫站建設的難點:1、前期投入較大2、選址困難3、加氫站手續審批。”更引起市場廣泛關注的難點是,目前在生產氫能的過程中,還伴隨著大量的碳排放,制造1億噸氫氣,就要消耗數倍質量的標準煤,以及排放數倍質量的二氧化碳,這與當下正在推行的碳中和目標或構成矛盾。或許正是因為上述難點,目前涉及氫能的燃料電池汽車的銷售并不樂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外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增長7.5%和10.9%;而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為1199輛和1177輛,同比下降57.5%和56.8%。市場存在反思聲,目前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的產銷量仍未見大幅攀升態勢,對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舉投入需要更加深思熟慮。因此,氫能的春天還尚遠,在初期更應保持理性投資。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建中曾表示,要警惕各地“一窩蜂”上氫能項目的過熱現象。“30多個地市發布氫能源規劃,各地出現很多氫能產業園,有遍地開花的傾向,而且規劃的氫能產業規模達到上萬億元,產業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的風險日益增加。”在202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景春梅對氫能產業發出預警。中國新能源產業中的風電、光伏產業,均走過了較為完整的從初期到發展成熟,并走入平價的路程。這些經驗也值得氫能產業學習和借鑒。氫能產業正在從政策支持向與市場相結合邁進。在這一發展初期階段,談春天尚早,需警惕大上、快上的“虛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