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科特認為,在剛出生的嬰兒的內心中,是沒有一個外部世界的。在這個時刻,如果有一個足夠好的照顧者去照顧這個嬰兒,嬰兒就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illusion,那就是外部世界是由嬰兒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在這種錯覺下,嬰兒會有一種無所不能的夸大感受,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恰好給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這樣的機會和環(huán)境。當嬰兒餓了的時候,一個乳房恰好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他可以立即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嬰兒的內心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種錯覺,這個乳房是他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可以任意的控制這個乳房的出現(xiàn)和消失,通過乳房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樣的,他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感受外部世界,會帶著全能感和外部的世界接觸。
但這個時期會非??焖俚倪^去,因為在嬰兒的生活環(huán)境中,恰到好處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母親不能及時地喂奶,或者沒有及時地給嬰兒換尿片子這樣的事情的發(fā)生,嬰兒的這種全能感會被逐漸地打破。在這個時期,嬰兒會把不好的,壞的感覺都投射到乳房上去,把好的感覺留給自己,也就是,好的部分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壞的東西是外面世界的。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恰到好處的挫折”,以及‘抱持(holding)性的環(huán)境’。溫尼科特強調,在最初的早期,嬰兒是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自體感受的,他會通過鏡映(mirror)的方式,(當然也不僅僅是從臉部表情中,也可以從肢體,以及行為的語言中),在這個階段,嬰兒會形成一個短暫的自體感受,這種短暫的自體感受,可以維持嬰兒度過恰到好處的挫折。舉一個例子,嬰兒形成的短暫的自體感受的時間是X,如果嬰兒遭受挫折(比如照顧者短暫的離開)的時間在X以內,那么這種挫折對嬰兒的自體感受僅僅是損傷,而這種損傷可以幫助嬰兒破除全能的感受,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creatively)去認識外部世界(這將在下面談到)。反之,如果嬰兒遭受挫折的時間超過了X,那么這個不再只是一個挫折,它對嬰兒而言是一種創(chuàng)傷,這時嬰兒那種短暫的自體感受就會崩解掉,變得破碎不堪,只有等到照顧者回來,重新讓嬰兒建立起一種短暫的自體感受,這種自體感受才會恢復。如果嬰兒在被養(yǎng)育的過程中不斷地經(jīng)歷這樣的崩解和修復的過程,那么嬰兒很難形成一種穩(wěn)定、真實的自體感受,取而帶之的是偽自體(false self),也就是用一種假象和非真實的感受去應對現(xiàn)實的生活。有的咨客會有這樣的描述:我感覺自己好像帶著面具一樣,而我會用那個帶著面具的自己和周圍去打交道,而真實的自己會在后面觀看。當然,這是經(jīng)過溫尼科特分析的咨客,而我的感受是,病人往往會把事情想象得非常的好,說的十分的簡單,但是不去具體去做。而另外一個概念,抱持(holding)性的環(huán)境,指的就是可以在嬰兒的自體滿足中給予他認可,同時在嬰兒經(jīng)歷挫折時,給予他保護的一個環(huán)境。這里有兩個例子蠻可以說明這個環(huán)境。第一個,一個孩子,在父親的肩膀上玩耍,然后他說,我是世界的主人,這個時候,父親舉起孩子的雙手,贊賞地接著說道,你就是世界的主人。第二個,在飛機場時,飛機巨大的轟鳴聲把孩子嚇得哭了起來,這時父親用他的手臂把孩子抱在了懷里。這兩個例子從兩個方面描述了這種環(huán)境對嬰兒的保護和支持的作用。當然,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是可以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的,但是抱持性的環(huán)境不僅僅指的是母親提供給的這個環(huán)境。
許多孩子的父母都會看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嬰兒很快就會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吸吮他的大拇指。這可以說是一種最早期的替代方式,嬰兒在這種自體滿足的方式中代替了以往只能由外部帶來的供給,當然,在嬰兒的心目中這也是他自己對自己的供給。接下來,嬰兒面臨了他在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大的挫折,那就是斷奶的時期。這個時期意味著對嬰兒全能感的一次徹底地摧毀。溫尼科特發(fā)現(xiàn),很多的孩子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收集一些柔軟的東西,常見的比如安全的毛毯,玩具熊等。當母親不在時,嬰兒往往會通過對這些柔軟的物品的撫摩和接觸來安慰自己。溫尼科特認為,人類生而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嬰兒去完成對自體和客體的區(qū)分的過程中,有一個潛在的過渡性空間,嬰兒會創(chuàng)造性的通過游戲(playing)的方式,尋找一些過渡性客體,來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自體,建立現(xiàn)實檢驗能力。也就是說,在恰倒好處的挫折的影響下,嬰兒開始認識到,外部世界不是由他創(chuàng)造的,哪個好吃的乳房也不是可以任由他來擺布的,然后最初的哪個替代物品,大拇指就出現(xiàn)了。然后,隨著挫折的增多,分離的加劇,斷奶的出現(xiàn),第一個非我(not me)的擁有物—過渡性客體就出現(xiàn)了,嬰兒可以在毛毯或者小熊的安慰下安靜入睡,因為過渡性客體有一個典型的意義,那就是象征(symbol),他可以是媽媽的象征,也可以是乳房的象征,但總之他是安全的象征,這種安全是在更早期的養(yǎng)育過程中,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帶給他的。因為是過渡,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嬰兒同樣保留了強烈的控制欲望,他可能對他的愛物又摔又打,把它弄的有各種味道,但絕對不允許改變,因為這個物品是他現(xiàn)在可以任意控制的,嬰兒既然控制不了媽媽或者乳房,那么他至少可以控制一個象征物,通過這種方式去重溫以前的感受。隨著我們可以對自己的雙腳的控制,以及大小便的控制,隨著一個穩(wěn)定的自體的形成,這些物品也就逐漸地離我們而去了。
以上是對溫尼科特幾個重要的概念的簡單的理解和總結。溫尼科特強調,在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最重要的是給患者提供一個抱持性的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患者會自發(fā)地運用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通過游戲的能力,達到自愈。
溫尼科特簡介
東納·溫尼科特1896年出生于英國德文郡普利茅斯市,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他的童年在普利茅斯渡過,在那里他就讀于劍橋的雷依中學和劍橋的耶穌大學。他在倫敦的圣.巴塞洛繆醫(yī)院繼續(xù)他的醫(yī)學課程。他被培養(yǎng)成臨床兒科醫(yī)師。在離開圣.巴塞洛繆醫(yī)院后,他被指定為兒科醫(yī)生。在帕丁頓.格林兒童醫(yī)院他擁有自己的部門,并且在40年后退休。在他工作的后半段時期里,他的部門更傾向于研究兒童精神病學而不僅僅是兒童軀體疾病的治療。這種轉變也導致了他接受精神分析的培訓。他最終成為了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會長。他一直對來源于兒科學、兒童精神病學,適合于父母、教師、社會工作者的語言精神分析的介紹感興趣。他撰寫了一系列的關于精神分析的論文,這些都被收錄在他的書里。他于1971年在倫敦死于心臟病。
在安娜.弗洛依德與克萊茵為誰是弗洛依德的繼承者舌戰(zhàn)的時候,溫尼科特開始嶄露頭角。到二戰(zhàn)結束之后,英國的精神分析學界分化成三個不太和睦的部分,安娜.弗洛依德學派,克萊茵學派和中間學派,而溫尼科特是中間學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職業(yè)生涯的主要部分是關于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的。對他的職業(yè)生涯有幫助的人除了安娜.弗洛依德和克萊茵之外,還有帶有布魯斯布瑞(Bloomsbury)特點的人,諸如Strachey, R.D.Laing和 Masud Khan,其中馬叔德.卡罕是一個極富爭議的精神分析師,他同時是一個富有的巴基斯坦移民。
溫尼科特在對孩子的臨床工作中,在母親提供給他的孩子成長的經(jīng)歷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影響的概念,諸如:抱持性環(huán)境(holding environment)、過渡性客體及安全的毛毯(security blanket)等。他的觀點對客體關系理論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他在1951年提出的論述“過渡性客體和過渡性現(xiàn)象”闡明了孩子是怎樣運用客體來對抗焦慮帶來的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