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陳國成:試論中國古代印章的線條規律與審美特質

【內容提要】

   關于中國古代印章中的線條規律的全面研究,目前還是空白。相關點的研究偶有散見,但都局限在感性的藩籬中,缺少對中國古代印章線條的整體把握和規律研究。本文不揣淺陋,以出土資料為依托,采用“三重證據法”,在總結線條規律的同時,力求發掘其審美特質。

 

   關于中國古代印章中的線條規律的全面研究,目前還是空白。相關點的研究偶有散見,但都局限在感性的藩籬中,缺少對中國古代印章線條的整體把握和規律研究。本文不揣淺陋,以出土資料為依托,采用“三重證據法”,在總結線條規律的同時,力求發掘其審美特質。

 

一、“線”與“線條”

 

   在文字記載中,早有線一字,而很少有“線條”一詞。“線條”一詞是隨著歷代藝術的發展而出現于中國印章的理論與實踐之中的。在《禮·內則》中有“左佩箴管線纊”。同時它也指細長如線的東西,唐溫庭筠詩曰:“蘇小門前柳萬條,毿毿金線拂平橋。”在中國畫史中,“線”與“線條”明確出現的時間要在清乾隆年間,年希堯著《視學》書中稱郭世寧“始以定點引線之法貽余”,開始把幾何學上的“點”與“線”等范疇移于畫學。然而,在中國畫史中,早有類似于“線條”一詞的用語,即“筆蹤”一詞。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不見筆蹤,故不謂之畫。”蹤者跡也,筆蹤即運筆之跡、用筆之道,亦即今之即稱“線條”。當代學者宗白華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將張彥遠的這句話改變了一下,則為“無線條者非畫也。”

   “線條”一詞在印學史上的出現是在更晚的當代。線條雖然出現很晚,但線條本身一直存在于印章的作品之中,只是稱謂不同罷了。從原始時期的陶印到先秦璽印,從銅質印章到后來的石質印章,可以說,都存在著不同表現形式、語言建構的“筆蹤”(即線條)。

 

二、線條的審美

 

   不同的線條都能在某種程度上傳達給人們以某種不同的感覺和情緒,每種線條的特質都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果,譬如直線給人以肯定的感覺,斜線顯得不穩定,有向下滑的落勢,心態產生潰敗,而缺少向上的精神;橫線是女人的象征,具有安適穩定、被動軟弱之感;豎線有莊嚴崇高靜穆之感;粗短的直線卻顯得強有力而又遲鈍、粗笨、稚氣;細直線顯得敏感、尖銳,有緊張感;粗糙、斷續的直線顯得焦慮不安;間斷的直線是喘息而有力的,它隱含內情而不露,使你無法判斷是非;曲線有優雅柔美的品質,產生波動與活潑的感覺;有規則的曲線給人速度感、彈力感,具有明快、柔軟的雙重性格;自由的曲線更舒展、自由,也更圓潤、有彈性(沒有彈性和韻律的曲線是不美的);圓形線有回旋不可脫解的歸途性;波狀線有飄逸之感。

   藝術理論中對線條的表現力有這樣的描述:水平線表現平穩,垂直線表現崇高,曲線表現優美,放射線表現奔放,斜線富有動感,圓形線條流動活潑,三角形線條穩定等。一般而言,“粗的線條有壯渾感,細的線條有瀟灑超脫感,偏鋒線條有浮躁薄削感,藏鋒的線條有含蓄感,露鋒的線條有生辣感。”直線是陽剛的,有男性氣概;曲線是陰柔的,是女性化的象征。這一特質在巖畫中表現突出:北方巖畫運用粗直線較多,南方巖畫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巖畫運用細曲線較多,因而造就了北方巖畫與南方巖畫的不同風格。

   線條在表達情感和個性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天地,它的疾徐、頓挫、凝滯、流暢、抑揚、簡潔、健拔……,無不凝注了作者的情感,反映出作者的內心世界。

 

三、中國古代印章的線條規律

 

   為了能更準確地反映中國古代印章的本質特點,本文所研究的中國古代印章,皆為出土的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代表官印。利用大量的出土實物資料分析總結中國古代印章的線條規律,實現對歷代印章線條的總體把握。

 

    1.先秦璽印線條

 

   先秦璽印朱文多出于范鑄,白文多出于鑿刻。其線條富于節律,頓挫抑揚,跌宕多姿,變化十分豐富。或鋒棱顯露,或斂跡含和,或挺拔峻爽,或遲澀蒼渾,或剛勁雄偉,或婉轉流麗,都能各具一體,而且往往將其所表現的那種風格和情調渲染到極致,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王獻唐在《五鐙精舍印話》中總結了璽印變化的基本規律,認為是時代愈晚則愈整飭。他就古璽的形制和古璽的文字鐫刻的特點,將古璽大體上也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我們先采用他的古璽分期說做線條整體概說:

初期璽印:文字難識,線條多粗而有力,任刀沖行,線條起落多有尖勢。行刀成線,積線成體,不加修飾,一任線條斜直。亦不計較字形大小與線條繁簡,有線即刻,無線則空,線條自然排列、隨意伸縮、不求整齊、一派天然。線條疏密斜正沒有規律可循,也無刻意經營的痕跡,線條透出古穆渾厚的氣象,表現了一種原始質樸的美感。

   中期璽印:線條逐漸趨細,線條起收處不像初期那樣錯落草率,有的出尖,有的略平。入印文字結體開始講究整齊,線條多的字注意收束,線條少的字則稍事疏放,以求互相配合,不致于過大過小,錯落懸殊。整體上看,比初期璽印顯得整飭許多,古意減弱,韻致也較初期薄弱了一些,傳達出一定的有意處理安排的信息。

晚期璽印:線條和結體進一步整飭,強調線條的橫平豎直,一些圓筆逐漸作方筆處理,布局也較為工密,開始飾有界格,與秦印的特征較為接近。文字愈整飭而古意愈失,這是先秦時期金文發展的規律,也是古璽文字線條發展的規律。


   先秦璽印也因地域不同而呈現出明顯的線條差異:

   齊系官璽:皆鑿刻而成,線條古樸、雄強、粗獷、疏朗,質樸古雅、氣格開張,字形線條勻稱,但不如中原文字整飭,布局隨意性較大,顯示了鮮明的齊系地域特色。如“平阿左廩”(圖1)

   燕系官璽:以白文方璽為大宗,文字多鑿刻而成,文字結體規整,線條勻凈,堅挺有力,有些印的文字線條鋒芒畢露,可明顯看出鑿刻的痕跡。戰國官璽中朱文長條璽為燕地所特有。或渾厚古樸,或婉約秀麗,線條虛實映帶,線條方圓兼施,節律生動有致。特別是許多無邊長條璽,線條勁健圓潤,柔中寓剛,巧中見拙。如“平陰都司工”(圖2)“大司徒長符乘”(圖3)

   三晉系官璽:大都為朱文,又多為寬邊,多為鑄造,線條勁健挺拔,線條勁細,文字秀麗,結構端莊整飭。白文私璽多有邊欄,以文字精整、線條勻凈為其特色。如“富昌韓君”(圖4)

   楚系官璽:印面多為白文,有邊欄,部分還有十字界格或豎界格。印面多鑿成,結字奇詭,體勢多變,刀法酣暢,筆意顯豁,文字天真,線條流麗,結體散逸,渾成古樸,秀而不媚。楚系古璽與楚地金文及簡書文字風格相近,線條簡潔舒暢,印文頂足印邊,疏密對比強烈。在先秦古璽中,楚系古璽文字的風格最具地域特色。如“客戒之璽”(圖5)

    秦系璽印:戰國時期的秦系官璽,與殷周文化有明顯的呈遞關系,其文字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的傳統正體,略近于西周晚期的金文風貌。雖然有趨向簡便的變化,但更多地是用平直、方折的線條去改造正體,字形相對穩定,也較為整飭。這與東方各國的異體紛呈,急劇變化與混亂的情況有明顯的區別。秦璽字形略長,線條于方折為主的基調中見圓轉流暢,變化較多,富有筆意。斜筆、圓筆也不作方正處理,古拙、率意。印文線條與界格線條不求平行一致,通過微妙的傾側變化,形成一種從容不迫的動勢,與界格形成動靜相生的對比變化,印面生動有趣。如“修故亭印”(圖6)

 

    2.秦官印線條

 

   秦代官印罕見朱文,幾乎一律白文,又皆為鑿刻而成,故戰國時期鑄作璽印的那種圓潤勁健的文字線條,特別是三晉璽印中那種精致絕倫的線條,在秦代已經見不到了。但秦代鑿刻印章的工藝也有明顯的時代特色。秦人在戰國古璽鑿刻線條的蒼渾中逐漸加入了工致精巧,但又不如漢印那樣暢達率直,顯現出一種頓挫遲澀、意味雋永的韻致,多姿多彩,楚楚動人,給人以使刀如使筆的感覺。秦印文用小篆,線條均勻協調,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居多。由于秦朝享祚僅十五年,所以傳世之秦印較少。如“弄狗廚印”(圖7)

   秦印基本以鑿印為主,反映在封泥使用上的審美特征就是,先秦鑄印封泥刀法圓融,線條蒼老古樸;秦鑿印封泥刀法爽利,線條瘦硬勁挺,雅健遒麗;漢鑄印封泥刀法勻整精工,線條寬博厚重,渾穆端莊。

 

    3.漢代官印線條

 

   漢承秦制,漢印承接秦印而來,字形漸趨方正,線條橫平豎直,以直線為主,曲線和弧線為輔,增減線條以適應章法需要,突出工藝線質,強調變化,名曰“摹印篆”。漢初官印與秦印差別不大,但秦印多鑿,漢印多鑄。表現了漢印的方勁挺拔的線條。漢印布局自然,寓奇巧于平淡之中,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

   西漢早期的官印大多承襲秦代官印的界格,線條率意,斜筆、圓筆也未作平方正直的處理。文景以后,線條漸趨于平整方正。如“浙江都水”(圖8)

   西漢中期的官印,印文充實勻滿,平方正直,這種布局決定了文字線條平整,線條間距均勻。圓弧形線條,一般都已改造成直線而略具弧勢,線條的起止也由漢初的圓融斂鋒漸變為齊平的方筆。如“渭成令印”(圖9)

西漢晚期的官印,線條進一步向方正、平整發展。西漢中期那樣略帶弧形的線條也逐漸消失,線條變得更粗,文字豐滿,雍容端莊。如“織室令印”(圖10)

   新莽官印,文字更為勻稱齊整,制作技藝極為精湛,明顯超過西漢。線條伸縮自如,不肆不拘,線條勻稱,無粗無細,含和閑雅,賞心悅目。起筆結筆,皆方削而成,與西漢時期的圓齊之勢相比,顯得更為峻健。間有類似單刀刻成的細線條,清勁超邁。如“校尉司馬丞”(圖11)

   東漢官印,線條起收處多方削而成,不同于西漢,而有新莽的痕跡。這種方削之勢又有發展,到后來就成為線條中段稍細,而兩端漲出成方角。線條以方折勁直為其風格特征,這種方折勁直的風格,又不斷向極端發展,成為線條肥滿而留紅極細的東漢官印中特有的面目。如“軍司馬印”(圖12)

   漢“母印”印撳出而成漢封泥,在白文印抑印于泥以后,保持了原印的文字形態和章法構成,又自然地將原印的白文轉換成朱文。這種不是用刀直接刻出來的近乎二次創作的結果,產生了全新的視覺效果。加上封泥形成過程中不可捉摸的自然力的作用,其線條顯現出非人工可以達到的微妙奇奧的變化,或斑斕,或蒼莽,或古秀,或渾樸,藏鋒斂鍔,渾厚古樸,極大地豐富了朱文印線條的內涵和情趣,為朱文印的創作開辟了廣闊的新天地。如“晉陽令印”(圖13)

 

    4.魏晉時期官印線條

 

   魏晉時期官私印形式和鈕制均沿襲漢代,然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線條稍顯纖弱。傳世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若刻若鑿,風格舒放自然,從而成為這一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如“淩江將軍章”(圖14)

   西晉官印文字的線條穩練暢達、堅實秀勁,東漢官印橫畫略呈弧形的情況不再出現,除少數特定的圓筆,一律橫平豎直,停勻工致,線條起止初棱角分明,較之西漢官印,略多方峻之氣,較之東漢官印,又顯得蘊藉一些。線條轉折處,往往是外圓內方,剛健中具含溫潤之氣。

   東晉官印線條趨于細瘦,筆意草率,轉接生硬,排布不勻,從整體上顯出寒傖荒疏的時代風貌。

 

    5.唐代官印線條

 

   唐代官印出現了唐代所特有的新工藝,這就是“蟠條印”。蟠條印又稱帶條印,其邊框與文字都是用同樣厚度的銅條盤成,線條均勻一律,沒有粗細變化,顯得有些笨拙。由于制作工藝的原因,其線條皆以圓轉取勢,一般不作方折處理,文字總體上形成回環蟠曲的形狀。彎曲的銅條形成的圓潤的曲線,會產生一定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線條交結處,往往不能密合,形成大小不等的短脫之跡。如“金山縣印”(圖15)

   唐代官印也有鑄印,線條連接之處絕無短脫之跡,線條略有粗細變化。唐代官印還有鑿刻的,在如此巨大的銅質印面上刻鑿文字,其制作工藝要艱難得多。故隋唐以后官印,多為鑄造而少見鑿刻。

 

    6.宋官印線條

 

   疊文形成并成為宋官印普遍采用的文字形式。隋唐之后,官印采用朱文,印體又增大幾倍。朱文線條粗則丑陋,細則疏空,在這種情況下,為求平滿縝密,唯有盤旋曲疊。疊文線條盤曲,鋪排停勻,目的只是裝飾印面。至宋代,疊文成為固定格局,這是官印制作中按一定規律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不是朝廷的統一規定,這和秦代統一文字時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如“拱圣下十都虞侯朱記”(圖16)

   宋代早期的官印印文與邊框粗細相差不大。后來印邊總的趨向是逐漸加寬,如公元1090年所鑄“雄節第一指揮第三都朱記”,印邊已經比印文寬了一倍多,達到0.2厘米。宋官印不再用蟠條法制造,而是直接采用鑄造法,線條之間也不如隋唐印疏闊,方長形的柄鈕已經沒有穿孔。

 

    7.元代官印線條

 

   至元,趙孟頫、吾衍等人大力倡導,文人印章開始興起。官印中出現了對文人印的兼容和吸收,注重筆趣,暗含著一種回歸小篆和繆篆的傾向。有些官印則是幾乎完全擺脫了疊文的羈絆,采用小篆入印,略加盤曲,文字典正,布局淵雅,落落大方,與文人印同調。元朱文線條勻細流暢,富有彈性,在中規中矩中流露出一種畫如鐵石、婉轉流動的美感。元朱文印章就線條而言,主要是提高文化含量,體現出印人修養和才情,不僅僅是單純的刀斫之功。如“常樂蘸印”(圖17)

 

    8.明代官印線條

 

   元代官印對文人印的這種兼容和吸收,在明清官印中已不復存在。明清兩代是印學昌盛的時代,但對于官印,文人似乎已不預其事,這使明清官印無可救藥地走進了呆板僵化的死胡同,成了官樣文字。

   明代百官印信按其等級,在官印質地、印體厚薄、印面大小、印文篆體、印鈕的臺級,甚至疊篆層次,都有明確的規定。例如二品以上用銀印,三品以下用銅印;從九品以上用方印,未入流者用條記;文淵閣用玉箸篆,將軍印用柳葉篆,監察御史用八疊篆,一般官員用九疊篆等等。疊文官印,到了明代印體再度增大,印邊更加寬闊,文字趨于呆滯板塞,已成為圖案式的僵死的線條堆積,其鑄造技術雖精,然印面文字了無生氣。尤其是九疊篆文,完全是機械排列的平方界格,令人眼花,難以辨識。如“南京戶部四川清吏司之印”(圖18)

 

    9.清代官印線條

 

   清代官印皆寬邊大印,一律陽文,其最大的特點是在一印之內并用滿文與漢文字,“左為清篆右為漢篆”(《清朝通志·六書略》)。官印上所用“清篆”,是改造成為篆書體式的滿文,而“漢篆”也與明代以前的疊文有明顯區別,主要是屈曲折疊之筆大減。為了區分官階等級,有所謂尚方大印、懸針篆、柳葉篆、垂露篆、芝英篆、鐘鼎篆等名目,但基本上是按小篆的寫法加以改造。如“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圣仁皇后之寶”(圖19)

   清代文人流派篆刻是中國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大量的清代官印卻一律出自工匠之后,印文水平低俗,幾乎看不到當代金石學和文人篆刻家對官印文字的影響。實用印章與篆刻藝術如此涇渭分明,也是這一時期一種很奇怪的文化現象。

 

(注:此文發表在《書法賞評》2009年第2期52-55頁)

 

參考文獻:

1.馮培霞《創造線的生命情感》,載《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第32頁。

2.全泉《對中國畫線條的認識》,載《藝術探索》1998年第2期,第90-91頁。

3.薛元明《風格塑造的基點——漫談印章線條》,載《青少年書法》(青年版)2005年第5期,第28-32頁。

4.崔平平《漢畫像石中的線條魅力——以山東省嘉祥、鄒城、滕州三地的漢畫像石為例》,載《雕塑》2006年第1期,總第51期,第41頁。

5.葉云龍《繪畫中的線性內涵與思考》,載《美術大觀》2005年第12期,第92頁。

6.李偉鋒《試析書法線條美感確立的三個要素》,載《美與時代》2005年第4期,第27-29頁。

7.全心《線條藝術再探》,載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第122-126頁。

8.馮軍勝《中國巖畫造型的線條藝術》,載《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3卷第6期,2002年11月,第90-94頁。

9.趙昌智、祝竹《中國篆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0.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194頁。

11.劉選讓《論中國畫線條及其基本屬性》,載《西北美術》1994年第1期,第44-45頁。

分享到未標題-2

 

文章作者:陳國成

發布媒體:書畫縱橫網

發布時間:2014年4月8日

網頁鏈接:http://www.8mhh.com/2014/0408/14593.s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印章-中國篆刻(圖文經典) - 牧羊人的日志 - 網易博客
[轉] 漢印
秦印和漢印
印章史上楷模,漢印特點、形制、發展、分類、制度
▍秦系漢晉南北朝官印選(七)
趙明:秦印的“技”與“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溪县| 崇左市| 青阳县| 南郑县| 比如县| 陇川县| 仲巴县| 出国| 屯门区| 高平市| 麦盖提县| 乌鲁木齐县| 康定县| 上思县| 连江县| 盐山县| 中卫市| 恩施市| 包头市| 德昌县| 孝昌县| 怀来县| 遵义市| 五台县| 博白县| 福海县| 玉林市| 天水市| 会同县| 芜湖市| 富川| 栾川县| 灵寿县| 长沙市| 乐都县| 枞阳县| 成安县| 北安市| 武胜县| 华池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