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與卡羅列娜母女之間的婚姻
謝林(Friedt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54)是德國古典哲學中繼康德和費希特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少年時期的謝林聰穎過人,學習成績優異。1790年,年方15的他就被圖賓根神學院破例錄取(照例年滿17歲才能入學)。神學院畢業后,他先后在斯圖加特和萊比錫當過家庭教師,同時從事數學、自然科學以及康德等人的自然哲學等方面的研究。1798年被聘為耶拿大學編外教授,主要講授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在這里,他先后完成了《自然哲學體系初步綱要》(1799)、《先驗唯心論體系》(1800),還編輯出版了《思辨物理學雜志》(1800)和《新思辨物理學雜志》(1801),并在黑格爾1801年到達耶拿以后,又與黑格爾共同編輯出版了《哲學評論》(1802/1803)。也是在這里,他與大學者歌德、大詩人席勒經常聚會,討論哲學與自然科學問題。
在耶拿大學,謝林與一位大學教授的女兒卡羅列娜過從甚密。卡羅列娜的第二任丈夫是當時學界著名的浪漫派代表人物施萊格爾,當謝林在萊比錫初次與施萊格爾討論學術問題時,她就對謝林產生了好感。謝林到耶拿以后,卡羅列娜不但參與他的創作活動,還把自己的女兒鮑茉爾許配給了謝林。1800年7月鮑茉爾因病夭折,謝林很痛苦,本想斷絕他與卡羅列娜的關系,但卡羅列娜卻毫無保留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愛情。幾經周折,1803年3月她終于在歌德的幫助下解除了與施萊格爾的婚姻,并與謝林結婚。1809年9月卡羅列娜病故,謝林在心身上遭到很大打擊,從此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直到1812年他與鮑林娜.歌特爾結婚。
孔德與半老徐娘的非法同居及與妓女的婚姻
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89—1859)是實證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也是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現代西方的許多重要哲學流派如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和邏輯實證主義等等,都直接來源于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孔德自幼體質羸弱,體態笨拙,外表丑陋,頭與身段與他的短腿相比顯得太大。胃病和近視眼從幼年開始就一直困擾著他。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孔德自幼意志堅強,個性倔強,智力超常,學習勤奮。10歲左右時,他在全班宣稱他希望西班牙人能成功地把拿破侖趕出法國,并直言不諱地表示他厭惡老師們對拿破侖的崇拜。1814年,16歲的孔德進入巴黎工業大學學習,后因征集一份要求被他認為不合格的老師辭職的簽名信而被校方開除。在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晚年時,孔德曾做過圣西門的秘書,開始兩個人合作得相當不錯,但后來意見越來越不合,1824年終因公開爭執而分道揚鑣。
孔德在1818年與一個比他大29歲的已婚意大利婦女同居,生了一個女兒。雖然不能肯定這女兒是否為孔德所生,但他還是準備在法律上確認自己的父親地位。可是,這個女兒在9歲時便夭折了。1821年5月的一個晚上,孔德在街頭散步時遇到了一個大約19歲的妓女卡洛琳娜,幾年后兩人便結婚了。1842年8月,當孔德終于完成了《實證哲學教程》六卷本之后,因夫婦感情不合,卡洛琳娜離他而去,從此兩人再未見面。
克爾凱郭爾與雷金娜的失敗戀愛
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是一位在現代西方哲學界被尊奉為存在主義祖師爺的丹麥哲學家,盡管他作為一個哲學家在生前一直默默無聞,其影響從未超出丹麥的國界。克爾凱郭爾自幼生長于富家,享有各種優裕的物質條件,從未體驗過生活的艱辛,這和他后來在自己的哲學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深沉的精神痛苦,恰好形成強烈的對照。據說是因為他早就敏銳地覺察到,在父親表面上的宗教虔誠底下掩蓋著內心的深深不安,一種有罪的感覺的折磨著父親(按:據其兒子所猜,是因其和第二任妻子在婚前發生過不正當關系,而這是和基督教的戒律相違背的一種不道德行為),使這位老人長期處于一種不可名狀的憂郁之中。這種憂郁也感染了他,造成了他的病態心理,給他的一生蒙上了陰影。而更加不幸的是,從1932年起,兩年多里老克爾凱郭爾接連失去了妻子和三個兒女,加上早年死去的兩個子女,在他七個子女中只剩下長子彼得和幼子索倫,如此打擊,使這位篤信宗教的老人成天生活在恐懼之中,以至于竟預感他的還活著的兩個兒子也將先他而死,因而更深陷于宗教信仰以圖贖罪。克爾凱郭爾受其父親的影響,也相信自己活不長,并且特別注意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時為33歲,所以迷信自己只能活到32歲。也因為如此,他為自己先前出版的《哲學片斷》(1844)寫長篇《附言》(1846)時把這當作自己“最后的”著作而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寫成后更感謝上帝讓他說出了自己需要說的話,并感到在哲學方面已經不需要再寫別的東西了。
1838年老克爾凱郭爾去世,接著就發生了對克爾凱郭爾的一生具有巨大影響的另一件事,那就是他和一位顯要人物的女兒雷金娜.奧爾森之間的短暫而不幸的戀愛。
克爾凱郭爾初次結識雷金娜是在1837年,當時她年方14。對于正處在莫大精神痛苦中的他來說,這位少女給了他重新獲得幸福的希望。他的《日記》中有如是追述:1840年,他通過神學的正式考試之后,從8月到9月一直試圖接近雷金娜,以便向她訴說衷腸。到
后來,克爾凱郭爾曾對解除這樁婚約感到十分后悔,并曾試圖與雷金娜恢復關系,但他以前的行為已經傷透了她的心,她斷然拒絕了他。后來,她另嫁了別人,而克爾凱郭爾則始終保持獨身,對她一直不能忘懷,在心靈上留下了永遠不能愈合的傷痕。他寫道:“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我所愛的唯一的東西。”這次失敗的戀愛成為刺激他去從事著述活動的直接推動力,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存在將絕對地為她的生活加上重音符號,我作為一個作家的工作也可以被看作是為了尊敬和贊美她而樹立的紀念碑。我把她和我一起帶進了歷史。”在這種心情支配下,他幾乎是瘋狂地埋頭于創作,在十余年內寫成了大量著作。他自己說,拋棄了雷金娜,他不僅選擇了“死亡”,而且選擇了文學生涯,“是她使我成為一個詩人”。
穆勒與泰蘭夫人的愛情
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是19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邏輯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思想家,其歷史影響巨大,至今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聳立著他的青銅像,在國家美術館中懸掛著復制的喬.弗.瓦茨的穆勒肖像,表示著后人對他的懷念。穆勒深信在近代教育方面,邏輯這門科學是最容易訓練人成為一個具有正確思維的思想家的。他年輕時最愛讀巴克萊和休謨的論文,加上孔德和他父親的影響,使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繼承了英國經驗論哲學的傳統。穆勒在哲學和邏輯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邏輯學體系》(1843)、《威廉.哈密爾頓爵士的哲學研究》(1865)、《奧古斯特.孔德和實證主義》(1865)和《關于宗教的三篇論文》(1874);政治經濟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略論政治經濟學的某些有待解決的問題》(1844)、《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后者在很長時期內曾作為當時的大學教科書。
在私生活方面,穆勒與后來成為其妻子的泰蘭夫人關系堪稱一絕。他們大約在1830年相識,當時穆勒25歲,泰蘭夫人23歲。經過20多年的時間,直到泰蘭丈夫去世,她才與穆勒結婚,成為終身伴侶。20年的漫長歲月里,穆勒過的是柏拉圖式的戀愛生活,對泰蘭夫人一直傾注著他的愛慕之情,卻沒有任何越軌的行為。依照穆勒自傳中的說法,他與泰蘭夫人相識不久,就覺得她是最值得欽慕的一個,不僅美麗、敏慧,有突出的自然風度,更有堅強而深邃的感情,她不斷地自求完善,在思想與才智方面的發展甚至超過了詩人雪萊。在他們婚后的七年之間,穆勒所發表的著作,比他一生的任何其它時期都要少,但是除了泰蘭夫人死后發表的《論自然》和《論宗教功用》兩篇文章外,他的四部最嚴謹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論自由》、《功利主義》、《議會改革之我見》、《論婦女的從屬地位》)都是同他妻子合作構思而成,其中有一部還是兩人合寫的。穆勒甚至這樣說,那一個有名字附在這種作品上的人卻是內中最不重要而且最無創作能力的一個人。在另一地方,他又說:“她對我的裨益一面是保持我原有對的地方,一面是革除我錯的地方而把我引導到新的真理上面。”泰蘭夫人去世后,穆勒就在她的墓地購置了一所茅屋,
(以上均摘自王樹人等所編《西方著名哲學家傳略》,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