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似乎常見以數(shù)字來稱呼同一時代有同類文藝建樹的人們,如“建安七子”“初唐四杰”“宋四家”等,“竹林七賢”也是赫赫有名的一群文人友群。探究為何用“賢”,不妨先回憶一下他們所處的歷史背景。
竹林七賢指的是曹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位品性超然、文采卓著的才子,如熱播劇《鳳囚凰》中王意之等人竹林雅集的場景,七人常在竹林中,飲酒賦詩,清談吟誦,便被世人傳為“竹林七賢”。晚唐李商隱有《垂柳》云“七賢寧占竹,三品且饒松”,南宋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席上為葉仲洽賦》詞也有提到“綸巾羽扇顛倒,又似竹林狂”,“七賢”“竹林狂”便是竹林七賢了。
建安后,“篡漢”而來的魏國政治壓抑隱晦,重高門士族,常內(nèi)斗暗殺,百姓及士子都很難以漢代時的自由心境作詩、生活,到了正始年間,朝廷的黑暗程度更加深了一層,而依然不乏嵇康等一批高潔雅士追求本心、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地避世高歌,他們的筆風承接了建安風骨的慷慨俊爽,開正始之風的淵永遙深,把玄學清談融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以玄學另辟蹊徑去避開黑暗強壓的政治環(huán)境,博取一絲山上林間的點滴自由。因此,他們的品性、他們的詩才,凌然出眾,令人景仰,被集中贊譽為“賢”?!百t”字從“貝”字底,的古義是“善良,勞累,多財”,后來泛指有才德的人。稱“七賢”而非“七君”“七子”等,猶見古人定義之精準。
竹林七賢中的眾人,不愿賣命于司馬氏皇朝,便只能以象征、比興、玄理等文學手法將情志寄托到詩歌中,筆力幽微,境界縹緲。現(xiàn)世無法實現(xiàn)眾人家國天下的理想與抱負,只好退居竹林,終日醉酒、清狂,排遣心底苦悶的同時,也是對自身命運的最后一層保護。
“竹林七賢”這一稱謂,也是一直存有爭議的話題。王曉毅于《竹林七賢考》中,提出佛教典籍《大正藏》里有相關(guān)的譯名,“竹林”應該是東晉士人附會佛教經(jīng)典而特意取的;而衛(wèi)紹生于《竹林七賢若干問題考辨》里談到,“竹林”是“七賢”中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中山上竹林;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則認為,應是先有“七賢”后有“竹林”之名的,“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至于“竹林七賢”之名的淵源至今未有定論,不過,這并不妨礙后世人追慕他們不屈服于強權(quán)的心志、向往他們卓然生輝的詩篇。263年,嵇康被司馬昭迫害,竹林七賢之首的他于臨死前,毫無悲戚之色,只是暗自嘆息:“《廣陵散》于今絕矣!”素手拂就琴弦,霎時風云易色??犊瘔训臅缡烂蔀橛篮愕慕^響,與“竹林七賢”的美好聲名一起,成為人們年年月月追念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