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雖然英文名叫《四海之內皆兄弟》,但是里面真正的兄弟并不多,魯智深和武松算一對。兩人雖然沒有磕頭結拜,可自從二龍山一遇,便兩相契合,成了生死之交,自此魯智深遠離林沖,武松遠離宋江,只他兩人秤不離砣,同生共死,互相守望!
魯智深和武松二兄弟誰更完美,也一直是水滸迷們爭論不休的話題。金圣嘆評《水滸》,說魯智深有大段不及武松處,如果說魯智深是人中絕頂,那么武松已經是天神,對金圣嘆這一論斷,小編向來不以為然,然而細細考究了瓦罐寺和蜈蚣嶺兩段,卻也不得不承認,魯智深在某個方面,確實比不上武松,而十字坡的孫二娘,更是二人高下的試金石!
一、瓦罐寺和蜈蚣嶺,魯智深和武松差距明顯
瓦罐寺和蜈蚣嶺,魯智深和武松的遭遇相當,都是跑路途中,遇到有傷風化的出家人,但兩人的表現卻大相徑庭。魯智深擄了桃花山李忠周通的金銀酒器后,腹中饑餓難當,聽到鈴鐸聲響,在深山之中尋到一座破敗古剎,名曰“瓦罐之寺”。來到古寺廚下,只見到幾個老僧面黃肌瘦、瘦骨伶仃,原來這座寺廟被一個道士和一個云游和尚霸占,將眾僧都趕了出去,只剩這幾個走不動的老僧,在這里茍延殘喘。
搶了老僧幾口米粥后,魯智深聽到外面有人嘲歌,只見一個道士唱著葷曲,在和一個婦人吃酒嘲笑,魯智深手執禪杖跳將出來,質問道士為何霸寺欺僧,道士幾句花言巧語,魯智深就被他哄住,完全忽略他一個道士滿口葷話,跟婦女在一起廝混。魯智深痛罵老僧戲弄灑家,回去便要打那幾個老僧,老僧直是叫苦:我們幾個老人連粥都吃不上,他有酒有肉又有嬌娘,你說我們欺負他?他是沒帶兵器騙你呢!
魯智深這才醒悟,掉頭便見到道士拿刀來斗,后來道士的同伙惡僧趕到,魯智深不敵,連行李也來不及拿便被趕了出來,直到赤松林遇到九紋龍史進,兩人結伴回來,方雪了此恨!小編覺得這回魯智深的表現差強人意,不是因為他雙拳不敵四手,而是因為他明明看到道士的行狀,還是卻著了他的道,又告訴道士是老僧所言,導致他被逐走時,幾個老僧懼怕,便一起在廚房上吊,被惡道欺霸的婦人也畏懼自殺,白白壞了十幾條性命!
武松在蜈蚣嶺的遭遇,就簡單多了,看到墳庵之中,一個道士摟著一個婦人調笑,便思量這道士如此惡行,定然不是好人,于是殺將進來,十幾回合便砍了道士的頭。一問那個婦女,果然他所猜不差,這道士謀財害命,又欺男霸女!差不多的事情,卻完全是兩種結果,以武松之機敏,如果是他去瓦罐寺,幾個老僧和被欺霸的婦女,估計還能留得一命!
二、孫二娘也是二人的試金石
除了瓦罐寺和蜈蚣嶺事件,十字坡的孫二娘也是二人高下的試金石。武松刺配孟州路過孫二娘家的店,看到她的饅頭餡里有幾根毛發,便留下心來,先是打聽孫二娘是不是當家的不在家,又是假裝吃了蒙汗藥,待得孫二娘要把他拖到廚房,順勢便將孫二娘擒住,兩條粗腿壓的孫二娘殺豬似的叫,待得菜園子張青趕到,好言相告,才救下孫二娘的性命。
而魯智深遇到孫二娘,故事便簡單多了,茫然不知的吃下孫二娘送的蒙汗藥,很快就被孫二娘拖到廚房,就要被當成肉餡兒切碎時,菜園子張青趕到,見他一條禪杖非俗,這才救下性命!實力不止武力,還要包括頭腦,同樣一個孫二娘,在武松和魯智深這里,卻是明明白白的一個反殺、一個被殺,他二人誰的實力更強,也就不言自明了吧!
因為頭腦上的差距,兩人單獨行事遇到相同情況,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結伴而行出現情況,也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二人同去少華山尋史進,發現史進被華州太守所擒,武松深知這不是二人之力能救,主張去梁山搬救兵,魯智深卻非要立刻沖入華州城,殺了太守,救出史進。
武松不知苦勸了多少遍“哥哥不得造次!”“哥哥不得莽撞!”堅決不放他去,魯智深反而暴躁起來,嫌武松不夠義氣,第二天起個四更,徑奔華州去了。武松無奈嘆道:“不聽人說,此去必然有失!”果然魯智深剛入華州城,便被太守設計擒住,武松央戴宗去搬救兵,才救了他和史進二人!
魯智深,名字里雖有一個“智”字,奈何他的姓氏更是一個“魯”字,粗中有細,卻也是粗多細少。相比之下,武松就機敏、精細多了,行走江湖時,更能無往不利!武松的第一大粉絲金圣嘆說:“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要小編說,卻還少了一樣,那便是“燕青之敏”!
魯達如山,武松如水,魯達遜色武松三分機智,武松又輸了魯達一段仁心!想來他二人誰高誰下,也不過是我們這些粉絲的口舌之爭,人活到他二人那個程度,知音已稀,親近都來不及,根本不會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