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小歡喜》預告中,喬英子瞞著媽媽宋倩報名南大冬令營,被媽媽發現后,兩人大吵一頓。英子情緒崩潰欲跳河輕聲,媽媽哭著追趕著、大聲質問道:你為什么非要去那個南大啊?英子大哭著說: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宋倩因為婚姻失敗,將所有的愛都給了女兒。為了更好的培養女兒,她放棄了重點高中金牌老師辭職在家,專職帶家教,僅僅是因為家教時間比較靈活。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逼著英子生吞海參、喝燕窩。為了女兒能取得優異成績,不停地找試卷給英子做……只要她能想到的對孩子好的任何事情,她都要完成。
最終如她所愿,英子被培養成了一名的學霸。盡管很感激媽媽,但英子內心壓力很大,時刻想逃離媽媽的控制。
媽媽的愛變成了控制和束縛,認為孩子屬于媽媽,卻忽視了女兒也是獨立的個體,她有自己的追求和愛好。
武志紅老師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文中提到:越控制,越失序。
在媽媽眼中,高考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英子的理想和興趣不再考慮范圍之內,如若不然,一切將會失序。
然而事情并沒有按宋倩計劃的發展。
英子在這種愛的控制中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愿意和媽媽溝通。究其原因是她認為媽媽的愛是毫不溫暖,令她窒息的。媽媽給她很大的壓力,如果不遠離媽媽,在家中像蹲監獄,喘不過氣,于是瞞著媽媽要去南京參加冬令營。想要秩序的宋倩,遭遇了最大的失序。
固然,宋倩是真心的愛英子,但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度,沒有看見女兒的情緒、沒有聽到女兒的內心的聲音,結果讓英子把這沉甸甸的愛當成壓力,變得叛逆而想遠離媽媽,甚至到了要跳河的地步。
生活中像宋倩這樣的媽媽很多,一心想對孩子好,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結果和孩子的關系很僵硬。想要獲得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去對待他、愛護他,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如果把孩子當成大人的附屬品,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給孩子包辦一切,孩子要么成為媽寶男,沒主見,要么出現反感進而叛逆,導致親子關系出現危機。
尊重孩子,平等的對待孩子,當孩子能感受這種溫暖的親情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成為朋友。這時候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不會排斥,有利于形成融洽的親子關系。
熱播劇《小歡喜》中,方圓(黃磊飾)和喬衛東(沙溢飾)兩位爸爸,一直用平等的方式和和孩子相處,最終處成了朋友關系,孩子有煩心事也愿意像他們傾訴。
但是童文潔對待兒子方一凡卻是非常的強勢。有次,方一凡給表弟磊兒吃了安眠藥,童文潔知道之后,眾目睽睽之下,劈頭蓋臉的去打兒子。做母親的賺足了自己的面子,殊不知,這樣讓孩子很沒有面子,自然會排斥媽媽,有心事也不敢給媽媽講。
阿德勒和德雷克斯認為:孩子是社會人,所有人是平等的,再小的孩子也有尊嚴,需要被尊重和鼓勵,孩子的行為首要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是他感受不到歸屬和自我價值的一種表達,孩子從小就有社會責任感意識,也可以理解為利他主義精神。
孩子出生后就是獨立的個體,有被尊重的需要,只有得到了家長的尊重,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長大后也會發自內心的尊重他人。
我家孩子13個多月,每當我每次和她對話,都會蹲下來,眼睛和她平視;每當她蹣跚學步摔倒的時候,我都會給她一個愛的抱抱,然后鼓勵她,媽媽就在你身邊。孩子感受到被重視,更加有自信,膽子也逐漸變大。
所以尊重孩子,即愛孩子又把可以平等的對待他,便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自信、自尊、熱情、大方的性格。
父母可以給孩子愛有非常多,但是不能強迫孩子去接受這種愛,也不可以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
明智的父母會在尊重和平等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孩子充足的自由,這樣孩子不會認為父母的愛是控制和束縛,反而可以助力他的未來,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和他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些的前提是溝通,若沒有良好的溝通,孩子是否遇到問題都不清楚,更談不上幫孩子解決問題。
按照傳統的管教孩子方式,當孩子犯錯時,大人要訓斥,甚至暴力管教孩子,讓他們感到懼怕、挫敗,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把這種糟糕的感覺和不好的行為聯系一起,以后不再重蹈覆轍。
很多家長認為: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之前,首先要讓孩子感覺更糟糕。
作為美國正面管教創始人Jane Nelsen(簡·尼爾森)的女兒Mary Nelsen說懲罰有利于孩子發展,這是一種很奇怪的邏輯。或許懲罰在當下那一刻的確有效,但是長久如此,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人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呢?
懲罰帶來的三個R:叛逆(Rebellion):他們不能強迫我,我要做我想做的事。 報復(Revenge):我要扳平反擊,即便有損于我的將來。 逃避(Retreat):降低自尊,“我一定是個壞人”;偷偷摸摸,“下次我就不會被捉到了”。
既然孩子做了錯事,家長懲罰會帶來不好的后果,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呢?有效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橋梁。
美國正面管教創始人Jane Nelsen(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在父母和孩子溝通中,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嚴厲的方式。后果可能是讓孩子產生憤恨、報復、反叛、退縮,讓孩子的自尊水平大幅下降,沒有自律性。二是嬌縱的方式。后果會使孩子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沒有自信。三是正面管教的方法,即和善而堅定。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切勿使用暴力解決,利用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堅定的。通過溝通改善孩子的心情,幫助他處于良好的狀態,進而去解決問題。
我記得小時候,我犯錯了,父母教訓的時候要么打一頓,要么罵一頓,或者不停地指責說: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不改。絮叨、啰嗦,我只顧著哭鼻子,根本記不住這些,下次同樣的錯誤我照犯不誤,以至于我懼怕父母。
但是若是父母,不一味的指責我,可以好好和我溝通,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告訴我這樣做的壞處,對我和家人的影響,然后共情我的感受,那么調皮的我也許就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去做一些破壞性的事情。
父母這樣做一方面讓我不再排斥、懼怕他們,另外一方面,他們共情了我的感受,讓我感受到被重視。我們之間的情感連接會增強,這樣親子關系也會變得融洽。
使用正面管教和孩子溝通,會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增強,使得親子關系更加融洽。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變得越來越懂事。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需要獨立的空間,這時候我們要敢于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奔向未來。
再回到文中一開始提到的,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矛盾上,矛盾的根源不在英子,而在宋倩。作為單身母親,她無法放手女兒去南京大學讀書,就想女兒留在北京,留在自己身邊。
如果宋倩可以心情氣和的和女兒討論未來讀大學的問題,給孩子一些正面的建設性的意見,也許英子不會如此奔潰而要去跳河輕生。更有一種可能是,宋倩給女兒足夠的自由,英子更樂意留在北京本地讀書。
愛孩子但控制孩子的父母會讓孩子反感,導致親子關系疏遠;敢于放手,給孩子獨立空間的父母,不是不愛,而是一種更偉大的愛。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不止一次說過這樣的話,非常感激母親,當年考大學時,母親表示:只要你能考上大學,離開這個鬼地方,我們母子倆一輩子不見面都可以。他表示,年少時無法理解這種愛的分量,現在有孩子了,才體會到母愛的偉大。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為人父母,我們與孩子一同成長。嬰兒需要哺養,當孩子慢慢長大時,不僅僅是身體變得更加健壯,思想上也會逐漸成熟。
陪伴孩子的歲月中,一切的喜怒哀樂都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留在歲月的長河靜止,唯獨我們對孩子源源不斷的愛,直至永遠。
所以我們要理性處理與孩子的親子關系,既要給孩子充足的愛,也要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平等的對待孩子,在行為,要多和孩子溝通、共情,心態上,敢于放手,給孩子獨立的空間。這樣才可以形成良性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