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悅
《小艾》,張愛玲的中篇小說之一,在她的眾多作品中《小艾》并不算出名,大家對于這部作品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失敗的作品,但每部作品都有它特有的靈魂,細細品讀下來仍舊收獲良多。
張愛玲的作品有一個獨特點,情節大多以“蝴蝶翅膀狀”來描述,一對翅膀左右呼應,又相互鋪墊,在作品《小艾》中也是如此,張愛玲以上海席家女傭小艾的故事為主線,但更發人深省的卻是席家五太太的悲涼一生,如同“寡婦”一樣生活在席家,渴望愛、祈求愛但從未得到過愛,向丈夫的姨太太妥協、被丈夫利用、心甘情愿承受婆家人的刁難和家里傭人的嘲諷卻從未得到過一絲溫暖。
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從而就會產生不同的做法導致不同的結局,對與錯是他人的看法,在當事人的心中可能從未想過去質疑自己。然而細微之處往往都是至關重要的轉折,多少悲劇的起因都是來自于最初不被重視的卻又能影響余生的“蝴蝶效應”。
婚姻愛情本是幸福的代名詞,五太太卻用一生述說著一個凄涼的故事,讀完整部作品,也許你會有所深思,亦或是有所警醒,或許你會覺得這只是個“故事”。
“五太太在鏡子里端相著自己的臉。胖胖的同字臉,容貌很平常,但是,都說她福相,也還有說她長得很甜凈。無論如何,是一點也不帶薄命相然而…卻生就了很奇異的命運?!?/p>
這是張愛玲在作品開始時對五太太的描寫,也預示了其“薄命”的一生。
五太太嫁給上海席家五爺席景藩做填方太太是家里的安排,席五爺之前的太太早逝,留下了一兒一女,在娶五太太之前打發走了其他妾室,只留下最受寵的三姨太。
五太太進門不久,因與三姨太之間發生了矛盾,五爺為維護姨太太呵斥了五太太,也就此不再理睬她,新婚還沒有滿月席五爺就帶著“心愛”的三姨太去往北京上任,一走就是兩年,后因挪用公款被查,席家出錢彌補了虧空之后又回到了上海。
又因三姨太不愿回到席公館受規矩的約束,席五爺也與其一起住在外面,只是偶爾回來坐坐,看望下席家老太太,五太太一直獨自在席家生活,兩人即使偶爾見面,五爺也如同對待陌生人一樣對她熟視無睹。
因為沒有丈夫的疼愛和重視,五太太受盡了白眼,一邊小心的伺候婆婆,一邊盡心照顧五爺前太太留下的兩個孩子,還要承受席家人的怠慢和背地里的嘲諷,五太太的婚后生活十分“辛苦”,如同文中的描寫:
“時間一年年的過去,在這家庭里面,五太太又像棄婦又像寡婦的一種很不確定的身份已經確定了?!?/p>
文中上述描寫可以看出,席五爺對五太太是沒有感情的,可能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給予,而五太太卻一直努力扮演妻子的角色,她迫切渴望得到丈夫的認可與關愛,卻又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小心翼翼”的等待。
先看第一點啟示,二人的婚姻顯然是無愛的,至少席五爺并不愛五太太,也因此他完全感受不到五太太的艱辛,對他來說她也許只是個“擺設”,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這也是導致五太太婚姻生活不幸的主要原因。
沒有愛情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無垠之源,沒有愛情作為活力源頭,婚姻即便可以維持,但必然會喪失最主要的那一部分溫暖。這就像張愛玲筆下《傾城之戀》中白流蘇一樣,雖然結局以“傾城”為代價贏取了“婚姻”,但是其中缺少了不在意甚至于不需要的愛情,白流蘇在喜悅之中仍難以逃脫那一絲“惆悵”,在故事中她是傳奇自然會將這份圓滿維持下去,而現實之中,“惆悵”所能帶來的影響又怎會無足輕重。
再看第二點啟示,也可以理解為是上一點的拓展,五太太一人照顧長輩、扶養兒女,即使孩子并非親生,也無絲毫的怠慢,同時還承受著他人的白眼和譏笑,而五爺沒有承擔該有的責任和義務,放縱自己,一味的追求個人享受,忽略太太的付出和艱辛。即便曾是幸福的婚姻,但一方努力維持,另一方逃避閃躲,也很容易出現裂痕。
就像塞繆爾說的:“成功的婚姻需要兩個人的共同努力,而婚姻失敗僅需一人之力”,幸福的婚姻離不開兩個人的共同努力,錢鐘書與楊絳如此,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烏爾蘇拉也是如此。只不過前者是共同進步,獲取了幸福。而后者則是一方沉迷于偉大發明“煉金”,讓另一方承受了很多生活上的困擾,由此出現不幸的趨勢也是必然。
“她一恨自己娘家,二恨她那婆婆不替她做主叫她跟著一塊去,三恨他們兄弟們,都是他們那種冷淡的態度把他逼走了。也不知怎么,恨來恨去,就是恨不到他本人身上?!?/p>
這是作品中對五太太面對丈夫“拋棄”自己,離家與三姨太另住時心理狀態的描寫。五太太“恨”了身邊所有人,唯獨沒有怨恨自己的丈夫,也正是因為這種盲目的態度,讓她在悲劇的深淵里越陷越深。
過了幾年,因局勢動蕩,席五爺帶著三姨太去南京謀事,不久后又寄信邀請五太太前往,這讓家里人很驚訝,他們已經習慣了五太太這種“棄婦”狀態,有人提醒五太太其中可能存在一定“故事”,五太太雖也很是意外,但內心卻十分的高興,且找借口安慰自己:
“她想著一個人年紀大些,閱歷多了,自然把那些花花草草的事情都看得淡了,或者倒會念起夫婦的情分,也未可知?!?/p>
此時,五太太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為了與五爺更好的生活在一起,她決定放低姿態,抱著委曲求全的決心前往南京,這中間也有一定的自卑心在作祟,她一直覺得三姨太十分漂亮,所以才被沒有長性的席五爺榮寵十幾年,而她則很平凡又有些胖,五爺不與她親近也是正常。
五太太帶著傭人陶媽和小艾到了南京,因為她謙遜的態度,開始時與三姨太相處的還算融洽,即便三姨太并沒有尊重她太太的身份,五爺也默許家里沒有太太和姨太太之分,下人稱三姨太為“東屋太太”,稱五太太為“西屋太太”,對此五太太并沒有介意(自古尊東為上),依然對三姨太極力的籠絡甚至有些討好的意味。而席五爺對她則不遠不近,只是態度上和悅了許多。
不久,席景藩就與五太太商量,想要變賣她的首飾,好在南京弄個差事,五太太對此毫不猶豫的把最值錢的首飾給了五爺,差事得償所愿了,但接下來的發展卻與五太太的期盼相違(五太太以為這種“和諧”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殊不知三姨太和席景藩已經開始商榷送她回上海的事情了。
從中不難看出,五太太所謂的“美好”只是自我幻想,表面上的和諧實際上隱藏著的只有利用,哪有一絲情意存在。五太太知道嗎?也許是知道的,但并不愿從幻想中脫離出來,以此來維持她渴望中的生活,即使這樣的生活她并不能獲取真正的幸福。
作品中的五太太以為包容丈夫的輕視,容忍姨太太的挑釁,甘心被丈夫利用可能會換回一些認可與接納,以此融入五爺的生活,做名副其實的妻子。可結果有時并不能遂人如愿。當她無底線的退讓和妥協時,換來的只是“過河拆橋”的決定,對五爺來說,她除了那僅有的值錢首飾,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這種“名存實亡”的婚姻真的有必要委屈自己一次次的妥協嗎?或許對五太太來說,這是她唯一能抓住的幸福,她愿意不惜一切來維持,可若前方的終點是黑暗,向前又怎能到達光明?
五太太愛五爺嗎?或許是愛的,暫且不談為什么愛,但是明確的是她渴望得到愛的回饋,她希望有一天五爺能好好的待她,給予她疼愛和溫暖。
就像周濂說的:“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那個裝睡的人自己決定醒來”,五太太以低姿態來祈求愛的方式并不妥當,愛情沒有道理可言,也就無法等價交換,不會因為一方的付出而獲得,這就如同富爾敦所說:“愛不能施舍,也不能當禮物”,實際上即使五太太真能如愿呆在五爺身邊,也很難得到想要的愛情和溫暖。
幸福需要自己努力獲取,愛情也不能依靠他人的施舍,人生更應該由自己掌握,就像在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中保羅·列儂說的:“說到底,我認為人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開創”。
“五太太出去替他奔走設法,到處求人幫忙,但是親戚間當然誰也不肯拿出錢來,都說:‘他們這是個無底洞?!缟贍旊m然也著急,卻很不愿意他后母參預這些事情,因為她急得見人就磕頭,徒然丟臉,一點用處也沒有?!?/p>
這是對席五爺欠債被告,家里被查封后,為此五太太設法求人幫忙的情景以及宴少爺(席五爺前太太的兒子)心理的描述,而這時的席五爺早已遠走高飛。
在之前南京同住期間,五爺曾“醉酒”強行占有了五太太的女傭小艾,三姨太得知后,認為這是五太太的“手段”,因此與其決裂,并踢掉小艾腹中的孩子。
由此五太太的處境愈加尷尬,也因此堅定了五爺與三姨太送她離開的念頭,而這時五太太將導致這種情形的原因全部推到小艾的身上,不問緣由的怪她打破了原本平靜的局面,內心扭曲下任小艾自生自滅,直到得知席家老太太病重,在陶媽的規勸下回到了上海。不久五爺拋棄了因患病而頭發掉光了的三姨太,期間又迷戀上了一個紅妓女,因此也回到了上海,但仍舊沒有回席公館。
第二年,席家因老太太去世而分家,五房因五爺多年在公賬上用錢,并沒有分到財產,五太太搬出席家以后帶著宴少爺出來租房,生活十分拮據。后來又因席五爺在外欠錢不還,家里被法警查封,就出現了開頭的那段描述,即便得知五爺在事發后獨自去北方避難,她依舊每天擔心著五爺的安危。
這不禁讓人唏噓,五太太的一生渴望著愛,為此付出全部身心,可到頭來還是平生一場空。
婚姻因愛而生,因情而延續,愛情本就該是婚姻之中蘊含的重要因素,拋開愛來維持婚姻,為了愛而愛,很容易本末倒置,甚至最終在追逐中迷失自我,從而失去再次擁有幸福的可能。
由此不經意間想到了徐志摩與張幼儀的那段悲劇的婚姻,從張幼儀孫女張邦梅寫的《小腳與西裝》中不難看出起初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態度與五太太對五爺的態度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最終卻又不同,張幼儀遏制了悲劇的延續,開始步入幸福的生活,而五太太卻“一鼓作氣”將悲劇延續至死,產生不同的關鍵在于最終張幼儀領悟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并非唯一的,讓自己更加優秀,自愛才是尋求幸福的前提。
或許當時的狀態下,未必每一個人都會有勇氣及時止損,但是在現如今呢?或許在如今看來,這場悲劇才是最有意義的警示。
“獨有景藩,她病了這些年,他始終一次也沒有來過,彼此夫妻一場,連這一點情分都沒有,她就要死了,都不來看看她?!?/p>
這是作品中對五太太彌留之際的心理描寫。五爺事發之后不久,五太太就病倒了,五爺在風聲過后又回到了上海,與另一個有錢的姨太太住在一起,鮮少露面,且從未探望過她。
后來流傳五爺做了漢奸,遇刺身亡,五太太的娘家人和宴少爺不敢告訴她這個消息,怕她受刺激病情加重,在此期間她一直期待五爺能夠回來,可是終究沒有等到,直至三年后彌留之際,傭人陶媽不忍心她抱憾而終才告訴她五爺去世的真相,隨后第二天五太太離開了人世。
不知道臨死之前的五太太,是否又再次得到寬慰自己的借口,或許她想到了從而安心而去,也或許無法繼續自我欺騙才郁郁而終。
回首五太太,一生都在追逐愛與溫暖,可惜所托非良人,用情至深卻情深不壽,情深本無錯,錯的是用錯了心,行錯了法,給錯了人。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