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前秦國內復雜的民族混居形勢。
眾所周知,前秦統一了中國北方,事實上,前秦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自苻堅得王猛輔佐以來,短短十年之間,便統一了中國北方,但是由于西晉末年以來胡人部落的崛起,當時的北方存在相當多的少數民族,如苻堅所屬的氐族,慕容鮮卑,匈奴劉氏部,烏桓獨孤部等等,皆被前秦征服。為了方便管理這些兵強馬壯的胡人,尤其是滅前燕后,苻堅施行徙民政策,將關東的十萬余戶鮮卑、丁零等族遷至關中。(前秦至苻堅時,已經把都城遷至長安,關中是氐人興起之地)后來宗室內亂,苻堅又遷十五萬余戶氐人至四方要鎮,以更好的管理通知新得之地。(畢竟疆域擴充太快了)。這對于前秦而言,實屬最致命的。
(當這些氐人遠離京畿故土,漫天愁云,秦吏趙整對著苻堅唱到:“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舊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語阿誰!”)
就像這詩歌唱的一樣,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語阿誰!
第二、王猛的個人經歷。其出生時適逢中國北方戰亂不止,隨家人顛沛流離,從山東流落到河北,這段經歷,讓他知道安定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故其臨終遺言是“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第三、東晉相對穩定的局勢。自牛睿同學南渡以來,在王謝桓庾等世家的支持下已經在南方站穩了腳,雖說司馬氏的皇帝總是戰戰兢兢,奈何屢有大才出世,昔日的王導,如今的謝安。征服一個穩定的東晉,遠不如征服國內的各個民族容易。
第三、苻堅太過寬容的性格。整個歷史,我實在找不出一位像苻堅這么能容人的皇帝(當然也找不出一位仁慈像梁武帝蕭衍的皇帝)。鮮卑人慕容垂、羌族姚萇、鮮卑人拓跋珪等等,滅了人的國,還加以重用,王猛如此人物,在慕容垂投苻堅時一眼就看出鮮卑人狼子野心,設下絕殺金刀計,換作其他任何一個皇帝,慕容垂斷沒有活命機會,可偏偏苻堅就是不殺。
第四、華夷之別。這個純屬個人猜測,當時的北方雖說常年被胡人經營,但實際上仍有相當一部分漢人沒有南渡,他們心中還是多少有華夷之別的想法,故王猛奉東晉為正統。正統論,這在古代那是大事,很多時候,即便篡位,也得搞一套禪位的流程,這就是正統。所以本就是漢人的王猛心中自然也不希望前秦攻伐東晉,但是漢人心中有這個想法,估計胡人心中也是有的,所以王猛死后,苻堅雖然懷念,可還是把他的話丟到一邊了。
(附上王猛遺言: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后,愿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另外關于王猛的“功蓋諸葛第一人”應該是現代人編的,就像冉閔救了漢族一樣,皆是本世紀初互聯網開始興起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