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間翻看到了幾篇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主要講關系的重要性,是如何影響內心的,及如何幫助孩子或他人構建健康關系,很有意思,增添了很多自己從未知道的內容。
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是:“心靈”是內在的事,“關系”是外在的事,但二者互為鏡子。你擁有什么樣的心靈就會對外去構建什么樣關系。反過來講,你構建了什么樣的關系,可以反觀出你的心靈是什么樣的。
我們都知道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很重要,但我們其實并沒有特別深刻的理解。有句話道出了真諦,叫“無回應之地即是是絕地”,簡單的講就是,如果一個人在情感方面缺乏回應,這個人就相當于處于絕境,甚至可以說是死亡之地。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周圍什么都沒有,沒有任何聲音,沒人關心他,沒人跟他說話,他對外的一切呼喚都得不到回應,此刻他的內心是急劇孤獨、恐慌和絕望的,這個地方對于他來講就是“絕境”。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回應了他,他會欣喜若狂,就好像一束光突然打進這間屋子一般。所以說,回應,就是光。
任何人都需要關系,因為我們只有在關系中才能展開、認識并淬煉自己的內心,無論是好的感受還是壞的感受。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個人。
擁有豐盛飽滿人際關系的人,更容易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力,有熱情,有感染力。而那些人際關系匱乏干癟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匱乏干癟,哪怕他是天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天才孤僻、心理疾病嚴重、生命短暫的原因之一。創造力和關系之間有些矛盾,忙于搭建關系,創造力就會受到影響,但缺乏人際關系,創造力再強也很難幸福。
記住,如果沒有關系,沒有情感互動,人就會沒有生命力。
首先要知道,我們最初對于“關系”的認知構建,都是經歷過“一二三元關系”的,下面逐一說明。
一元關系:是指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希望別人都配合自己的意志,關系中只能是自己說的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為中心”。(這個房間里只有我一個人,我是king)
對應到心靈發展階段,就是剛出生的嬰兒時期。孩子剛出生時,會默認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都得圍著他轉,都能知道他的感受,如果不是這樣就會立刻哭鬧。(當然,現在很多成年人中也會經常遇到這種人,可能是家人在其心靈構建時沒做好導致的)
二元關系:是指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能共情對方的感受,尊重對方的意志;(意識到這個房間里除了我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人,好吧,我允許你的存在)
這個階段就是相當于孩子1-3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意識到了“他人”,在自己的內心允許進入另外一個愛的人,比如媽媽,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三元關系:是指能意識到關系的復雜之處,在復雜關系中能同時看到我、你、他三個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這個復雜的三元關系中的競爭和合作;(這個房間里除了我、她之外,還有他)
這個階段就是相當于孩子3-6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意識到,關系中不只是只有“我”、只有“我和你”,還有“我、你、他”,甚至更多人,關系是復雜的,內在心靈也是輔助的。
所以說,從一元關系到三元關系,簡單理解就是從“只有自己”到“自己和媽媽”,最后到“自己 媽媽 父親”,然后發展的更復雜。
意識到別人有獨立意志,同時還是好的、善意的,這是一個人不斷得以在關系中進化的根本原因。關系中的“好”越多,一個人就越是能整合。
當你覺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的時候,這就是一元關系。當嬰兒期“壞”的、敵意的體驗太多時,就會對外界充滿敵意,認為除了自己之外都是“壞”的。反之,當體驗到足夠多的好和善意,就會感知到這個世界是善意的,自己也是好的。
當你覺得你和另一個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二元關系。一元世界極其孤獨可怕,所以人需要進入到二元世界,而進入的重要條件是知道別人也是有獨立意志的。
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和與你競爭的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三元關系了。二元關系難以容納其中的“壞”,所以需要找到一個第三者去投射這個“壞”,在一個三元世界中去消化,比如父親。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親要傳遞善意,證明自己是好的,帶孩子走向外部世界,讓孩子改變看法,覺得他是好的。
當三元世界中不斷去消化處理“壞”,一個人的心靈就會越來越得以淬煉。人性的成熟,可以很好處理三元、二元、一元中的壞,徹底整合了內心的好與壞。
關系的作用,是用來處理我們內在心靈的“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