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夏天,燕王朱棣在他北平的家中舉辦宴會,慶祝自己大病初愈。當然,這場病也是裝給別人看的。
此前,首都南京方面已經(jīng)得到了朱棣圖謀不軌的消息,建文帝朱允炆派遣都指揮使包圍燕王府,隨時準備捉拿這位叔叔。
生死存亡之際,容不得半點猶豫。走投無路的朱棣決定兵行險招。他先是設(shè)計誘殺都指揮使,隨后攻占了北平城。還沒等朝廷緩過神來,他就發(fā)表檄文,正式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變”。
三年后,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
朱棣奪權(quán)后,立刻露出了猙獰的一面。他先是對建文帝舊臣大開殺戒,用酷刑處死了儒臣方孝孺和他的門生。這還不過癮,他甚至把他們的妻女送給官兵輪奸,從他人的痛苦中享受權(quán)力的快感·····
然而,即使將老臣們殺光,也無法掩蓋罪惡的事實。好在朱棣及時收手,在之后的22年里,他勵精圖治,擴建北京城、遠征漠北、資助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想用一系列豐功偉績洗掉篡位的罪名,以擺脫良心的不安。
最終,朱棣以“永樂大帝”的名字載于史冊。但他卻留給老朱家一個難題,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所面臨的一個邏輯死結(jié)。
永樂皇帝朱棣
1/8 道不盡的分封制
朱棣之所以篡位成功,某種程度上也是拜制度所賜,這項制度叫做分封制,在中國由來已久。
所謂分封,就是君主把土地封給功臣或親眷,以表彰他們的功績,或者讓子孫后代蒙蔭。
分封制早在商朝就已出現(xiàn),到了周朝時趨于完善。周天子把土地封給親戚,并給他們極大的自主權(quán),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拱衛(wèi)王室,確保萬世一系。后世所說的“宗藩”之“藩”,就有“藩籬”的意思。
但現(xiàn)實總不盡如人意,天下和平僅維持了一百年。隨后,周天子的地位每況日下,到了東周時,周王室已名存實亡。
鑒于周朝的教訓(xùn),秦朝建立后取消了分封,代之以高度集權(quán)的郡縣制。不過,秦二世而亡,漢朝取而代之。劉邦稱帝后恢復(fù)了分封,他起初把土地分給協(xié)助其打天下的將領(lǐng),后因擔心他們造反,通過“白馬之盟”立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劉邦把天下都變成老劉家的,卻未能阻止子孫的窩里斗。在他死后多年,王爺們起兵謀反,漢朝爆發(fā)了七國之亂。雖然不久即被平定,但中央與各地藩王之間,已經(jīng)種下了互不信任的種子。
劉邦影視形象
東漢末年,漢室孱弱,某種程度上就和宗藩勢力的衰落有關(guān)。各路軍閥勾結(jié)地方官割地自雄,王室被徹底孤立。直到西晉建立,情況才得到改善。司馬家恢復(fù)了周朝制度,不僅大肆分封子孫,還授予他們充分的自治權(quán),結(jié)果便釀成八王之亂,直接把西晉搞垮了。
到了唐朝,唐高祖基于同樣的理由,給李家的子嗣賜地封侯。結(jié)果還沒等他死掉,兒子李世民就發(fā)動政變,殺了太子,將生米煮成熟飯,硬生生把皇位搶了過來。
李世民影視形象
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訓(xùn),剝奪了藩王的實權(quán),還出了一個狠招:王位不得世襲。所以,藩王造反的問題,到宋朝基本算是解決了。只可惜,宋朝的國力不昌,頻頻遭受外族入侵。到了朱元璋的時候,老朱似乎意識到,只有加強君權(quán),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至道。
2/8 朱元璋的算盤
明太祖朱元璋貧民出身,常年征戰(zhàn)讓他見識了權(quán)力的彌足珍貴,以及為爭奪權(quán)力所付出的代價。登基后,朱元璋一方面處心積慮鏟除功臣,另一方面則跟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們一樣,對子孫大肆封賞,毫不吝嗇。
朱元璋對子孫的慷慨,不會不遭到大臣的反對。一個叫葉伯巨的人曾提醒他,分封太侈會導(dǎo)致諸王反目,并以漢朝和西晉的故事提醒朱元璋。不過,朱元璋根本聽不進去,還把葉伯巨關(guān)進了大牢。
明太祖朱元璋
當然,朱元璋不會承認他分封子嗣是出于私心。為了給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朱元璋下了一道詔書,宣稱“眾建藩輔,所以廣磐石之安·····古今通誼,朕何敢私?”意思是說,他把兒子封到各地,是為了保護天下黎民。并以宋元為例,解釋了宗室衰落所導(dǎo)致的后果。
為了讓天下人信服,朱元璋可謂煞費苦心。其實人們并不關(guān)心他為什么要分封,朱元璋越是解釋,反而越顯得自己心虛。后來,朱元璋頒布了《皇明祖訓(xùn)》,以制度形式規(guī)定了爵位等級與繼承方式。并要求他的子孫“各守祖宗成法,勿失親親之義?!?/p>
朱元璋希望,他的兒子們能聽老父親的話,安分地呆在封地上,守護大明的江山。
朱元璋把幾個兒子安排在邊疆,甚至親自傳授他們軍事技術(shù)。朱元璋對大臣們猜忌心特別重,可對自己的兒子,卻傾其所有,把一切能給的都給到他們。
朱元璋規(guī)定,各個藩王有守鎮(zhèn)兵,還有護衛(wèi)兵。前者是藩王自己的軍隊,后者隸屬中央,卻聽任藩王們調(diào)遣,這等于給王爺們犯上作亂開了一道口子。
在他的兒子中,朱棣最有軍事才能,早年他跟隨父親南征北戰(zhàn),后出征蒙古,獲得了父親的賞識,在軍中樹立了威信,從此被視為皇位繼承最有力的競爭者。
作為父親,朱元璋不可能不察覺朱棣的心思。然而,他顯然對自己的道德訓(xùn)誡與制度設(shè)計能力過于自信?;蛘哒f,他始終天真地相信,兒子野心再大,畢竟是自家人,不會做出對不起老朱家的事。
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對他的弟弟異常警惕,時刻防范??上觳患倌?,還沒等朱元璋去世,朱標就死了。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輔佐孫子朱允炆。朱允炆早就看出朱棣圖謀不軌。然而,一邊是兒子,一邊是孫子,朱元璋兩頭都下不了手。
而這恰恰是悲劇所在,當朱元璋臨死前,發(fā)出“燕王不可不慮”的感慨時,一切都晚了。
3/8 藩王造反難成功
朱元璋之所以未對朱棣嚴加防范,除了個人原因,很大程度上還和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偏低有關(guān)。
歷史上的藩王造反,成事者少,敗亡者多。以漢朝的七國之亂為例,七個藩王造反,聽上去轟轟烈烈,可僅僅兩個月就被鎮(zhèn)壓了。
西晉的八王之亂,把天下搞得天翻地覆。可那幫起事的藩王們,個個成不了氣候,即便成功上位,也很快被人推翻。八王之中,幾乎沒一個有好下場。
到了清康熙年間,還有過一次“三藩之亂”,這次叛亂就更搞笑了。吳三桂身為漢人,因為引清軍入關(guān)有功,被封為藩王。誰知他先降后叛,起兵時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最終背上了千古罵名。
為何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偏低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宗藩得勢大多發(fā)生于王朝建立初期,此時皇權(quán)較為穩(wěn)固,天下歸心,朝廷可以較小的代價平定叛亂。
其次則由于道義上的原因,藩王造反,反的是自家人,這顯然有違“親親相護”的原則,也是對儒家倫理的公然否定,不會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第三,縱然個別藩王的能力再強,他們充其量只能統(tǒng)一地之兵。要想推翻整個中央政府,諸王之間就得聯(lián)合。然而,這恰恰是他們最難辦到的。道理很簡單,誰也不希望看到自家兄弟當了皇帝,事成后再被削奪兵權(quán)。這種成人之美的事情,只有傻瓜才愿意干。
朱元璋也許認定朱棣會意識到這點。熟悉歷史的他,知道兒子不會鋌而走險。也許他是對的,朱棣也明白這么做的下場,可是朱允炆卻等不及了。
4/8 失敗的削藩
建文帝繼位后,幾個藩王對他都不買賬。畢竟從輩分來看,他應(yīng)該叫他們叔叔。在這群長輩眼中,建文帝只是個不懂事的毛孩子,能當上皇帝,全憑祖父的寵愛。
面對叔叔們的冷眼相向,年輕氣盛的建文帝無法忍受。他決定剝奪藩王的權(quán)力。包括禁止他們干政,不再讓其兼任地方官員,以后王府以外的事,王爺們管不著,這就完全違背了祖父的初衷。
建文帝對幾個不聽話的藩王出手很重,建文元年,周王、齊王、代王、岷王相繼被貶為庶人。同年八月,寧王被奪去了兵權(quán)。諸王之中,以湘王最為極端,他干脆來了個自焚,以示對建文帝的反抗。
朱允炆的策略是:先挑軟柿子捏,等把實力不強的藩王都干翻了,再解決難啃的骨頭。他的想法不能說不對,卻依舊低估了燕王的能力。不管怎么說,他還是操之過急了。
朱棣眼看著藩王們死的死,貶的貶,怎么可能坐以待斃?兄弟們的下場已經(jīng)告訴他,想要保住榮華富貴,跟皇帝對著干成了唯一的選擇。
這便是靖難之役的由來,朱棣就是這樣被逼上絕路的。燕王興兵,并沒有經(jīng)過太周密的謀劃,所以戰(zhàn)爭之初,情況很不理想。燕軍打算南下,卻在濟南遭遇了堅決的抵抗。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燕軍的活動范圍被局限在北平一帶。若非一個叫做姚廣孝的和尚提議直取南京,燕王很可能步歷史上那些造反失敗的藩王們的后塵。
朱棣影視形象
不過,朱棣得以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建文帝身邊已經(jīng)沒有優(yōu)秀的將領(lǐng)。而這一切皆得拜父親朱元璋所賜。朱元璋把功臣都殺光了,只留下個別老將,而他們在戰(zhàn)場上又難當大任,被燕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所以,朱棣能最終問鼎金陵,除了出色的個人能力,很大程度還源于僥幸。諷刺的是,正是他的父親朱元璋,為兒子奪權(quán)墊好了鋪路石。
5/8 朱棣削藩
朱棣已得償所愿,他也深知,這個皇位是靠非法手段獲得的。更可怕的是,沒有人能保證,其他藩王或者他們的子孫會群起效尤。所以自登基后,朱棣雖然在表面上宣稱,要恢復(fù)朱元璋時代的藩王秩序,但在暗地里,他卻和朱允炆一樣,逐步剝奪王爺們的特權(quán)。
只是,朱棣的做法要比朱允炆高明很多。
朱棣影視形象
比如,他一上來就直指問題的核心——兵權(quán)。正因為藩王可以掌兵,漢朝與西晉才會陷入骨肉相殘。所以,朱棣的第一步就是取消各藩王的護衛(wèi)軍隊,從此以后,藩王的手里就沒有兵了。
接下來,他又把分封邊塞的藩王嵌入內(nèi)陸。朱元璋時代,藩王有守土之責,他們被派往邊疆,但也因此擁兵自重,朱棣自己就是這項政策的得利者。
即便是奪取兵權(quán),朱棣也不像朱允炆那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奪了再說。而是看他們是否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情。不少藩王,因為手握重兵,加上有皇室身份,往往會做出許多僭越的事情,比如搶劫,私造兵器,陰畜刺客,或者對朝廷大不敬等等。這些都成了他們被處罰的罪名。
除此之外,朱棣還派遣協(xié)助自己篡位的有功之臣,擔任地方軍事長官。除非萬不得已,朱棣絕不會廢除藩王。一旦發(fā)現(xiàn)藩王謀反證據(jù)確鑿,朱棣會先把罪證公布出來,讓藩王們擬定罪名,這等于是告訴大家:不是我要廢黜這個不聽話的家伙,是他咎由自取,接下來怎么做,你們看著辦吧。
如果說朱允炆像對待豺狼一樣防備著他的叔叔們。朱棣則是恩威并重,他會定期接見藩王,對他們相敬如賓。每位藩王離開后,都會給予豐厚的賞賜。作為政治家,朱棣比朱允炆不知要高出幾個數(shù)量級。
6/8 從喜劇到悲劇
只可惜,無論朱棣的這些做法是出于寬宏大量,還是故意演給天下人看。宗藩的權(quán)力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當初朱元璋所期望的,靠宗室守護大明江山的美好愿景,不久就要泡湯了。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一切偉大的歷史事變和人物,都會出現(xiàn)兩次。一次作為悲劇出現(xiàn),一次作為喜劇出現(xiàn)。如果說朱棣篡位算是喜?。▽χ扉Χ裕?,那么他兒子朱高煦對父親的有樣學(xué)樣,卻演成了活脫脫的悲劇。
朱高煦影視形象
朱高煦曾協(xié)助父親奪取皇位,自負有雄才大略。朱棣立其兄長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一直耿耿于懷。朱棣死后,朱高熾繼位,可他這個皇帝每當多久就去世了,兒子朱瞻基接了他的班,是為明宣宗。
朱高煦把朱瞻基當成了另一個建文帝,而自己則是父親永樂帝的化身。然而,朱高煦既高估了自己,又低估了對方。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可仗還沒開打,部下就想出賣他。最后,朱高煦只得投降。
宣宗對待朱高煦,比建文帝對待他的叔叔們要厚道的多。但這無法打消朱高煦的不臣之心。在一次探視中,朱高煦竟然襲擊了明宣宗。一怒之下,明宣宗下令用銅缸罩住他的叔叔,并讓部下點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歷朝歷代造反的王爺中,朱高煦的死法最悲慘,也最奇葩。這位魯莽的藩王,一心想學(xué)他的父親,到頭來卻連皮毛都學(xué)不會,反誤了卿卿性命。
從朱元璋發(fā)布《皇明祖訓(xùn)》,授予宗室子孫種種特權(quán),到朱高煦被殺,明朝統(tǒng)治剛剛走過半個多世紀。然而,隨著朱棣的奪權(quán)篡位,無形之中,也給后世的藩王們施加了一重詛咒,他們有的學(xué)永樂帝起兵造反,最后身敗名裂,沒有一個能復(fù)制朱棣的成功。而剩下的那些藩王們,則被朝廷的緊箍咒越勒越緊,最終淪為一幫高級的囚徒。
7/8 被囚禁的藩王
朱棣駕崩后,藩王的權(quán)力被不斷侵蝕,他們先后被剝奪了兵權(quán)與參政權(quán)。朝廷也不再授予藩王任何官職,讓他們從此遠離政治。
不僅如此,藩王們還不得進京覲見皇帝,這是從永樂帝后期開始的。到了明宣宗時,遂成為了一項正式的制度。藩王若想進京,無論出于什么目的,都必須得到皇帝的恩準,否則將被視為謀反。
為了防止藩王篡位的悲劇重演,朝廷還規(guī)定,藩王與藩王之間也不能相見,他們甚至都不能出城。這也是明宣宗時代定下的規(guī)矩,自此以后,明朝的王爺們開始畫地為牢。
除了禁止宗藩結(jié)交,朝廷還不得讓藩王與官府有聯(lián)系,他們不得向地方官詢問政事,甚至不能請官員到家中做客。盡管如此,仍舊有許多官員熱衷于結(jié)交宗親。于是在明中后期,政府干脆規(guī)定,若官員與王府有聯(lián)姻,他就當不了京官。這等于是告訴官員們,倘若你或你的子女和宗親后代結(jié)婚,你就別指望升遷了。
藩王們既不能出城,也不能參政,甚至無法結(jié)交官員,國家又不得不養(yǎng)著他們。結(jié)果,宗藩的人口急劇膨脹,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藩王們不事生產(chǎn),只能依仗特權(quán),干各種欺負人的勾當,有明一代,宗室犯罪的問題特別突出。搞得天怒人怨,成為明王朝最終垮臺的重要原因。
8/8 總結(jié)
明朝藩王的悲劇,是中國歷代分封制困局的一個縮影,它是由皇權(quán)體制一手造成的。
統(tǒng)治者奪取天下,出于一己之私,拒絕將權(quán)力與外人分享。他們把土地分給兒子和親戚,以為家人能替自己守好這龐大的家業(yè)。
受“家天下”理念的驅(qū)使,統(tǒng)治者認為,前朝之所以滅亡,很大程度是由于宗藩拱衛(wèi)不力所致。他們總是覺得,自家的兒子比別人好,他們更聽話,更團結(jié),不會給家人添麻煩。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在民間,兄弟為爭奪遺產(chǎn),也會打得不可開交,甚至對薄公堂,更何況是擁兵自重,稱雄一方的藩王們?所以,等老皇帝一死,兒子們就會蠢蠢欲動,在他們看來,既然全天下都是我們家的,我更有能耐,憑什么這個皇帝讓侄子來做,卻不讓叔叔伯伯們來做呢?
宗親和皇帝之間,因為這層血緣關(guān)系,反而不受君臣禮法的束縛,造起反來可能更加肆無忌憚。其實,后世的開國皇帝如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危害,然而,他還是信任自己的兒子們,給他們種種特權(quán),不怕寵壞了他們,這又是為什么呢?
朱元璋對兒子的愛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朱元璋也知道,哪怕兒子真的圖謀不軌,天下仍是老朱家的。換句話說,我寧可讓子孫們窩里斗,也好過讓外人摻和我的家事,讓天下改朝換代。
這就好比一個家族企業(yè)內(nèi)部的權(quán)力之爭,無論斗得有多兇,最后也就換了個老板罷了,但公司的名字和所有權(quán)沒有變更,無非是折騰一下而已。
可如此以來,王朝便掉入了一個陷阱。正是開國皇帝對子孫的縱容,使他們頻頻地覬覦王位。但正如前面所說的,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很低,即便成功者如朱棣,那也是僥幸中的僥幸。一旦藩王起兵失敗,他們的權(quán)力就會被剝奪,以至于最終成為一幫無所事事的廢物。
當王朝傾頹,天下喪亂之時,這些皇親國戚們卻徒呼奈何。他們的祖先本指望子孫守護家業(yè),卻沒想到,最早把家業(yè)葬送掉的,正是這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