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著名的蘋果改變世界的故事
日前,微博上有“三個蘋果”的著名段子:
前天一覺醒來,IPHONE5沒了;昨天一覺醒來,喬布斯沒了;明天一覺醒來,國慶長假沒了。
歷史到今天為止有三個最著名的蘋果:一個誘惑了夏娃,一個砸醒了牛頓,一個現(xiàn)在握在喬布斯手中。這三個蘋果說明了,性愛、求知、創(chuàng)新,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也有人說,三個蘋果改變世界:欲望、知識、激情。它們?yōu)槿祟愰_啟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門,在接過那個蘋果的時候,我們都在期待去探索一個未知而充滿誘惑的世界。
伊甸園的蘋果──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
西方神話傳說中,蘋果就被稱為“智慧果”,吃了以后可以了解許多未知的東西。據(jù)說,人類的先祖亞當和夏娃,就是偷吃了禁果,窺透了男女之間那層肉體關(guān)系,犯了嚴重的男女問題,被上帝從天堂貶至人間。
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亞當與夏娃是人類的始祖。先有亞當,后有夏娃。
上帝造天地耗時七日,在第六日用泥土捏成個泥人,然后吹了一口氣,亞當便有了生命。后來,上帝從亞當身上取其一根肋骨,制造了夏娃。于是,夏娃也是人類之母,與“生命女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上帝還給他們建了個樂園,名為伊甸園。樹上的果子可以作為食物。園子當中還有生命樹和善惡樹。上帝讓亞當和夏娃住在伊甸園中,并吩咐他們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們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死。”
上帝告誡兩人不要偷吃果實,可是夏娃聽信了蛇的讒言,抵擋不住誘惑,偷吃了禁果。正當他們享受蘋果的美味時,被上帝發(fā)現(xiàn)了。亞當在驚慌失措中將一個蘋果核卡在喉嚨里,留下一個疙瘩。
偷吃禁果前,亞當和夏娃都不知道自己是赤身的,偷吃了禁果便有了智慧,同樣也有了羞恥之心。于是摘了無花果的葉子來遮羞,這是人類最古老的衣服──應稱之為遮羞布。
上帝知道人的僭越已無法挽回,既然他具有了智慧,就應承擔與智慧相稱的責任。
上帝責罰罪魁禍首的蛇,砍掉其四條腿,一輩子要用肚皮走路,以泥土為食,而且還要終生與女人為敵,見到女子既咬其腳后跟,此后女子便開始怕蛇。
上帝接著責罰率先墮落的女人夏娃道:“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chǎn)兒女必多受痛苦。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
最后,上帝對亞當說:“你既聽從了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土地必因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獲得糧食。土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黎來。你也要吃田間長出的蔬菜,你必汗流滿面才能糊口,直至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里創(chuàng)造出來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上帝因為亞當和夏娃是自己的造物,懲罰了他們,同時也很憐惜。他用獸皮做了衣服給他們穿,接著打發(fā)他們出伊甸園,賜土地給他們耕種。上帝把亞當和夏娃逐出伊甸園后,便在伊甸園的東邊,派一個天使駐扎在那里,手拿冒火的寶劍,守住了伊甸園的入口,保衛(wèi)著生命之樹的道路。
早期文藝復興時期作品:驅(qū)逐伊甸園(失樂園)
這是歐州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提香·韋切利奧1550年所繪的《亞當與夏娃》。提香的作品之豐富在文藝復興美術(shù)家中堪稱稱獨步,他是威尼斯畫派領(lǐng)袖,被譽為西方油畫之父。
這幅畫講述的是亞當與夏娃為何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畫面上方的長著可愛的孩子臉和扭曲蛇身的是魔鬼的化身,它誘惑夏娃采摘並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子。畫家通過明亮燦爛的孩童及隱藏在陰影中的蛇身,巧妙的表現(xiàn)了魔鬼的偽善的外表和險惡、狡猾的本性。
畫中夏娃伸出左手才采摘禁果,右手扶樹技,眼睛直直的盯著畫面上方的果實,顯出完全被魔鬼迷惑的神情;亞當頭發(fā)散亂,半張嘴,表情恍惚、惶恐,亞當伸出右手想要阻攔,但眼睛也盯著畫面上方的果實,表現(xiàn)出他意志的不堅定。亞當?shù)碾y堪拘謹與夏娃的微笑自然,形成風趣的映照。兩人的陰部均被簇生的無花果樹葉遮住。
畫中用無花果樹葉遮住身體,暗示了人失去上帝的寵愛和原始的純潔。夏娃是希伯萊文化中有代表性的裸體藝術(shù)形象,她帶有宗教的苦難與原罪,上帝賦予她繁衍生命的使命。提香筆下的夏娃明顯參照了世俗人物形象,幾乎是直接刻畫了一個威尼斯的豐滿裸體少婦。因為提香是威尼斯的官方畫師。
這個古老的神話似乎告訴人們:人類的欲望從蘋果開始,人類因為發(fā)揮智慧而創(chuàng)造了文明;因為濫用了智慧而受到詛咒……
如今,許多女人進化了,不怕蛇了,并成為寵物。時間在改變一切。
還有些人又回到了伊甸園,連羞恥心都蕩然無存了:
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艾薩克·牛頓是英國偉大的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其研究領(lǐng)域包括了物理學、數(shù)學、天文學、神學、自然哲學和煉金術(shù)。牛頓的主要貢獻有發(fā)明了微積分,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經(jīng)典力學,設計并實際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等等,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為了紀念牛頓在經(jīng)典力學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頓”后來成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單位。
有研究者說:英國人是最富幽默的民族,他們將死后研究植物的達爾文與研究物理的牛頓埋在一處,就是要我們好好思考兩者的關(guān)系。蘋果與牛頓,不但有故事,而且還異常豐富,其中膾炙人口的“蘋果落地”啟發(fā)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故事就有少年說、青年說和老年說等 若干個版本
著名的“牛頓蘋果樹”原本生長在牛頓的故鄉(xiāng)伍爾斯索普莊園。1820年,它被暴風雨刮倒后斷成數(shù)截。1998年,英國約克大學的基辛博士提出新論,認為“牛頓的蘋果樹”老樹發(fā)新枝,仍然在繼續(xù)生長。權(quán)威刊物《當代物理學雜志》發(fā)表了他的分析成果,證實這棵蘋果樹已持續(xù)生長350多年。至今伍爾斯索普莊園還立有伊麗莎白女王頒發(fā)的保護令。
蘋果落地的故事也由英國傳遍歐洲大陸,成為家喻戶曉的科學佳話。
牛頓與蘋果樹的故事,其實是膾炙人口的科普教材。
中國人聽到這個生動的故事是于1891年由任京師同文館(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的美國教士丁韙良傳到中國的,他在其所著《西學考略》中第一次用中文撰述了蘋果落地故事。可見,該故事也在中國傳播了110多年了。
牛頓因蘋果從樹上墜落而產(chǎn)生萬有引力的靈感。這株使牛頓領(lǐng)悟到萬有引力定律的蘋果樹也因此聲名大振,更被視為科學探索精神的象征。
這株傳奇的蘋果樹的枝條漂洋過海來到天津,嫁接種植到天津大學,成為中國第一株直接引進的“牛頓蘋果樹”。
有學者說:中國這株“牛頓蘋果樹”雖然遠未到結(jié)果的階段,但同學們還是興奮地繞著它轉(zhuǎn)。正如它家譜上的祖先,雖然已被證實砍伐于1820年,但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拿大約克大學等校園里,科學家們寧愿相信,它的綠蔭下仍會有靈光一現(xiàn)。
喬布斯咬了上帝的蘋果
有研究者指出:
喬布斯,一個稀有的商業(yè)天才,向我們展示出技術(shù)美學和器物美學的奇跡。
喬布斯的蘋果電器是個巨大的財經(jīng)黑洞,它比任何奢侈品都更強大,有力攫取著消費者的財富和激情。
喬布斯的成功秘訣在于,他比其他商人更機智地洞察人性的弱點,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那就是哲學家所指陳的游戲精神。利用人性的諸多弱點,是消費主義的邏輯起點,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基本法則。但此前還沒有任何時代,像符號資本主義那樣,赤裸地表達這種商業(yè)真理,并把它變成一種大眾崇拜的神壇。
喬布斯手中的蘋果個是出色的媒體,以極具親和力的方式啟發(fā)和溝通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物質(zhì)的關(guān)系。有人說:一個蘋果所帶來的新世界和新世界觀,印證著“蘋果力”——集誘惑力、吸引力、創(chuàng)新力、粘合力、傳播力于一體的神奇力量,讓人類一次次觸摸到現(xiàn)實與未知世界的接口。
應該指出的是,喬布斯不是神,他的蘋果在中國生產(chǎn),在美國賣200美元,而中國只能獲得約4美元的勞務報酬……
喬布斯走了,無論你手里拿的是蘋果第幾代,希望蘋果更加完美。但“上帝”是不講公平的!
第四個蘋果在哪里?
夏娃的蘋果帶我們看到這個新世界,牛頓的蘋果帶我們了解這個新世界,而喬布斯的蘋果則帶我們體驗這個新世界。
蘋果是一種資源,與其它水果相比,蘋果的果肉占全部果實的比例很大,因此人們往往把蘋果與富足的生活相聯(lián)系,賦于蘋果許多象征性的東西。
紐約市俗稱是大蘋果,目前的紐約人要占領(lǐng)它!
紐約(NewYork)是美國相當繁華的城市之一,它的綽號叫做“the Big Apple”(大蘋果),并譽滿世界。這個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
據(jù)傳,大約在一百多年前,美國一群爵士樂師們(jazzmusicians)經(jīng)常到各地巡回演出賺錢。樂師們常常把所要去的城鎮(zhèn)比喻成樹上的蘋果。他們?nèi)ピ摮擎?zhèn)演出賺錢,就好像是去摘樹上的蘋果,由于紐約是他們演出賺錢最多的城市,自然被稱為“theBig Apple”。不久,紐約一家俱樂部和一種流行舞蹈也取名為“the BigApple”。后來,精明的紐約市官員們?yōu)榱苏袛堄慰停l(fā)展旅游業(yè),索性把“the BigApple”作為該城市的象征物。從此,越來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到紐約去參觀旅游,紐約的別名也就隨之傳開了。
今日紐約已成為集會者的樂園。
《蘋果日報》似像是浮云
1964年,傳媒大亨默多克在創(chuàng)辦《太陽報》,以簡單廉價的方式,同時滿足了人類的三種欲望:刊登色情漫畫專欄(情欲)、發(fā)布各種戰(zhàn)爭暴力的新聞和深度報道(暴力欲),捕捉英國王室的緋聞,并把追蹤機制從狗仔隊發(fā)展到對名人的全面竊聽(窺私欲)。香港人效仿默多克,創(chuàng)辦《蘋果日報》,堂而皇之地把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自己的刊名和標識,由此引發(fā)港臺傳媒和中國大陸傳媒(主要是“都市報”類型)“蘋果化”的狂潮。
而今,著名的蘋果牛仔褲、蘋果電腦都是用了蘋果作為商標,可謂將蘋果的第二種資源挖得夠徹底了。
第四個蘋果在哪里?我們期待蘋果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幸福,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