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打敗,遷于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交好。呼韓邪曾三次進長安覲見漢宣帝、元帝,并向漢室求婚,欲娶漢家公主為妻。元帝為了漢匈友好,決定挑選一個宮女作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漢室后宮有很多從民間精挑細選來的宮女。宮女美麗卻得不到漢天子的關注。深宮寂寞,美女們如籠中之鳥,很多宮女渴望出宮,但多數卻不愿意遠嫁匈奴。唯王昭君自愿下嫁番邦,出塞和親。
元帝得知,備了一份肥厚的嫁妝,在長安城為呼韓邪和王昭君舉行了婚禮。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時文人贊頌美女的“沉魚落雁”一詞中“落雁”便是指王昭君。
單于得到了如此美麗的妻子,激動萬分。臨回匈奴前,昭君夫婦向漢元帝道別。此時元帝看到王昭君時,才知道后宮竟有如此美麗的女子,要想反悔為時已晚。
元帝回宮,萬分懊惱!自家后宮有如此美女,居然不知!便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找出昭君的畫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經查,原來是為宮女們畫像的畫工毛延壽做了手腳,因昭君沒有向毛延壽行賄送禮,所以在毛延壽的筆下把王昭君的美貌大打了折扣。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王后),以褒獎她給匈奴帶來了和平、安寧和興旺。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昭君出塞和番給后世漢匈兩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歷史上對王昭君的評價很高,人們認為她為漢時的民族團結和邊境安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而被后人敬仰,更成為文人墨客們歌頌的偶象。到后來,斑斕的戲劇舞臺也出現了很多演出版本,充分肯定了王昭君在中華幾千年民族團結中的積極作用。但我認為年輕女子深鎖后宮,泯滅了年輕女性的燦爛青春,讓昭君產生“愿做大漠沙棘草,不為御苑紅葉殘”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秦腔舞臺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也大致是這樣。
秦腔《昭君出塞》我沒看過全劇,但侯紅琴“懷抱著金鑲玉嵌琵琶一面”的一段演唱視頻卻記不清看了多少回。
“望啊望,望不見爹娘,
望斷白云,望不見故鄉。
望不見故鄉,心碎路更長!
懷抱著金鑲玉嵌琵芭一面,
我這里含淚眼別漢和番。
眼睜睜不見哪南來飛燕,
恨只恨毛延壽錯描容顏。
憑婦人赴塞外平息邊患,
可笑漢室中文武倆班千千萬,
卻叫紅顏去和番。
今朝別漢、今朝別漢歸期難!
放聲哭出雁門關,
縱馬猶如箭離弦。
見漢王難如上青天。
琵琶聲泣別情顫,
馬蹄聲碎走胡番。
轉面來把御弟一聲呼喚,
牽御馬裹黃沙西出陽關”。
這是秦腔旦角藝術家侯紅琴的一段非常精彩的唱段。這段唱腔委委婉婉、哀哀怨怨、悲悲戚戚,把王昭君出塞遠嫁、故鄉難舍又深明大義的悲涼娓婉情感表現的令人感動。
侯紅琴是西安秦腔劇院副院長兼三意社社長,國家一級演員。師從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肖玉玲,肖派傳承人,主工正小旦。曾獲中國戲劇第十七屆“梅花獎”、陜西省第四屆藝術節“最高榮譽獎”。
她的戲在劇場我只看過一次,那是去西安出差的時候,投宿在離西安易俗劇社不遠的賓館。有幸欣賞了侯紅琴主演的《玉堂春》。
我喜歡她的《三堂會審》《蘇三起解》,喜歡她的《昭君出塞》。這三折戲在電腦手機里不知看了多少遍,而看的最多的還是《昭君出塞》。
侯紅琴演出的這段《昭君出塞》,從音樂到唱腔都非常好聽。我雖然不懂秦腔音樂,但我覺得這段唱腔是融入了改革元素的唱段,因為它有幕后合唱,有西洋樂器的運用,有吸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反彈琵琶”的仕女表演。不管如何,這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唱段!
秦腔《昭君出塞》選段,侯紅琴飾王昭君。
中國古代的中原政權為求得國家祥和與周邊安寧,采取和親的懷柔政策與鄰邦結為友好。所以古時中原皇家公主下嫁番邦和親的例子數不勝數。
王昭君就是在出塞和親的胡笳聲中,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和鋪天蓋地的黃沙,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年方十九,沉魚落雁,美若天仙的中原少女,遠嫁塞外。遠離故土,遠離父母,踏上茫茫大漠。
玉門關外,荒草無垠,大漠孤煙,蒼茫一片,悵然寂寞和凄涼無言必定讓她的內心也有了“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
遠嫁匈奴,不僅僅需要的是絕世的美貌,還要有壯士般的勇氣,還需要有忘我的報國胸懷。
漢匈之間文化的差異,生活習慣,自然環境的巨大差別,不知道她是如何適應的。但我想,她的見識,她的琴棋書畫,她帶去的中原文化,必定是送給匈奴人民的一股清風,要不然怎么會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一片和平繁榮的景象呢?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對于漢庭而言,以一個弱女子遠嫁溯漠換來半個多世紀的邊境安寧,怎么說也是值得的。
但對于昭君而言,遠嫁塞外,一定有無處可訴的寂寞和痛苦。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是后世詩人們字里行間的大漠美景,但絕對代替不了昭君內心的孤寂與凄涼,抹不去她遠離父母親人給她心靈帶來的痛苦。
據歷史記載,昭君出塞乃是自請,但我想,十八九歲,被深宮桎梏,必有掙脫束縛向往外面世界的希望。
“可笑漢室中文武倆班千千萬,
卻叫紅顏去和番。
今朝別漢、今朝別漢歸期難!
放聲哭出雁門關……”。
放聲大哭便是十分的無奈,十二分的不舍!
“告別了建章宮孤衾寒冷,
不再有上林苑柳下傷春。
遠嫁塞外是我自請,
愿漢胡永結秦晉兩歡欣”。
一個弱女子竟有這樣的報國胸懷,真的了不起。
漫長的大漠歲月,昭君逐漸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為她修了墳墓,把她奉為神仙?!耙蝗プ吓_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直到今天,“青?!币彩侨藗冋把鰬{吊王昭君的歷史景觀。
昭君出塞,為漢匈和好、邊陲安定,對加強漢與匈奴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以致從漢唐以后,讓歷代文人吟詩作賦極力歌頌,直到現代的戲曲舞臺上也依然渲染的讓人感動!
侯紅琴的這段唱,凄凄慘慘、哀哀怨怨。動聽的唱腔,深情的表演表現的是王昭君對故鄉家園的不舍,是對故鄉父老鄉親一草一木的留戀。但她有勝過男兒的報國情懷,她有愿漢胡永結秦晉之好的愿望。所以她毅然踏上了和親的艱辛歷程。
其實,古時的中原政權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國家安定,還有很多和親的例子。
從文成公主到到漢武帝的女兒細君公主再到隋朝的義城公主、金城公主,唐肅宗的安福公主……,她們以柔弱的女兒身擔負起與鄰邦修好的使命,遠嫁到冰天雪地的朔漠,真的是偉大。
柔媚嬌嫩的中原皇家公主們,過慣了皇宮中錦衣玉食的日子,如何能習慣胡地“氈為房,地為床”的游牧生活呢?所以她們遠嫁之后大多郁郁寡歡,難以長壽。但她們的皇帝老子卻因為她們的出塞和親而贏得了高枕無憂和花天酒地。至于和親公主們的感受皇帝老兒是顧不上惦記了。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由她去吧!
以我之見,和親使命偉大,事關安定團結,社會和諧,國與國都有好處。但對于在中原生活慣了的弱女子卻是不公。所以漢唐以后的很多皇帝們也生出惻隱之心,和親舍不得嫁親生閨女,把這一重任交給了侄女、外甥女或者三桿子打不著邊的宮女。封一個“公主”名號,陪幾車嫁妝前去和親,這樣即糊弄了番王又不至于心疼。真是皇帝至尊,手段卻陰冷。
秦腔《昭君出塞》強調了昭君自請,拔高了王昭君的思想境界,歌頌了她在漢匈民族團結中的作用。可謂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一曲頌歌。至今也有非常的意義。
作者:張同亮
于201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