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那機會難得啊,看看各位有沒有今天想向羅老師請教的。嘉賓:羅老師問您一個問題,還是關于那個小劇場話劇的問題,就是咱們的時代和現在的地域也跟古希臘不一樣了,就是也有很多爭論,到底是什么樣的戲劇算是小劇場戲劇,也想聽聽您的意見,還有就是我們東城區也有很多小劇場的戲劇,您認為他發展的生機,發展的活力在哪里?怎么樣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也很愿意回答,我可以肯定的說,大劇場小劇場只是一個空間的概念,是相對,而且好像我們中國是從80年代以后發展的小劇場,國際上大概比咱們早一點,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2300年前就有小劇場,我親自去了,一個大劇場裝一萬觀眾,離它的一公里吧有一個小劇場裝一千觀眾。北大劇社的朋友2014年就去那里演出了,大小是個相對的…當然由于空間的不同,會有一些不同的特性,我堅持認為,不管大劇場,小劇場都得符合我剛才講的那些戲劇規律和原則,就是演員扮演人物當著觀眾的面表演故事。戲劇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照照自己的善與惡,等等等等吧,戲劇這個基本規律,大劇場小劇場是一樣的,那么至于小劇場就因為觀眾少,演員和觀眾的距離近,在處理手段上與大劇場有所不同。小劇場的成本比較低,所以可以做些試驗,叫做實驗戲劇。另外呢,有些對傳統戲劇造反的戲,所謂的“先鋒戲劇”、“浸沒戲劇”、“反戲劇”用小劇場表演,由于小可以做一些試驗,這就是它的特點。但是就戲劇本質來講,戲劇與觀眾的關系來講,戲劇的作用來講,大小劇場無異,這是我的觀點。嘉賓: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你剛才在說表演的表演者,表演的表演者有什么樣的,怎樣提高自己的素質?但是我們覺得作為一個觀眾,您覺得在您心目中就是對于提高自身的修養有什么建議嗎?謝謝。答:對觀眾我只有一個要求,多看戲,看久了你就成了戲迷,你成了戲迷你對戲劇有所了解,就憑自己的看戲的觀感,回去自己稍稍的思考一下就行了,當然你還能去讀讀原作這就更好,但是不要對所有的人這樣要求,觀眾就是來現場看戲,直觀感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覺得是這樣。但是我自己經歷了就是特別咱們近10來年,我覺得北京的觀眾大大提高,再也不是簡單的搞笑,而且這一次在有些戲劇中叫我感動,有些戲實在是對我們中國觀眾的不尊重,當場抗議,當場把票撕了,然后高聲抗議,因為這位導演對中國人太不尊重了,我就想講這個,我非常高興我在國家大劇院研討會上發言進行了批評。然后徐曉鐘老師補充發言并有文稿,也給予批評,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中國觀眾有自己的欣賞習慣,我們中國觀眾有自尊的。當時我在現場啊,這兩個觀眾…也有的觀眾就直接提問。對于外國的東西,我的意見只要有用的,我就拿來所用,沒用,跟我們相反的,我們就要抵制,不是什么外國的都好,崇洋媚外是不好的,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帶戲20次出國,中國的演員不次于外國的演員,甚至于外國的演員還佩服咱們,向咱們學習。要有這個志氣守紀律,別玩手機了,確實是,玩手機現象很嚴重,當然早退,你不喜歡看,你應該給他一點自由。但是要戲關幕的時候,要在戲的停頓的時候,不要在演的正熱的時候,另外動作要輕一點,就是我們要提高觀劇的修養,我就回答這些。嘉賓:我在東城區的學校工作,所以我看咱們這個活動,就是想在東城區普及戲劇,我想問一個關于主題戲劇的問題,就是我覺得如果把一個好的內容向大眾去普及,那應該是把他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大家有興趣這樣才能去提高這個受眾的群體,但問題在于藝術欣賞里面也是會有這個情況的,就是好的東西它成本非常高,就不在那個能力了,那如果想學生感興趣,然后可能把他拉到劇院看一次茶館,像去年的那個…就可以。但是…我不可能讓全校學生都去看,那絕對不可能。那相對來說,可能走進學校,或者是我能在學校去的那些,剛剛那個女生提到,可能一些小劇場,那據我自己去分析這個感受是,我于心不忍帶著我的學生去看那樣的話劇,我覺得會對他們的影響,對于話劇的這個喜好,所以我覺得,是個很矛盾的問題,就是我們想把這個事情普及,但是你想普及的話,如果你不把最好的東西,甚至不把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東西拿出來給大眾群體的話,那可能很難去引起現在這些孩子們的興趣的?那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答:你提的這個問題很現實,很現實,過去有一個導演曾經說了,戲劇是什么?提出這問題我覺得很可笑,我說你搞了一輩子戲劇了,你還不知道戲劇是什么?但是這三年過來以后,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有道理,因為現在戲劇是什么?并不統一認識。有人認為演員不重要,有人認為劇本不重要,所以在戲劇當中,還有突出舞臺美術的,舞臺美術工作者要成為”侵略者“,要侵略導演,侵略表演。但是你光有燈光,光有布景讓觀眾看什么啊?就戲劇的內容來講,就戲劇,你什么手段都可以用,這是一。還有一個是我們要有好的東西給你來呈現,但是對于普及來講,一定是由淺入深。如果一下子你就拿到一個很難懂的普及,甚至學生沒興趣了。所以你剛才講的,青年學生的興趣還是很重要的,在他有興趣的情況下,去誘導他,引導他,由淺入深,最后你放心絕對是很好的。我自己可以用親身的例子來說,就是北京人藝的《晚餐》的演出原來擔心年輕坐不住,此劇六年中演出了八輪近90場了。現在年輕觀眾經常用要找我表示他們受到了感動。所以我覺得不要急,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另外一點就是群眾戲劇活動,或者我國的校園戲劇、社區戲劇是太需要了,我到過美國,我到過新加坡,我看到他們的社區戲劇。比如說南洋藝術學院我去講學,我去排戲,我說你這么小的一個國家,培養那么多學生有用嗎?他們說:我們現在怎么不夠用?每一個小學都有戲劇老師,只要學校提出一個好的計劃,新加坡政府就給予給予支持。因為通過戲劇去普及真善美,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育水平,我們這兒現在還不行,現在戲劇工作有很多苦惱,這個苦惱一時半會解決不了問題。但是呢,你放心,總有戲劇工作者在堅守,這個堅守還會影響年輕人傳下去。我覺得東城區能夠以東城的這個資源和特點來建設“戲劇東城”。我是一個60年的東城的居民,又是一個戲劇工作者,義不容辭,支持、參與。主持人:謝謝羅老師,剛才羅教授為我們上了一堂非常通俗易懂的戲劇藝術普及課,羅老師的講授邏輯非常清晰,內容非常豐富,語言也生動幽默,對我們也有很強烈的也很現實的指導和啟發意義,讓我們再次用掌聲對羅老師的精彩授課表示感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