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修養的人,不以地位、金錢、容貌來衡量,他(她)是一個真我的人,一個自律的人,一個寧靜的人,一個挑戰自己的人,一個自省的人;是一個具有寬容氣度、嚴謹節操、淡泊情趣、高雅氣質的人。心不動,才能堅守節操,心不動,才能守護真我。
來源:詩詞天地(shicitiandi)
http://url.cn/44oLqCB
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系
排版編輯:水木文摘(mweishijie)前言:修養,是指一個人的品質、道德、氣質以及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等,是一個人經過鍛煉和培養達到的內化水平。
做一個寬容有情之人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余光中先生回應李敖找茬的故事;有人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么?
余沉吟片刻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所謂“上善若水”,大概便是如余先生這般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持有自身善柔的活水,那就是自己寬容的真性真情,是我們天生具備的自家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禪詩說:“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消缺心中鄙夷,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做一個自律的人
楊震在擔任荊州刺使時,發現秀才王密是個人才,便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
后來楊震改任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時,王密對他照應得無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來到楊震住處,見室內無人,便捧出黃金10斤送給楊震。
楊震連忙擺手拒絕說:“以前因為我了解你,所以舉薦你;你這樣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輕聲說:“現在是夜里,沒人知道。”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
王密聽了,羞愧地退了出來。
所謂自律,是源于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關愛,源于一種道德良知。“不妄沒于勢力,不誘惑于事態,心有長城,能擋狂瀾萬丈。”
做一個自律的人,就是能率真的面對自我,素心為人,俠義交友;就是能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做到心不動、眼不迷、嘴不饞、手不伸。
做一個守靜的人
蘇軾在《定風波》中說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所謂守靜,便是這般吧,以蘇軾之高官,“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靜,是一顆平常心,是一種氣度,是一種境界。守靜,就是守志向、守本心、守清貧、守氣節、守志向。
守靜,就是要做一個身置閑處,心安靜中的人。心不動,才能堅守節操,心不動,才能守護真我。
做一個自省的人
剛進入翰林院時,曾國藩還有許多性格和修養上的缺陷。如愛與別人爭口舌之勝,暴躁易怒,玩物喪志,甚至還有抽煙的惡習。
后來他立志自新,記日記,做日課之功,時刻自省。這種持之以恒的自省功夫使曾國藩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并痛加改正,他的個人修養至此得到極大的飛躍。
自省即自我反省。自省,就是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靜坐觀心,真妄畢現”。
夜深人靜時,獨坐觀心,自我反省,這時候,就可以得到大醒悟。反省,是一面鏡子,是一劑良藥,是把自己引向做一個有尊嚴、有人格的人的階梯。
有修養的人,不以地位、金錢、容貌來衡量,他(她)是一個真我的人,一個自律的人,一個寧靜的人,一個挑戰自己的人,一個自省的人;是一個具有寬容氣度、嚴謹節操、淡泊情趣、高雅氣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