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鄭州、新密、新鄭、登封、滎陽、長葛、濮陽、方城、南召等河南各地的許多郭姓人家,別人取笑他們是“鍋(郭)片兒”,他們一點兒也不惱怒,還會一臉正色地稱自己就是“鍋(郭)片兒”。原來這些自稱是“鍋片兒”的郭姓人是唐朝著名軍事家、汾陽君王郭子儀的后裔。600多年前山西洪洞縣大石橋遷徙而來。
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山西洪洞縣大石橋的郭氏家族是汾陽君王郭子儀的后裔,在當地屬于名門望族,在當地官府的逼迫下,家族在郭氏宗祠協商響應皇上詔書,遷徙中原的問題,決定有裔孫郭武功攜二子、二女、三胞侄、十三堂侄等人移民,因其中子侄輩十八人,被稱為十八郭。郭武功答應率領十八郭遷徙中原,條件是要帶上祖傳家寶——據說是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在世時留下的——一口鐵鍋,家族同意了郭武功的要求。就這樣郭武功帶領著十八郭背著祖傳的鐵鍋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鄭州西南郊一條小河邊,河邊生長著成片成片楊柳樹,景色非常秀美,而且土地肥沃,是個魚米之鄉,便決定在此定居下來。這個村莊就叫楊柳村(后改名為臺郭村)。
郭武功一行人在這美麗富饒的地方定居后,和當地其他姓氏的原居民和睦相處,日作夜息,經過幾十年的生息繁衍,人丁興旺的郭氏家族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郭武功就與子侄們在郭氏祠堂商議,決定前往他鄉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大家同意后,郭武功老人就把祖傳的大鐵鍋砸成十八片兒,分發給子侄們一片兒,告誡子侄們到外面要勤儉持家,與人為善,同時告訴他們,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祖德和祖籍,他相信十八片兒鍋一定會復原成一口完整的大鍋的。
于是,十八郭氏男丁告別自己的家園,帶著“鍋片兒”。遷往他鄉,散居在鄭州及其周邊的新鄭、新密、滎陽等地。
“十八片兒鍋”的子孫們時刻牢記自己的根脈,都自稱是“鍋片兒”或“郭片兒”。沒有一定鄙視的意思,而是他們對自己祖德的緬懷和傳承。
事實證明,新鄭郭店、郭老莊、楚莊、東賈莊、林綿店、中牟、通許、等地居住之“郭姓老三門”,確系吾族同遷者尚未找到的堂始祖武功的另三位堂侄后裔。
“十八片鍋(郭)”按照兄弟年齡又遷徙地分布:
1、行一, 諱浩,居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臺郭村,后分支前往侯寨鄉侯寨村及其魯山縣,有遷入方城縣境內;
2、行二, 諱旺,居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臺郭,后有遷居小廟咀村;
3、行三, 諱璣(JI),居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鎮婁河村,后分支遷往新鄉市獲嘉縣太山鄉太山村;
4、行四, 諱忠,居新密市大隗鎮雙樓村,有遷郭小寨;
5、行伍, 諱林,居開封城內,后又遷漯河市舞陽縣花園溝村;
6、行六, 諱大夏,鄭州高新區溝趙辦事處祥營村,分支前往鄭州經濟開發區南曹鄉司趙、馬渡;
7、行七, 諱埠,居山郭懷慶府,(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郭小砦村),分支遷往南召縣,有遷入方城縣境內;
8、行八, 諱大賓,居郭小寨,有遷新鄭市千戶寨鄉郭寨溝村;
9、行九, 諱崗,居山東省東明縣沙窩鄉郭寨;
10、行十, 諱嶺,居鄭州老城平園;
11、行十一, 諱壽,居濮陽縣八公橋鎮郭莊 ;
12、行十二, 諱松,居滎陽市索河路賈莊村委辦事處郭堂村,分支遷往鄭州高新區石佛鎮蘭砦村、鄭州高新區溝趙辦事處會黃莊;滎陽市豫龍鎮冢李村
13、行十三, 諱柏,居新密市來集鎮郭崗村;
14、行十四 ,諱川,居滎陽澤口頭,有遷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宮莊;
15、行十五 ,諱汾,居新密市七里崗鎮五里店村、登封市唐莊鄉郭莊村;
16、行十六 ,諱(失傳),居新鄭市郭店鎮郭店、郭莊、新密市龍湖鎮郭莊;
17、行十七, 諱字坤義,居長葛市南席鎮高廟村;
18、行十八, 諱字國華,居新鄭市千戶寨鄉郭老莊村。
補:
1、事實證明,新鄭郭店、郭老莊、楚莊、東賈莊、林綿店、中牟、通許、等地居住之“郭姓老三門”,確系吾族同遷者尚未找到的堂始祖武功的另三位堂侄后裔。
2、以上資料是以鄭州市臺郭村宗親郭廣瑞抄錄珍藏的史料中記載為準,可能有記錄不完全的情況,只要你聽祖上說過你們是“十八塊兒鍋(郭)”,那么你就是出自這一支了。
3、以上十八分支只是主要去向,十八分支的后裔又多有遷移,又分出很多分支,如新鄉、商丘、周口、信陽等地的郭氏族人,也有“十八塊兒鍋(郭)”者。
4、各位宗親,如果你確定自己是“十八塊兒鍋(郭)”,而且上面沒有你們那一分支的記載,請你給予補充,以完善我們的資料,方便交流。
本文地址:http://bbs.guohome.org/thread-3964-1-1.html
內容來源:中華郭氏網(http://www.guohom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