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式
研究表明,我們人類有兩種基本的思維模式——“集中模式”和“發散模式”。
他們互促互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一樣。
集中模式適用于一些簡單及已經解決過的問題,我們的大腦會依照一個既定的軌跡對這個問題,進行分解,分步驟解決。
但如果這個問題是全新的,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使用發散思考模式。
在發散模式下,你要解決一個全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思考路徑是無序的,發散的。
以現代神經學的知識,我們不能同時處在集中模式和發散模式下進行思考,就像一枚硬幣不能同時正面和反面朝上一樣。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同時交替使用他們來解決問題,以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和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為例,他們都能在兩種模式下進行自由切換的能力。他們會在發散模式下對問題進行發散式思考,同時在手中握著“鑰匙或者軸承球”,以防止自己發散過頭進入睡眠。被“圖騰”驚醒的同時,將思考模式切換為“集中模式”,將剛才發散式思考中有用的部分進行記錄,和整理。如此反復,直到問題解決
拖延癥
拖延癥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在面對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的時候,會觸發大腦中的痛苦感覺,而大腦很自然地會將你的注意力轉到其他事情上,以擺脫這種痛苦感。
給了篇文獻的摘要,大概意思是對有數學焦慮癥的人(有這種病?)進行實驗,發現另他們痛苦的不是數學本身,而是要使用數學的這個過程,即痛苦的感覺來自我們的直覺,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我們將要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于是大腦反饋回痛苦的感覺。
但同時研究者也發現,當他們不得不真正開始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情并堅持一段時間之后,這種神經性的疼痛卻消失了。
因此,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小工具來幫助我們客服拖延癥——番茄鐘(番茄工作法)
熟能生巧
當我們學習一些具體事物的時候,只要將它和現實中的事物進行“鏈接”,我們就能掌握這個知識。
但如果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情感感覺或者其他事物的時候,由于現實生活中沒有這種具體或者類比事物,我們很難對其進行學習和掌握。
(比喻和類比對學習新事物很有幫助。)
因此在學習這類概念的時候,我們需要人為地創建“思維模式”(PATTERN),并進行不斷地增強。
如圖所示,是一個“集中模式”的學習軌跡,從起始點,經過軸突,神經元,樹突和突觸,最終返回起始點的一個過程。
但同時右邊的圖表示,當你不斷地運用某一種思維模式的時候,他在你的腦海中就不斷地根深蒂固(顏色越來越深)。
注:第一次形成的思考模式是用“發散模式”發現問題解決路徑之后,大腦將切換到“集中模式”,并記錄該模式,在之后解決同樣問題的時候,便直接調用這個模式,從而其在大腦中的路徑顏色就越來越深,越來越牢固
關于記憶
對于記憶的分類有很多,在該課程內,我們根據使用方式不同,將其分為“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記憶工作區)。
“工作記憶”是與你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部分記憶。他主要集中在大腦前額葉皮層。
研究表明,我們的記憶工作區一次大概只能儲存4個信息塊,就像一小塊黑板一樣,如果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就要不斷更新里面儲存的內容。(如左圖)
該區域同時也與其他區域相連接,所以同時你也可以訪問長期記憶的儲存區。
長期記憶就像儲存倉庫,可以有序地儲存大量數據,但由于這個倉庫太大,所以尋找你所需要的材料的時候,你通常需要大量時間尋找。
同樣,在放入新的材料的時候,你也需要使用上面提到的熟能生巧部分的方法,不斷重復。(重復過程類似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這個概念類比起來像硬盤跟內存的概念。@fenk__ 同學的筆記補充類比。腦洞很大)
關于睡眠
在醒著的時候,大腦里會產生有害物質。而在睡覺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將這些物質進行清理。
但睡眠的作用不僅僅在此。他更是記憶和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你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對你所學的知識很概念進行整理,并擦去不太重要的部分,同時加”深“重要部分記憶,并將其整理成記憶塊。
因此在學習時,充足適當的休息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