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蔡襄
致杜君長官尺牘
冊 紙本 縱:29.2公分 橫:46.8公分
蔡襄(西元1012-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游人。書法學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北宋四家”,譽滿書苑。
此帖又名「離都帖」,乃蔡襄即將渡長江“南歸”途中所書,追述離都(開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長子。友人來信慰問,襄作此書答謝。書法豐腴厚重處似顏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選自「宋四家墨寶」卌。
釋文:襄啟。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為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并永平信。益用悽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啟為謝。不一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
元張雨
書七言律詩
軸紙本縱:108.4公分橫:42.6公分
張雨(1283-1350)字伯雨,號句曲外史、貞居。浙江錢塘人。三十歲時入茅山(江蘇句容縣句曲山)為道士。六十歲棄去道服,埋葬冠劍,恢復儒者身份,往來江浙一帶,與當地文學藝術家相與酬唱。他在文學修養與書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在元代道教、佛教與文人間,頗負聲望。 張雨的書法曾得趙孟俯指授,字畫清逸舒放,明代批評家說他:「師北海(李邕),間學素師(懷素),雖非正脈,自有一種風氣。」這幅字形體忽大忽小,傾側動蕩,用細筆寫大字,運墨燥濕互濟,鋒勢勁銳,別具縱逸峻厲之勢,尤其第二行與第四行中,一些干筆飛白的連綿草書,與懷素<自敘帖>十分接近,而楷、行、草書體的交互運用,顯示他能放縱能收斂的高度技巧。(撰稿/何傳馨) 釋文:緣云覓路作清游。身似饑鷹曉脫韝。一上怒臨飛鳥背。載盤驚天巨鰲頭。神來甲帳風飄瓦。月墮下方鐘隱樓。為問登高能賦者。陸沉誰復灘神州。登南峰絕頂。
元趙孟俯
書趵突泉詩
卷紙本縱:33.1公分橫:83.3公分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至一三二二年),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為宋宗室,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亡,入仕元,累官至翰林學士,死后,追封魏國公,謚文敏。 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市舊城西門外。趙孟俯服官濟南時,常游憩于此地。趙孟俯詩文書畫樂律無不精善,書法則篆籀分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早年學宋高宗,后取則王羲之、王獻之,末后復學李邕。是唐以后書法的集大成者,對當時及后世影響很大。 趙字以完全唯美的風格見稱。書趵突泉詩作于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十二月,為周密作鵲華秋色之頃。最晚不超過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亦即四十二歲到五十一歲間的作品。元趙孟俯書趵突泉詩潤秀圓轉,這正是趙氏書風的特色,也是存世趙書中墨跡楷書罕見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題」,今僅存其一,可見卷前已有遺失。 釋文:趵突泉。灤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云霧潤蒸華不注,波瀾聲震大名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右二題皆濟南近郭佳處,公瑾家故齊也,遂為書此。孟俯。
元楊維禎
書晚節堂詩
冊紙本縱:27.0公分橫:57.1公分
楊維禎(西元一二九六-一三七0年),浙江紹興人,字廉夫,號東維子、鐵笛道人。三十二歲及進士第,署天臺尹,以狷介故,為黠吏陷,遂免官,往來蘇松一帶。然心系國事,曾上正統辯,為時所賞,后復官,會四海兵亂,遂泯跡江浙間。晚年居松江,因其學問文章氣節而來從學者眾。其文放逸險絕,稱鐵崖體,書風亦狂怪清勁,與文風相類。 本幅為六十六歲時書,時楊氏已定居松江數載,常于齋中與友人門生瀹茗品酒,試新筆佳墨,賞題字畫。此詩即用奎章賜墨所書,下筆力透紙背,老辣之甚。本幅為元人法書冊第三幅。 釋文:晚節堂詩為竹洲仙母賦。許姥塘東余姥宅。高年七十見孤風。半生閉戶機杼老。公子讀書燈火同。大兒學仙類耽子。小兒力仕如終童。瑤池春酒介眉壽。阿母蟠桃千歲紅。至正辛丑春三月十有二日。鐵篴道人在清真之竹洲館試奎章賜墨書。
明文征明
醉翁亭記
紙本軸縱:53.5公分橫:28.6公分
文征明(西元一四七○-一五五九年),江蘇長洲人。本名壁,字征明,后來以字代名,別號停云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俱工,與沈周、唐寅、仇英共稱為明四大家。其書初學宋元,后法晉唐,各種書體無一不精。 文征明是十六世紀明代中葉蘇州畫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家。在鑒賞與臨習古代書跡上,他下了許多工夫,并從其中獲得新的創作力量。此作精整挺秀,如世人評王羲之書「鐵畫銀鉤」者,為文征明八十二歲(一五五一)時候的小楷書,后有長跋談到當時書法上的體驗,與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歐陽修從韓愈的文章得到啟發,文征明也希望從鉆研王羲之的書跡中,追求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一般,冰清玉骨的質感。
明王寵
自書五憶歌
卷紙本縱:29.3公分橫:294.7公分
王寵(1494-1533),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履仁,又字履吉,號雅宜山人。他的父親王貞雖然是一位商人,但好收古器物和書畫自娛。在父親的影響下,王寵和他的兄長王守都跟從文征明(1470-1559)和蔡羽學習書法,也擅長詩文。他的書法學王獻之(344-386)、虞世南(558-638)。與祝允明(1460-1526)、文征明同被譽為「吳中三家」。 這件書卷是一幅行草書的作品,恣肆縱逸,神彩飛揚。王寵下筆硬挺,只有在轉筆的地方稍微圓潤一些,所以筆調硬拙峻拔。雖然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幾乎字字獨立,字跡又帶有章草的筆意,如書卷中的「眠」、「泰」、「裂」等字的捺筆收尾都還保存了隸書的韻致。這件書法是王寵三十五歲的作品,寫在質地堅硬的金粟山藏經紙上,更能將王寵起伏頓按、急遽有力的筆法特色表現出來,是他傳世的一件精品。 釋文: 五憶歌。有序。丙戌病暑。城居如甑。伏枕書空。游神六合。戲作五憶之歌。以解煩蒸。亦猶執熱者之思濯乎。 我所憶兮匡廬泉。飛空直下香爐巔。銀河為源彭蠡委。萬古騰沸東南天。左潀右射五老卻。褰裳濡足愁攀緣。崖傾石走霹靂鬪。枯藤怪樹虬龍懸。丹青洗出屏風疊。跳珠濺玉聲鏘然。誰能置我巖石間。仰面落雪水底眠。酒酣戲作五里霧。山精嘯雨空中旋。嗚呼我歌兮歌始放。九江茫茫日在望。 其二。 我所憶兮泰山松。秦皇避雨駐六龍。根如鐵石皮青銅。千秋萬歲枝蒙茸。曈曈掛日扶桑小。隱隱參天翠黛濃。鸞雛鳳鷇不知數。和鳴下上如笙鏞。濤聲直與東海應。絕頂正見蓬萊峰。金膏玉液散入地。茯苓芝草生隆冬。釆而食之可不死。云車何日來相從。嗚呼我歌兮歌正長。黃河日暮流湯湯。 其三。 我所憶兮峨嵋雪。六月陰崖凍欲裂。仙人赤腳翠巖行。鶴氅飄飄玉光潔。回飆散吹五溪去。落絮飛花滿城闕。滴博蓬婆西海頭。陰風慘澹旌竿折。萬里黃云凝不流。層冰皚皚冬夏結。我思仗劍游其巔。石棧天梯殊斗絕。六龍回日不敢過。寒光凜洌千丈鐵。嗚呼我歌兮歌益豪。太白不動金天高。 其四。 我所憶兮渭川竹。大澤深山千畝綠。氤氳上接函關云。離奇錯峙藍田玉。翠鳳葳蕤振其羽。蒼龍夭矯群相逐。哀壑陰森白日寒。長林高下青山矗。野老都迷釣玉溪。山人失卻王官谷。石上蟲書繡古苔。空中匹練懸飛瀑。安得清狂似子猷。挾策西行騎兩鹿。嗚呼我歌兮歌且舞。長袖褊褼隘環堵。 其五。 我所憶兮黃鶴樓。瀟湘洞庭生素秋。登高決眥極萬里。烈風震蕩無時休。九疑連綿似屏障。白日黤慘蒼云愁。東攀若木枝巃嵸。西望雪嶺寒颼飗。朱簾繡柱九天上。倒影卻射滄江流。仙人坐弄紫玉笛。往往飛花鸚鵡洲。青蓮居士莫捶碎。便須縱飲成糟丘。嗚呼我歌兮歌愈急。鴻鵠冥冥楚天碧。往歲作此歌。戊子夏五。與明卿燕于錢氏有斐堂。新暑作毒。揮汗成雨。眇然有江海之思。遂書此以贈。雅宜子王寵。
清劉墉
臨閣帖行書
軸絹本縱:169.0公分橫:77.1公分
劉墉(一七一九─一八O四),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有詩文集流傳于世。劉墉的書法歷程,從早年臨習董其昌、趙孟俯書法開始,曾經學習晉、唐、宋各家作品,對顏真卿和蘇軾的體驗尤其深刻,逐漸融會成自己的面貌。 臨寫淳化閣帖是劉墉日常書課之一,除了書錄帖文之外,有時也附加跋語,略抒心得感言。這件立軸書錄閣帖第五卷智果書法,劉墉沒有字字比照原來帖文,從中摘錄部分文字,而后附記個人心得,指出閣帖主事者王著的錯誤。這件作品是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本院收藏,依書后紀年,可知作于七十七歲,已經進入人書俱老的階段,全然劉墉自己的面貌。 釋文: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鐘繇書。如云鶴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耶。王右軍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子敬書。如河朔少年。皆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羊欣書。似婢作夫人。終不似真。 此非智果書。庸人妄托。王著不能鑒闌。入官法帖中。嘉慶丙辰冬日。劉墉。
清王鐸
草書
紙本
第三開縱:28.3公分橫:36公分
第五、六、七開均縱:28.3公分橫:36公分
王鐸(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癡仙道人,河南孟津人。天啟二年登進士,入清官禮部尚書,官仕二朝,在政治上有負面評價。 他堅持一日臨帖,一日自由書寫,終身不易,其草書運筆有顫動的韻律,墨色變化多,從濃墨到墨將用盡的枯澀,他草書筆法依靠臂部起伏擺動,受黃庭堅、祝允明的影響,自作詩五律五首,謂「詩狂作數首」而書更狂,其作品表現出大寫意書風。 此件作品原為長卷,現已改裝成冊,第三首詩「圍城」以下十字三行,在裝裱時順序顛倒,自署書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寓孟莊山志園(在河南衛輝府蘇門山南),年五十二歲,第五首詩為是年于蘇州附近與好友相聚的紀游之作。本幅選自《元明書翰》第六十冊。 釋文:金山頂鴻飛閣。秋山晚更青。垂老探玄冥。漠漠朝多雨。蒼蒼夜降靈。菊醑無客醉。簫韻與猿聽。輾轉懷蕭爽。銀河展幔亭。告大次寒陽山趣。懶人山是與。長夏觸心光。已見碧桃實。空思紫草芳。輯書蛇性善。撫軫鶴音涼。勸汝勤鞅掌。白頭養石房。□煙欲行。
民國齊白石
篆書五言聯
軸紙本縱:183.1公分橫:45.4公分
齊白石(西元1863~1957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后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年少學木工,善雕花。二十七歲始學書畫,詩文,篆刻。卒年九十五歲。 本幅篆書五言聯,聯文為:「群持山作壽;常與鶴同儕。」白石篆書吸取周、秦、兩漢精華,得力于「三公山碑」及「天發神讖碑」。是幅下筆穩健蒼勁,極其老辣,應為晚年之作。 本幅為蔡辰男先生捐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