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苑圖》
元 李容瑾 絹本水墨 縱156.6厘米 橫108.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容瑾,字公琰,生卒年不詳,約在至正初。界畫、山水師王振鵬。《漢苑圖》畫華麗的樓閣臺榭建筑在高嶺上。以天空、樹木、遠山為襯景。界畫工整,折算精確。畫家以無限精細的手筆,描繪出規矩嚴謹而結構復雜的建筑物,布局有致,層次分明,既繁復精致,又富麗堂皇。
《澄江寒月圖》
元 趙雍 扇頁 絹本設色 縱25.5厘米 橫24.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雍(1289—約1360),字仲穆,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次子,善書畫,精鑒賞。其畫能承家法,擅人馬、竹石及山水。此圖描繪的是冬夜江上寒月當空的景色,淡黃色的寒月與料峭的寒風與浩渺的江水和清淡悠遠的遠山形成對比,為畫面創造了清寒曠遠的意境。畫家以細小之筆描繪,筆法靈活多變,工放運用恰當,使造型堅實而又灑脫,用墨濃淡相宜,變化豐富,著色溫雅清淡,既有宋畫之境,又具元人氣質。
《雪夜訪戴圖》
元 張渥 紙本水墨 縱91.8厘米 橫39.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渥(?—1356),字叔厚,號貞期生,杭州人。工人物,尤長白描畫法。此圖是描寫晉代王徽之在雪夜里乘小舟去訪問他朋友戴逵的故事。畫家以簡練的線條,表現出嚴寒的氣象,刻畫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河岸古樹枝干虬勁,或濃墨渲染,或淡墨勾勒,表現出畫家高潮的筆墨技巧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實為他生平傾心之作。
《霜浦歸魚圖》
元 唐棣 絹本設色 縱141厘米 橫89.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華,號遁齋,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工畫山水,近學趙孟頫,遠師李成、郭熙。風景作林木窠石、峰巒起伏,有高遠、深遠、平遠山川之勝。此畫以工筆為主,而又有多種變化,運思布局細密精整,法度嚴謹,筆墨豐潤,有雄偉的氣勢。畫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參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畫細致,樹石筆法遒勁秀潤,皴染細潤、筆法堅法,山石質感極強,呈現較多郭熙畫法遺風。
《秋江待渡圖》
元 盛懋 紙本墨筆 縱112.5厘米 橫46.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與吳鎮的墨竹、岳彥高的草書、章文茂的筆,共被譽為“武塘四絕”。其畫風特點是結構嚴整,筆墨清潤,在濃郁渾厚的氣韻中具有瀟灑雋逸的情趣。《秋江待渡圖》用濃淡墨筆表現江山秋景。近處秋樹蘆荻,岸邊兩人對坐仰首眺望。遠處峰巒疊嶂,煙靄彌漫,中間一大段空白,表現出江波浩蕩,一望無際。畫法略近董源,用筆較為疏簡尖硬。款識:“至正辛卯歲三月十又六日,武塘盛懋為鹵白作秋江待渡圖”。
《秋林高士圖》
元 盛懋 軸 絹本淺設色 縱135.3厘米 橫59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字子昭,生卒不詳,約在至正年間(1341—1368),嘉興(今屬浙江)人。繼其父業,初為民間畫工,后受趙孟頫影響。擅作山水、人物及花鳥,筆力精勁,境界深奇。《秋林高士圖》的景物分前后兩層,前方畫一碎石疊積的水岸,生長著幾叢瘦勁的樹木,枯枝挺立。其后一條平靜而寬闊的河水,水邊葦草叢生,在微風中輕蕩。畫家取景造物精細具體,其整體姿態又生動自然。前方叢樹轉折多姿,而其交錯疏密,極有態勢,有如秋寒之中,清勁蕭疏。畫中筆法精勁,細而不碎,墨色變化豐富微妙,跡簡而意足。
《松泉圖》
元 吳鎮 紙本水墨 縱105.3厘米 橫31.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用禿筆勾勒樹石,干墨皴擦,描繪松針則用筆尖,可看出畫家的特有風格。畫上有畫家的自題詩:“長松兮亭亭,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午天風兮吟秋聲。景幽佳兮足靜賞,中有人兮眉長青。松兮泉兮何所擬,研池陰陰兮清澈底,掛高堂兮素壁間,夜半風雷兮忽升起。”署款“至元四年夏至日,奉為子淵戲作松泉梅花道人書。”
《秋江漁隱圖》
元 吳鎮 絹本水墨 縱189.1厘米 橫88.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桐陰論畫》稱吳畫墨汁淋漓,古厚之氣,撲人眉宇”。吳鎮的繪畫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為師。《秋江漁隱圖》畫高山平湖, 一葉輕舟隨波蕩漾。左方高嶺斜聳, 一道清泉順勢而下, 注入平湖之水中。山腳林木郁然。前方喬松挺立, 松下樓閣, 州渚蘆荻搖曳。筆墨濕潤雄秀。境界深遠。畫上自題:“江上秋光薄, 楓林霜葉稀, 斜陽隨樹轉, 去雁背人飛, 云影連江滸, 漁家并翠微, 沙涯如有約, 相伴釣船歸”。
《漁父圖》
元 吳鎮 絹本水墨 縱84.7厘米 橫29.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善寫草書,師法懷素和五代的揚凝式,筆勢宛轉遒麗,自成一家。他常用草書寫畫跋。姜紹書《韻石齋筆談》云:“梅道人畫秀勁拓落,運斤成風,款側墨沈淋漓,龍蛇飛動,即綴以篇計,亦摩空獨運,旁無贅詞。正如獅子跳躑,威震林壑,百獸斂跡,尤足稱遵。”此幅作遠山叢樹, 流泉曲水, 平坡老樹。坡旁水澤, 小舟閑泊。筆法圓潤。境界迷蒙幽深。畫上自題:“目斷煙波青有無, 霜凋楓葉錦模糊, 千尺浪, 四腮鱸, 詩筒相對酒葫蘆。至元二年秋八月, 梅花道人戲作漁父四幅并題。”
《雙檜平遠圖》
元 吳鎮 絹本水墨 縱180.1厘米 橫111.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年輕時從毗陵柳天驥學“天人性命之學”,一意韜晦,隱居終身。除研究儒家經典外,旁通佛、道學說。常往來于嘉興、杭州一帶,以占卜為主。《雙檜平遠圖》畫平地上并立古檜兩株,參天聳立,氣勢雄偉挺秀,下臨坡石溪流,遠山層疊,具有平遠之勢,筆力堅實,筆墨圓潤。此為吳鎮現存最早的山水畫。
《洞庭漁隱圖》
元 吳鎮 紙本水墨 縱146.4厘米 橫58.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此圖畫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巒蔥郁,長松勁拔,漁舟細小如葉在水面飄浮。構圖用闊遠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復的自然之美,內容亦為畫家長年活動的湖澤沙渚,黃蘆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濕筆濃墨點苔,充分發揮了水墨氤氳的特性,抒發了幽閑澹遠的情致。自識:“梅花道人戲墨”,“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白方印。幅上又自題詞:“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攪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并書。”
《溪山圖》
元 黃公望 絹本墨筆 縱161.8 厘米 橫46厘米 廣州市博物館藏
這件作品上無畫家款署,有人疑為曾經割裁過。但從作品本身來看,應確證為黃公望的作品無疑,而畫面上方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的題署,則更增加了這種可信度。作品中描繪了一個具有野逸氣氛的山水景色。山峰巍峨,野草茂盛,樹木成叢,林木氤氳,小路蜿蜒,空靈曼妙。此畫中筆法細密,描繪景物扎實嚴密,枯筆淡墨,層層加描,但卻毫無板滯之弊,一種脫凡趨圣的散逸心境,于此可見。
《富春大嶺圖》
元 黃公望 紙本墨筆 縱74.2 厘米 橫3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富春,為黃公望最喜愛和多次表現的山水題材之一。圖中描繪一座高聳兀立的富春大嶺,山頂光潔明潤,山腰石隙間樹木茂盛。右側絕壁幽澗,飛流直下,一橋懸空,連接左右兩壁。左側山腰上,一條山道在絕壁之間逶迤穿行,向山谷縱深方向延伸而去,路邊山凹間樹蔭之下,數間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后。逶迤的山道,下臨江面,江水平靜,繞著絕壁緩緩流動。此作中山石畫法簡潔,枯筆淡墨,皴染有度。畫面構景緊湊,疏密虛實,對比鮮明。山石雖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畫法最高境界。
《水閣清幽圖》
元 黃公望 紙本墨筆 縱104.7 厘米 橫6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景物以云氣間隔,可分為遠近兩部分。近景描繪一山間溪流從遠處密林中涓涓而來。溪流兩岸,坡石層疊,樹木成林,蔥郁茂盛。山谷之間,云氣彌漫,其后遠景中一主峰聳立,兩旁低峰回護,前伸的山頂平臺,使遠近之景相互呼應。此畫筆法與黃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輪廓及屋樹多以勾點法之外,山石紋理則多用拖擦的筆法,從而給畫面增添了一種舒曠灑落的氣質。此畫布景簡潔凝練,意境開闊大方,勢態端莊渾穆,平淡天然之趣,由此可見一斑。
《快雪時晴圖》
元 黃公望 紙本淡設色 縱29.7厘米 橫104.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天資聰慧, 十二三歲便參加神童考試, 稍長更是博覽群書, 逐漸文名顯著, 曾充任“浙西憲吏”, 因受累入獄, 幾乎喪命。 出獄后隱居不仕, 皈依道教全真派。工書法、詩詞, 善散曲, 50歲左右才專心從事山水創作。《快雪時晴圖》畫面除一輪寒冬紅日外,該畫全以墨色畫成,描繪雪霽后的山中之景。通幅用筆柔潤如羽,令人稱奇的是黃公望竟能運用這種極其柔潤的線條建構如此宏大的山石結構,并且使之穩固清晰。
《丹崖云樹圖》
元 黃公望 紙本設色 縱101.3厘米 橫43.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的繪畫曾受趙孟頫影響, 遠宗董、巨, 間及荊浩、關仝、李成, 晚年大變其法, 自成一家。黃公望常攜帶筆墨, 寄身于深山大川之間, “領略山川之情韻”, 手摩心記。《丹崖云樹圖》畫重峰疊嶺,高松層崖,山石用董源、巨然之法,多作披麻皴和礬頭石,兼旋洗色。筆法松秀、設色淡冶。“自有一種天機活潑隱現出沒于其間”。本幅上有一題,無款印,又有元·張翥題詩中有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筆前生應畫師。”
《九峰雪霽圖》
元 黃公望 絹本水墨 縱116.4厘米 橫5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雪中高嶺、層崖、雪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潔凈、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畫面采用了荊浩、關仝和李成遺意,并參從己法而成,用筆簡練,皴染單純,淡墨烘染的群山與濃重的底色相輝映,映襯在潔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遠,恰當地表現出隆冬季節雪山寒林的蕭索氣氛,極具藝術感染力。是黃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畫上自題:“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云。”
《天池石壁圖》
元 黃公望 絹本設色 縱139.4厘米 橫57.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畫史上, 黃公望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 被推為“元四家之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巨大, 許多作品被當作范本。 黃公望的畫跡流傳至今, 據說有50幅以上。 黃公望著有《寫山水訣》一書, 對山水樹石的筆墨、設色、布局、結構、意趣等都有精辟論述, 此書被認為是南宋山水畫理論的真傳。《天池石壁圖》畫層巒疊嶂, 雜木長松, 構圖繁復而筆法簡潔, 煙云流潤, 氣勢雄渾, 是黃公望自創的淺絳山水的代表作。
《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 紙本水墨 縱33厘米 橫636.9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畫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間有村落、亭臺、漁舟、小橋, 并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展披畫卷, 景隨人遷, 人隨景移。筆墨蒼簡清潤。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明代董其昌說:“展之得三丈許, 應接不暇。”清代張庚說:“富春山卷, 其神韻超逸, 體備眾法, 脫化渾融, 不落畦徑。”惲南田說:“所作平沙, 禿鋒為之, 極蒼莽之致”。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以此圖得到啟示, 其臨本有10余本之多。此卷現為兩段。前一小段, 今在浙江省博物館, 后一段現存臺灣。
《秀野軒圖》
元 朱德潤 紙本淡設色 縱28.3厘米 橫21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為秀野軒主人周景安畫。據此圖作者在圖所寫的《秀野軒記》中云,秀野軒是元代文人周景安讀書之所,地處浙江,軒旁幽溪曲澗,佳木秀卉映于其間,是一處理想的幽居之所,畫家當時也在此地避居,離周氏秀野軒不遠,此圖即取材于秀野軒及周圍實景。采用平遠章法,以花青運墨寫平林疏材,遠山映葦,小屋臨溪,二人軒對坐間話,三五行人往來溪橋邊,境界清曠幽美,筆法秀雅蒼潤,設色清雅明快,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秀野幽居的主題。
《渾淪圖》
元 朱德潤 紙本水墨 縱29.7厘米 橫86.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渾淪,指渾然一體不可分的狀態。《列子·天瑞》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渾淪圖》畫坡石古松斜立,勢若虬龍,樹上藤蔓牽繞,飄然向上。右有一圓盤,或日乎,或月乎。景物雖簡而內含玄奧涵義深刻。此圖似乎表現作者對世界的認識及宇宙觀,即如作者題畫所言是:渾淪圖,渾淪者不方而圓,不圓而方。先天地生者,無形而形存。后天地生者,有形而形亡。一翕一張是,豈有繩墨之可量哉。所畫松石筆致密和精巧,墨韻溫潤雅秀。
《松下鳴琴圖》
元 朱德潤 絹本水墨 縱120.8厘米 橫5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德潤(1294—1365), 字澤民, 號睢陽山人, 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25歲抵大都, 得趙孟頫推薦, 受之于仁宗、英宗兩朝, 官國史院編修, 授鎮東行中書省儒學提舉。早年受高克恭、趙孟頫的影響。山水師法許道寧和郭熙, 樹枝作“蟹爪”, 山石用卷云皴。構圖或作溪山清遠, 或作林木挺健、峰巒聳秀, 極富真實感。筆墨秀勁清雅。《松下鳴琴圖》畫高松下石坡上三人對坐, 一人操琴演奏。水中一魚翁正劃舟歸來。近景蒼松挺立, 遠處峰巒起伏, 景物曠遠。筆墨挺健秀潤。
《溪山泛艇圖》
元 曹知白 紙本水墨 縱86.3厘米 橫51.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曹氏和昆山顧氏(瑛)、無錫倪氏(瓚)為元代江南著名的三大豪門旺族。他家有數處亭臺池館和園林花圃, 盛極一時。曹知白喜結賓客, 家藏書畫古玩甚多, 四方文人多愿與之交游。曹知白善畫山水, 遠法李誠、郭熙,追求清疏簡淡的畫風, 其作畫多用柔細之筆, 極少渲染, 早年筆墨秀潤, 晚年趨于蒼秀簡逸。此圖是曹知白變體后的佳作,上有倪瓚題詩“云氣四時多似雨,濤聲八月大如雷”,足以說明此畫的意境。
《群山雪霽圖》
元 曹知白 紙本墨筆 縱129.7厘米 橫56.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的是高山大嶺的雪霽景色。圖中以前后高低排置的幾座山峰為主體,山澗有一細瀑飛流直下。山下一寬闊而平靜的河水似已封凍。右岸水邊及崗巒之間隱沒著數座房屋,房屋周圍遍生松樹寒木。整個山巒、房屋及寒樹上覆滿白雪,蒼茫一片,素雅潔凈。畫中構景簡潔,但充實飽滿而平正。其筆墨精湛,造物具體,疏密有度。墨色則簡淡清雅,極好地烘托了雪山的景色。
《疏松幽岫圖》
元 曹知白 紙本水墨 縱74.5厘米 橫 27.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山水大家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之首說:“近日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筆法,樹石各不相似,學者當盡心也。”曹知白在師法古人又避免過多地參照古人之法。《疏松幽岫圖》前景樹叢中有兩棵高大的松樹,遠處圓潤的山丘布滿了畫面上半部。主峰的結構既平面化又有起伏,吸收了董源、巨然山水畫傳統。此畫用筆干澀、淡墨渲染,很有幾分黃公望之風。
《寒林圖》
元 曹知白 絹本水墨 縱27.3厘米 橫2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 字又元, 號云西, 又字貞素, 人稱貞素先生, 華亭(今上海松江縣) 人。至元中任昆山教諭, 曾北上大都(今北京), 不久辭歸, 隱居不仕, 飽覽經書和研究道家之說。自寫書齋匾額曰:“常清凈”以示求閑適恬靜意趣。《寒林圖》畫枯林一行于坡石之間, 樹干勁挺, 疏落有致, 筆墨帶有秀潤氣, 屬中年之作。自題:“僧弟自聞以不得予畫為根, 幾閑有此不了者, 即了與之, 然末為佳。他時有得意者為易之。泰定乙丑九日, 云西兄作。”
《山水圖》
元 李士行 軸 絹本墨筆 縱106.2厘米 橫52.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薊丘(今北京)人,官至黃巖知州,善詩書畫,曾從學趙孟頫、鮮于樞諸前輩。善畫竹石及山水,山水師董巨,具平淡之趣。此《山水圖》取境開闊,中間以一高峰為主體,四周群山相扶。霧氣彌漫的、深遠的山澗有一清流涌出,并化為平靜的河水緩緩向前流淌。整個畫面布局平穩,境界平淡天然。此畫用筆溫和秀潤,多用披麻皴,墨色變化豐富,水色淋漓。其濃淡相間,以淡墨皴染,濃墨畫近樹和點苔,層次分明。
《秋郊飲馬圖》
元 趙孟頫 絹本設色 高23.6厘米 長5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畫秋郊平原水澤, 一紅衣奚官驅策騮馬, 近處雙馬似嘶如鬧, 遠處雙馬追逐騰躍, 余者皆入澤飲水。人物馬匹形態生動。岸上林木稀疏, 樹葉錯落。全畫渾厚, 設色濃麗, 具有濃郁的情致和意趣。畫面剪裁看似平淡,像是信手拈來之作,卻顯示出畫家駕馭畫面的非凡本領。畫上自題:“秋郊飲馬圖,皇慶元年十一月子昂。”鈐“趙氏子昂”一朱文印。
《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縱28.4厘米 長9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鵲華秋色圖卷》畫濟南郊外鵲、華不注兩山的秋天景色。畫面上鵲、華兩山遙遙相對, 右邊的華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邊的鵲山, 則巒頭圓厚。平原上, 洲諸紅樹、蘆荻、茅屋、魚罾, 行人往來如蟻。此畫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筆, 簡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種清潤、秀美和樸拙的格調, 表現一種淡泊與平淡的意趣, 極富筆墨趣味。明董其昌評此畫說:“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元人贊譽此畫是“一洗工氣”, “風尚古俊, 脫去凡近”。
《謝幼輿丘壑圖》
元 趙孟頫 絹本設色 縱20厘米 橫116.8厘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趙孟頫的藝術不僅蜚聲當代,而且對后世影響很大。在他薰陶下,趙氏一門大都善畫,同時代的畫家受他指點和影響甚多,其中不乏成就突出者。其藝術主張和實踐極大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發展。謝幼輿即謝鯤,字幼輿,東晉儒臣、名士。《謝幼輿丘壑圖》畫江岸峰巒秀起, 霧靄微茫, 江面平靜如鏡。境界曠遠。整個畫面宛如宇宙萬象被過濾提升成晶瑩剔透般充滿著音樂性的寧靜世界。筆法秀潤、清曠, 雖系學李成、郭熙畫法而來, 但一變宋人工整刻劃之體。
《洞庭東山圖》
元 趙孟頫 絹本設色 縱61.9厘米 橫27.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孟頫畫山水畫喜畫南方山村水鄉, 多寫文人隱逸的生活情趣。在筆墨技法上, 兼善工筆和寫意, 呈多種面貌。《洞庭東山圖》畫太湖洞庭湖東山之景。東山山勢非高,圓渾平緩,山徑曲折,山居云霧迷蒙,崗巒隱約。湖面波光掠影,一葉輕舟,由左方駛向對岸,岸上一人待渡。近處坡石,雜草叢生。描繪了太湖中的幽美景色,境界寂靜。畫上自題:“洞庭波兮岌岌,川可濟兮不可以涉。木蘭為舟兮為楫,渺余懷兮風一葉。子昂。”
《水村圖》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縱24.9厘米 橫12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在元代歷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寵遇, 仁宗尤其敬重他的才華, 將其與李白和蘇軾相比。他博學多才, 工古文詩詞, 通音韻, 精鑒賞。在書畫方面造詣尤深, 篆、隸、行、草, 無一不精;山水、竹石、人馬、花鳥, 無所不能。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 像他這樣具有多方面成就、影響深遠的人物, 實在是很罕見的。此畫以董源披麻皴畫山,墨色清淡,行筆多曲折變化,近乎解索皴。淡墨點苔,樹木蒼老,水致細密。
《歸莊圖》
元 何澄 紙本水墨 縱41厘米 橫723.8厘米 吉林省博物館藏
何澄(1223-?),燕(今河北省)人。元世祖時被召待詔內廷。山水人物畫有南宋院體遺規,鞍馬師法北宋李公麟。其作品曾得到趙孟頫、虞集、柯九思等人的稱譽。《歸莊圖》取材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此畫以山水為背景,人物穿插其間,在全景式構圖中,主題人物連續出現,逐段反映陶淵明辭官歸故里的主要情節。山石樹木用枯筆焦墨,間以淡墨暈染,勁健中含秀潤,蒼率中蘊清逸。畫風雖有南宋院體遺規,亦開元代逸筆先路。本畫無款印,又名《歸去來兮圖》。
《云橫秀嶺圖》
元 高克恭 絹本設色 縱182.3厘米 橫106.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云橫秀嶺圖》是高克恭山水畫代表作,畫云山煙樹,溪橋亭屋,氣韻流潤,山頂作青綠橫點;坡腳勾皴染赭色,用筆凝重蒼渾,墨色淋漓酣暢。此畫為合參米氏云山、董巨皴染畫法的典型之作,別開生面。本幅無作者款印,上有元代鄧文源等題及清高宗弘歷題。此畫經梁清標及清內府收藏,有梁氏和清內府諸藏印,曾入《大觀錄》和《石渠寶芨續編》等著錄。
《山居圖》
元 錢選 紙本設色 縱29.6厘米 橫98.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錢選(1239—1301),字舜舉,號玉潭,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錢選與趙孟頫同鄉并同享盛名。錢選善畫花鳥、山水、人物,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 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浮玉山居圖》表現隱居情趣的家鄉山水,以勾皴來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墨青涂染,筆法取澀勢,含而不露。樹葉淡渲汁綠,呈現生拙的意趣,風格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