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相國寺是歷史上的一個十方叢林,是建筑瑰麗、風景優(yōu)美的著名迦藍,且位居中州,兼有水路舟車之便,因而自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的時期始,已有三百六十行江湖人的蹤跡了。
據(jù)宋人筆記,如《麈史》記載:“相國寺最據(jù)沖會,每月朔望三八日開,技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異之物,悉萃其間,因號相國寺為破臟所。”所謂“技巧百工列肆”,就意味著走江湖的充斥羼集;所謂號稱“破贓所”,正說明相國寺已成為偷盜詐騙的淵藪。
“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都城紀勝》:“瓦者,野合易散之地也。不知起于何時,但在京師時,正為士庶肆意放蕩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地。”
據(jù)老江湖人談,賣唱的妓女,行語即為“瓦子”,妓女居住的地方,統(tǒng)稱“窯子”。瓦由窯出,顧名思義,有密切聯(lián)系。當時的相國寺,即稱為瓦寺。從上列各書記載,證明已不是一個商賈單純交易的廟會和一般欣賞民間藝術(shù)的場所。到了宋末元初,《如夢錄》載:“美日寺中有說書、算卦、相面,百藝逞能,亦有買吃食等項,僧人專下過往官員及大商,、茶客、清客等眾,往還擺酒接妓歌舞追歡……”是又進一步發(fā)展為經(jīng)常的廟會,有寺外擴大到寺內(nèi),成為走江湖的市場和妓女出入無禁的瓦市。
明末(公元1642年)相國寺為河水淤沒,經(jīng)清順治(公元1661年)重建,乾隆(公元1766年)重修,雖然寺內(nèi)景況“無復昔日之盛,僅存規(guī)模而已”,但仍然是院落寬敞,說書、唱曲、卜相、幻術(shù)、雜技等及各種小販咸集焉,都人士女,混雜往來,終日不絕(《河南新志》)。可見,重建后的相國寺,其繁華熱鬧和走江湖的聚集來往,并不減宋、明當年。不過,要特別注意的,雖“終日不絕”,卻仍是瓦寺性質(zhì),一直到清末和民國,據(jù)聞走江湖的大都為流動體,常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坐地炮”(江湖語)還比較少。
民國以后,相國寺的僧侶添蓋鋪面,增收租金,更加速了古老寺院的消亡,相反的市場擴大,商業(yè)旺盛,也更加擴大了闖江湖的進行竊騙的陣地。據(jù)聞,這些闖江湖的行規(guī)、行語、行忌'行義(江湖義氣),有的傳自唐、宋;有的為了需要,。又隨時隨地產(chǎn)生而已。因之,有一般共同的行語,也有各行各業(yè)不同的暗話。他們有首領(lǐng),有派系,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在相國寺中構(gòu)成一個龐雜半公開的整體,又象蜘蛛網(wǎng)似的分布于各省各地。這些人的成員有失意的官僚、落魄文人、破落地主、綠林刀客、地痞流氓、還俗僧道、三只手,女妓男娼、大煙鬼、小手藝人等待。在生活上大都流徙無定,到處為家。為了切身利益,他們互相連結(jié),又互相傾軋。為了達到白手拿魚,或一本萬利,進行盜竊闖騙,無孔不入,無奇不有。他們的口號有“一天能賣十石假,十天不賣一升真”。又有“捉不盡的老冤,牽不盡的瞎驢”。如今還流傳一首打油詩:相國相拐寺,卞梁變臉城。真實不虛下(相國西殿舊有匾額為“真實不虛”),小偷大本營。真是舊社會相國寺的一個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
陳雨門(1910~1995),原名陳禹門,河南睢縣人。民盟成員。1929年畢業(yè)于河南美術(shù)專修科。歷任《青春詩刊》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河南分會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192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長詩《除夕》、《春荒》,詩集《瓣瓣落花》、《初耕》、《喜訊》、《煙囪》等。
( 冇任啥了)
關(guān)注開封胡同
kaifenghu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