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設復飲酒,當墮地獄,飲洋銅汁,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酒顛倒,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當時最有名的“酒色之徒”,在路過泗州(今江蘇境內)一座僧塔時,突然心生感慨發誓戒斷酒色。他不是別人,乃“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其為蘇東坡的高足。
“公奉佛最謹。過泗洲僧伽塔,遂作《發愿文》,痛戒酒色與肉食,但朝粥午飯,如浮屠法。時元豐七年三月也。”——《豫章先生傳》
出生于公元1045年的黃庭堅(號山谷),當時正好40歲,他在佛前發誓戒酒戒肉戒色,寫下了著名的《發愿文》。
《發愿文》局部
這幅行楷作品69行,加起來一共320字,現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它充分展現了黃山谷書風成熟前的特點,用筆清勁、學顏近柳、筆墨干枯、結字平正。
雖然此作遠非常人所能及,但與黃山谷后來“長槍大戟、變化無窮、和諧統一”的成熟相比,它顯得呆板又缺乏內在的聯系。就連《發愿文》的內容,也頗有賭咒發誓一般的“火氣”。
“設復飲酒,飲洋銅汁;設復淫欲,住火坑中;設復食肉,吞熱鐵丸。”
這可不就是賭咒發誓嗎?已近中年的黃山谷,不僅痛下決心戒酒戒肉戒色,還講明了自己破戒的后果——墮入地獄,經無量劫,飲銅汁、住火坑、吞鐵丸。不僅如此,還要為一切沉溺于酒色殺生的眾生,承擔無窮無盡的苦報。
黃庭堅《發愿文》局部
在長達15年的時間內,黃山谷確實恪守自己的誓言,酒色肉食都不沾身。然而在被貶到宜賓之后,他卻突然選擇了復飲,坦坦蕩蕩地“破戒”了。不久之后,他寫下了28字的《花氣熏人帖》(草書),成為流傳千古的國寶。這一詩帖,一直都被認為是黃庭堅的代表作之一,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這幅“小品式”的書法文本,顯露了隨意自在、宛轉流暢、曠達通透的境界。甚至有收藏家如此評論,“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圣'宜焉”,將其與懷素、張旭相提并論。
而短短28字的小詩,將歲月、生命、春天、繁花、過去、現在、未來等諸多復雜的體驗,以最簡單、最自然的文字融為一體,可謂是深得禪宗三昧。寓情于物、方寸之間,這是中國千年以來的文化傳統。書法也好、詩歌也好,到最后都是寄托情懷,見字見詩就如同見人。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
那么,黃山谷在15年的歲月過往中,到底經歷了什么?他的心境緣何發生如此巨變?借著這兩幅作品,庵主與各位讀者一道,回顧他與眾不同的人生履歷。興衰榮枯、生死流轉,雖是閱覽他人的故事,卻不可不有切膚之感。
黃庭堅,字魯直,出生于1045年8月9日,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
他這個人和江西這個地方一樣,屬于實力非凡而有默默無聞的那一類。江西長期以來都人文鼎盛,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如此寫道:“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絕對不是恭維,而是事實。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這些如雷貫耳的人物,都出自江西這個地方。
黃庭堅像
當然了,黃庭堅自然也位列其中,而且排名還相當靠前。
從學識方面來說,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等三人都是蘇東坡的學生,被稱為“蘇門四學士”。而且,黃庭堅與蘇軾總是“捆綁”在一起的,提到他,就令人想到東坡先生。其實也無怪乎如此,他在詞方面的成就與老恩師齊名,被譽為“蘇黃”。而在書法方面,兩人又并列“宋四家”。
“一個是石壓蛤蟆,一個是死蛇掛樹。”
這雖然是一種調侃,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知音間的褒揚。黃庭堅的書法境界,是不會低于蘇軾的,只不過沒有那么大的名氣罷了。除了以上的成就之外,黃庭堅還與杜甫、陳師道、陳與義等人并稱為詩壇的“一祖三宗”,杜甫是“祖”,他是“三宗”之一。其實,他被公認為“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在成就上比陳與義和陳師道更高。
東坡居士
這些成就,普通人只要占據一樣就能名垂千古,比如他的同門師兄弟秦觀,就是寫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尤其在朝朝暮暮”(《鵲橋仙》)的那位。但秦觀這個人詞作的境界不高,他是專門寫情詞的文人,是北宋后期“婉約派”的代表人物。秦觀的詞非常工巧、細膩,可惜只是在春閨小兒女中兜兜轉轉,沒能學到蘇學士“大江東去”的豪邁。
而黃山谷就不同了,既有婉約的細膩也有豪放的大氣。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清新雋永的語言,表現了他對春光逝去的惋惜,淡雅輕巧又毫無脂粉氣。“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身處逆境的黃山谷與一幫年輕人賞月(1099年秋,此時已破酒戒),只此一句,就酣暢淋漓地表達了自己榮辱不動、把酒臨風的樂觀情緒。
詞如其人,此言誠然不虛。既寫得了傷春悲秋的婉約,又寫得出大江東去的豪邁,除了蘇東坡這位天才人物之外,恐怕只有其高足黃山谷了。“平生不幸詩家興”,黃庭堅與蘇東坡其實是一類人,他們的仕途都可謂是飽經磨難。
秦觀
“長安多少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牧童》)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詩,而其作者就是黃庭堅,他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7歲。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所謂的“神童詩”并不少,但真正廣為流傳的只有2首。除了這首《牧童》之外,另外的就是駱賓王7歲寫的《詠鵝》,但兩者的調性截然不同。
7歲的駱賓王寫《詠鵝》,展現的是兒童視角下的敏銳,成年人根本無法模仿。黃山谷的這首詩,其實算不得太高妙,但由一個7歲孩童寫出來就駭人聽聞了。據說,黃家人看到這首詩后都嚇了一跳,以為他是某位高僧再來。
當然,黃庭堅一生的行跡,也暗合自己孩童時寫下的詩句。
駱賓王
他這個人聰穎非常,所以就難免有些傲氣。據說在5歲的時候,黃家就為其延請了先生,學的是《五經》。僅僅半年時間,黃庭堅不僅能夠熟讀,而且會背誦大半。到了8歲,送別同鄉進京趕考時,寫下了“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已八年”這一句詩,以“謫仙人”李白自比,時人不由得嘖嘖稱奇。
只不過,黃庭堅的傲氣多半體現在學問,在處世方面又頗為忠厚。
他自幼時就親自給母親盥洗溺器,直到成年以后做了大官,依舊是如此。大家要注意,修水黃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望族,洗溺器這種臟活根本不用自己動手,家里的奴仆會專門負責。如果說黃庭堅作秀的話,那時間跨度也太長了,從幾歲一直洗到幾十歲母親去世。
不管怎么說,“滌親溺器”這件事情,成功地入選了《二十四孝》,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所以,黃山谷這種人生下來就屬于“別人家的孩子”,注定是要被世人所仰望的。然而,他不幸又幸運的一生,也就如此展開了。
《二十四孝之滌親溺器》
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黃父在任上病逝,15歲的黃庭堅跟著舅舅李常到了淮南。5年以后,他首次參加科舉(省試),結果落榜了。這件事情說起來也很好笑,在赴試之前,大家都以為他此去必中,于是大擺筵席“提前慶祝”。然而事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順利,落榜以后的黃庭堅,馬上就嘗到了人情冷暖。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他再去參加省試時,沒有幾個人前來送行。自然,7歲就寫出了《牧童》的黃庭堅,不可能不明白眾人“奇貨可居”的心理,對這樣的冷落倒沒放在心上。結果這一次一舉中第,第二年到禮部參加考試后中了三甲進士,此后踏上了仕途。
在宋神宗熙寧初年(1068年),青年黃庭堅與步入中年的蘇軾相遇了,兩人一見如故。蘇軾看到他的詩文以后驚為天人,將其推薦給了仁宗朝的宰相文彥博,從此以后朝野都知道這樣一位有才華的年輕人,就這樣,黃庭堅在國子監教了很多年書。
直到36歲的時候,他才被派到太和縣做了縣官。事實證明,黃庭堅這樣的人,是不適合為官的。
北宋名相文彥博
北宋時期的名相富弼,就非常不看好黃庭堅,理由就是他寫的《神童詩》。富弼認為“三歲看老”,一個人7歲的時候就如此消極,把做官員當成是“名利客”,如何能在政壇上有所作為呢?而且,黃庭堅在第一次落榜后的表現過于淡定,沒有其他人那樣的悲喜變化,這也表明他不適合為官。
“中榜也是黃庭堅,落榜也是黃庭堅。”
當年放榜的時候,很多人都派他接受不了自己落榜的事實,沒想到人家根本不在乎。實事求是地講,富弼不愧是力挽狂瀾的政治家,他的眼光的確夠毒辣。黃庭堅在太和縣做了3年官,滿心地將自己的政治抱負投入其中,整頓吏治、核定稅收、體察民情,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被稱為“黃青天”。
但是,他的滿腔熱情并沒有為自己帶來好運,反而受到當地官員的排擠。就拿鹽稅來說,太和周邊的縣官大都按照舊例占據大多數,唯獨黃庭堅要整頓,這就動了很多人的利益。當然,黃山谷是赫赫有名的才子,太和的官吏自然不能把他怎么樣,但也絕對不能留這個人在當地。
王安石
就這樣,黃庭堅此后又在河北、江西、山東等地輾轉為官,都是縣一級的小官。對于起點如此之高的黃庭堅來說,這顯然屬于“仕途不順”,官場的彎彎繞他實在是搞不明白。而其恩師蘇軾的“烏臺詩案”,也徹底令其看清了現實與理想巨大的矛盾。
由此,黃庭堅在路過江蘇一座僧塔時,寫出了320字的《發愿文》。
此文分為三個部分,從開始到“不得解脫”表達了對佛菩薩的贊嘆以及對過往的懺悔,從“今者對佛發大誓愿”到“應受苦報,我皆代受”為發愿的內容,此“恭惟十身洞徹”到文末是祈愿和回向。
這一篇發愿文標志著黃山谷正式成為一名佛教徒,在佛教中的地位也很高,與《天臺圓法師發愿文》等并行于世。只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篇發愿文的背景,以及黃庭堅其后破戒的緣由。要想厘清這件事情,應當從險些令其恩師蘇東坡喪命的“烏臺詩案”說起,它改變了這對師徒的人生軌跡。
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指明其在湖州任職時的《湖州謝上表》“暗諷圣上”,由此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43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實際上,蘇軾所上的這份“表”只是例行公事,無非就是自謙“臣過去無有政績”,然后歌頌“皇恩浩蕩”即可。但東坡先生也是個天真漢,非要在結尾的地方發幾句牢騷,這就讓原本就與之不和的政敵抓住了把柄。
“新進”、“生事”這兩個詞,在當時可謂是十分敏感,與王安石變法期間新舊兩派的交鋒有關。保守派的司馬光曾給變法派的王安石寫了一封長信,里面就有“生事”兩個字,此后,司馬光一派的人只要攻擊王安石變法,就會用到“生事”這個詞。而“新進”這個詞,又被解讀為了對王安石引薦之人的貶稱,由是蘇軾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當然,僅憑只言片語還不足以給其定罪,于是御史臺的人又從蘇軾的詩集中尋找“蛛絲馬跡”。
新舊黨爭的核心人物司馬光
據《宋史》記載,御史臺里行舒亶“潛心研究四個月”,從《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戲子由》等詩中,找到了給蘇軾“定罪”的材料。于是,國子監博士李宜之和御史中丞李定等人,馬上就給蘇軾炮制了罪名。
因為御史臺官署內栽種了大量的柏樹,樹上常有大量的烏鴉棲息筑巢,因為又被稱為“柏臺”或“烏臺”。
駙馬王詵是蘇軾的好朋友,他得知內幕后馬上給在南京做官的蘇轍送信,蘇轍急急忙忙地差人去告知哥哥蘇軾。與此同時,負責將蘇軾捉拿歸案的欽差皇甫遵等人,也已經出發了。好在蘇轍的人先到,蘇軾得知消息后嚇壞了,急急忙忙地請假不出。
蘇學士雖然以豁達著稱,但在生死關頭,他還是和常人一樣緊張。皇甫遵帶著人馬來到官署后,蘇軾不敢出來,戰戰兢兢地與通判祖無頗商議。旁人個個嚇得手足無措,唯有通判頗為鎮定,他為蘇軾拿定了主意。
“事已至此,無可奈何,需出見之。”
蘇軾當時穿著常服就要出去,祖無頗又提示他,說“現在還沒有真正給你定罪,你應當穿著朝服、以朝廷命官的姿態去見皇甫遵”,于是東坡學士又換上朝服與欽差相見。當然,后面的事情很多讀者都很清楚,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險些葬送了性命,連黃庭堅、王詵等人都受到了牽連。
《御史臺精舍碑》
《和韻答黃庭堅二首》中用了“悄悄”、“慍”等詞,取《詩經》“憂心悄悄,慍于群小”的意思,諷刺“當今官場上小人居多”。而送給駙馬王詵的《湯村開運河》一詩,又極為露骨地表達了自己對新政的不滿,這更是激起了北宋官場的震動。
以御史臺里行舒亶為首的官員“痛打落水狗”,聯合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對其進行彈劾,聲稱“因其無禮于朝廷必須斬首”。但蘇東坡本人還只是“烏臺詩案”的一部分,御史臺的人從四面八方進行“包抄”,將其贈予他人的一百多首詩詞進行了“解讀”。
由是到了九月份的時候,蘇軾好友中有39人受到牽連,地位最高的是司馬光。
客觀上來講,蘇軾這個人本身是沒有站隊意識的,他是官場上少有的“天真漢”。即便是對王安石的“新政”有所不滿,東坡學士也并非是依據朋黨爭斗去裁定,而是考慮到現實的情況。比如,蘇軾對王安石的“打擊私鹽”、“開鑿漕運”等政策不滿,認為其導致了地方上百姓負擔加重,由是對這種過于冒進的行為持批判態度。
王安石罷相
但做官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蘇軾的一些言論還是觸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尤其是在王安石罷相以后,許多人將怒火發泄到了他的身上。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東坡晚年的時候寫下這首《洗兒》,說自己一生多災多難,就是鋒芒過于耀眼了。不過他還是非常幸運,“烏臺詩案”最終只是一場驚嚇,大理寺的力挺起了關鍵作用。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同年十二月大理寺給出了“當徒二年,會赦當原”的判詞。御史臺方面當然極力反對,但北宋審判院是支持大理寺的,由是蘇軾最終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44歲的蘇軾初到黃州,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當然,他在這里留下了很多名篇,比如《赤壁賦》、《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書法《寒食帖》等等,反而因禍得福。
而作為“烏臺詩案”中被牽扯進去的黃庭堅,同年秋天被免去了國子監教授的職位,到吉州太和縣(今泰和縣)赴任。
赤壁賦
這件事情本身對黃庭堅的打擊就非常大,官場上的沉浮令其十分恐懼。前往太和縣的途中,他在安徽貴池這個地方因風雨滯留三日之久,心情就變得更加糟糕了。昔日車水馬龍的街市如今門可羅雀,黃庭堅在雨中眺望浩渺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池口風雨留三日》這首詩。
“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
其實這一年,黃庭堅才36歲而已,但寫出來的詩卻仿佛暮年。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了他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而其實黃山谷此前并未遭受多少波折。客觀上來講,他不過是在國子監教書而已,不像蘇軾那樣進入過朝堂權力的漩渦當中。
但這個人的性格就是如此,正如他7歲是所寫的那首《牧童》,一切仿佛都像注定了一般。果然,書生意氣的黃庭堅在太和縣任上非常不順,他在政治上是沒有多少才能的。即便這位江西才子的確以造福百姓為己任,然而,做官不是滿腔熱血就能成功的。
轉眼之間,4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黃庭堅正式成為了中年人。而他的心境,在此時也發生了極為微妙的變化,《發愿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因運而生了。
黃山谷書法
在此之前,黃庭堅是有名的“酒色之徒”,經常與朋友豪飲。他曾送給好友黃幾復不少詩,比如《留幾復飲》、《再留幾復飲》、《贈黃幾復》等等,我們看題目就能知道內容了。而在最著名的《寄黃幾復》這首詩中,他就回憶自己與好友黃幾復等人少年飲酒的快樂時光,表達自己對好友的想念。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這句詩是在元豐八年(1085年)寫的,距離黃庭堅佛前發誓已經過去一年了,它的名氣非常響亮。這句詩簡單來說就是說,許多年前你我年少一起飲酒是多么快樂難忘,而如今各在江湖南北,守著孤燈可謂凄凄慘慘。
其實還有一點非常隱晦,那就是黃庭堅此時已經戒酒了,再也不能與黃幾復開懷暢飲。我們在了解這一背景后,是不是頓生恍如隔世的凄涼之感?它寫的是友人,也寫盡了黃山谷半生的境遇,現實的殘酷令理想無處藏身。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由是,在320字的《發愿文》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那種對立的情緒,這是中國文人所共有的。然而15年后,當黃山谷再度端起酒杯之時,他仿佛放下了一切芥蒂,一派圓融自在的《花氣熏人帖》就橫空出世了。
從1084年到1099年,整整15年的時光過去了,黃庭堅幾經貶謫。
尤其是北宋紹圣初年,蔡卞、章敦以及其黨羽認為《神宗實錄》(宋哲宗繼位后,黃庭堅被任命為《神宗實錄》檢討官)多有不實之處,于是摘錄了上千條內容彈劾他。當然,這個套路就和當年蘇軾遭遇的“烏臺詩案”一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就這樣,黃庭堅被貶到了黔州地區,后來又到了戎州做官。戎州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宜賓一帶。四川的學子十分仰慕黃山谷,于是就不斷地和他親近,文人相聚就難免要飲酒。起初,黃庭堅是拒絕的,這也不是做做樣子。
“黃子少年時,風流勝春柳。中年一缽飯,萬事寒木配。”
這是其同窗好友張耒對他的評價,印證其發愿前后的變化。蘇軾的弟弟蘇轍,在信中也稱贊其“獨居而蔬食,陶然有得......目不求色,口不求味”(見《欒城集》)。由此可見,黃庭堅還真不是做做樣子,他真的按照《發愿文》中的內容,十五年如一日地進行齋戒。
蘇軾的弟弟蘇轍
而他的破戒,其實也與宜賓的環境有關,任淵在《謝何十三送蟹》中有過注釋。
“山谷出峽后,以病故,頗開葷酒之戒。”
宜賓這個地方環境潮濕瘴氣侵害,晚年的黃庭堅因此生病了,為此,他不得不復飲。不過,他還留下了一首《西江月》,算是為自己破戒找了一個借口。序言是這么寫的:“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為賦。”
意思就是說,老夫已經發誓戒酒很多年了,每次遇到大家宴會的時候,我都坐在旁邊保持清醒。只有在座的賓客想要幾首小詞助興時,我才拿出筆來寫上那么一點而已。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花病等閑瘦弱,春愁無處遮攔。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正文部分就非常有意思了,這算是宣告復飲的“宣言”。
《春夜宴桃李園圖》再現古人宴會場面
黃庭堅說,我這大半生都是喝酒度過來的,就這樣消磨時光好像也沒什么不好。現在身邊陪伴飲酒的女子都很漂亮,我不喝的話,她們會笑話我老頭子的。花兒病了那樣瘦弱不堪,春天的惆悵到哪里去排遣呢?我看不如這樣,既然酒杯都送到了手里,那就別留著喝個痛快,管它什么月兒西斜、人兒散去呢?
很多人看到這首詞之后,都笑話黃山谷“道心退轉”,要為自己復飲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實不然,因為在這次春宴后沒幾個月,他就寫出了《花氣熏人》詩帖,這首詩在禪學上的境界很高。
而且,黃庭堅的家鄉江西修水一帶,與禪宗臨濟宗分支的黃龍宗淵源深厚。修水黃龍寺是黃龍宗的發祥地,它充分體現了“洪州禪”的特色——韜光晦跡,退隱山林。它與臨濟宗的另一分支楊岐宗,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這種內斂含蓄的宗風可謂是深刻地影響到了黃庭堅。
黃庭堅自幼就受禪宗影響頗深,成年以后又與黃龍宗的祖心、死心等禪師交好,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墨跡以及公案。而就義理方面來講,黃龍宗人發揮了祖師黃龍慧南“祖師禪”的特點,關注經論與語言文字,同時要求門人融通內外經典以達到辯駁無礙的境界。
黃龍宗人中有一大批獨具特色的高僧,他們深究佛典、精達義理、辯才無礙。但是,在黃龍祖心的倡導下,黃龍宗人又強調“自性自悟,親身體驗”,反對流于形式的口舌之爭。于是,大量精通義學的僧侶聚集在江西的山林之中參悟,達到了纖毫無礙、縱橫開闔、機鋒峻烈的境地。
黃龍宗祖師慧南
而黃庭堅,很顯然是深受其影響的,他不止一次向黃龍祖心禪師學習。在《五燈會元》中,還專門有一則公案是講黃庭堅開悟的,大致內容如下。
一日,山谷問道于祖心禪師,請求他點撥自己。祖心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他“二三子以吾為隱乎?”的意思,這句話出自《論語》,對學富五車的黃庭堅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于是,他剛要張嘴回答,沒想到老和尚搶在他前面連說:“不是,不是!”
又有一日,他隨祖心走到山上,木樨花(桂花)正在盛開。于是,祖心就問黃庭堅:“你聞到花香了嗎?”
黃庭堅回答:“聞到了!”
于是祖心說:“吾無隱乎爾!”
由是黃山谷當下便悟,拜倒在地感謝祖心的點撥。當然,這樣“打啞謎”似的公案在《五燈會元》中很多,這一則還是比較容易看得懂的。至于黃庭堅到底悟到了什么,這就是見仁見智的話題了。不過有個題外話,參“祖師禪”的黃庭堅在禪宗中的地位非常高,比參“文人禪”的蘇東坡要高出一個段位。
黃龍祖心晦堂禪師舍利塔
當然了,黃庭堅與蘇東坡所宗的門派也不同,前者主要吸收了黃龍宗的思想,而后者則以云門宗為要。如果各位看云門宗的公案就更摸不著頭腦了,因為其宗風以“涵蓋截流、險峻簡潔”著稱,“直指心思”一般人根本就看不懂。
這對師徒所偏愛的禪風,其實也體現到了詩文上。黃庭堅被稱為“江西詩派”的祖師,在宋代的時候可謂風靡一時,這意味著他的工夫是可學的。而后世學蘇軾的人寥寥無幾,因為這是講究天賦的東西,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學會的。
這就有點像唐詩中的李白和杜甫,學杜甫的人很多,但學李白的人沒幾個,也沒辦法學。
庵主舉這個例子并非是為了評判高下,只是想說禪宗對黃庭堅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他自幼熟稔的黃龍宗。也正是在黃龍宗風的影響下,他在晚年時才會選擇復飲,將一切的對立都消弭于無形之中。就好像是黃龍宗的眾多高僧,在精研律學、義理之后又選擇遁跡山林,與農夫漁人為伍。
果然,在戒酒15年后復飲的某一天,黃庭堅寫出了28個字的《花氣熏人帖》。
花氣薰人欲破禪
公元1100年的一天,在家閉關修養的黃山谷收到了一屋子的花,這是駙馬王銑送過來的。這一年,黃山谷年近花甲,而駙馬也是暮年之人了。聞著滿屋的花香,他突然想起自己答應過給王銑寫詩,可是很長時間過去了都沒完成。
于是,王銑送來一屋子的花來提醒黃庭堅,而滿屋的花香卻破了禪定。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我的禪定都被你送來的花打亂,這濃郁的花香滿屋子都是,我實在無法靜坐下去。然而,我已經過了賞花的年紀,徒有不想被打擾的心境罷了。而你卻在春天送來這些花催我寫詩,殊不知,我現在的心情啊,就像小船在八節灘頭的逆流中顛簸徘徊一樣。
再看這幅草書文本,顧盼生姿、流光溢彩,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浪漫氣息。這有點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據說他本人酒醒后想再寫一遍,結果怎么也寫不出那種韻味。《花氣熏人帖》也是如此,這幅字是黃山谷當時無愧的代表作,也是千年以來不可多得的國寶精品。
《蘭亭集序》臨摹本
人過中年又坐禪數十年,如何會被花香所感動呢?但黃庭堅說,自己的禪被熏人的花氣“破”了,即便已經不再是賞花的年紀。這份返璞歸真的感動,就好比是當年與祖心禪師的對答,“你聞到了花香嗎?”
黃庭堅如是回答,聞到了。
悟或者是不悟,都同樣能聞到縷縷花香,兩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黃庭堅在40歲那年,痛心疾首地寫下那篇著名的《發愿文》,但在15年后又坦然地選擇復飲。抑或是,黃龍宗的高僧們個個學識驚人,卻安隱于販夫走卒之間,飲水、吃飯、睡眠、行走,如是而已。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顛顛倒倒,眾生又如何能逃過歲月的陶鑄呢?《莊子·大宗師》說“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于淵”,到頭來也無非剩下蒼蒼白發自對西風罷了。每個人青年的時候都滿懷理想,可如愿以償的能有幾個?誰在風燭殘年的時刻,依舊能為一脈花香而感動?
莊子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101年,從海南儋州北歸不久的東坡居士客死常州,享年65歲。1103年,黃庭堅被以“幸災謗國罪”貶謫到宜州,2年后客死異鄉,享年60歲。那一日是農歷9月13,干涸多日的宜州突然下起了小雨,黃山谷與好友范廖又破戒喝了幾兩小酒。
而后,他挽起褲子、脫掉鞋子,在雨中手舞足蹈、白發散亂,大笑之后結束了這一生。
“我從未這樣快活過!”
這是黃庭堅留下的遺言,25年后,宋高宗贈直龍圖閣。又過了145年,在太常寺的倡議下,黃山谷被謚為“文節”。然而,這世間的一切名利,都與墓中人毫無瓜葛了。
————池光雪庵·佛教詩詞系列第二章————
點贊、轉發、關注、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