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擁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西北小城。曾幾何時,它是連接東西方的紐帶,是東西方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中心。遙想當年,各國使者、商旅以及文人墨客云集敦煌,其繁華程度盛極一時。然而,關于它的歷史,這還得走進敦煌博物館,沿著絲綢之路的足跡,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那金戈鐵馬的年代。
說到敦煌,我不得不提敦煌博物館。走在敦煌博物館,敦煌的歷史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那么,如何去敦煌博物館呢?其實很簡單,敦煌城市不大,敦煌博物館就座落在沙州鎮鳴山北路上,乘坐公交3路即可到達。參觀博物館是免費的,只要在前臺出示身份證就可換取門票進館了。
走進博物館,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歷史氣息。漫步在博物館內,我的思緒一下被拉回到秦漢時代。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了絲綢之路上駝隊的身影,聲聲駝鈴,清脆入耳,商旅往來不絕。剎那間,我仿佛穿越了兩千五百年,從遠古向你們走來,而我們的故事便從這里開始講起。

西漢初期,北方邊境飽受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擾,甚至國都長安也一度岌岌可危。漢王室因國力薄弱,只有采取和親的政策來維持與匈奴人的短暫和平。但是,西漢經過文帝、景帝兩朝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增。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更是國力劇增,為了除去心頭大患匈奴人,奪取當時還在匈奴人控制之下的河西走廊,漢武帝下令招募能夠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各國東西夾擊匈奴的能人。



都說偉大的人物都是時代賦予的。確實如此,就在漢武帝頒布招募令后不久,出使西域的張騫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于公元前138年從長安出發,穿過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到達了西域的大月氏國。他極力說服大月氏國王與漢朝共同打擊匈奴,然而當時的大月氏國盡管被迫西遷,但也算國泰民安,無心再戰匈奴。張騫沒能說服大月氏打擊匈奴,但他卻從西域帶回了葡萄、苜蓿、胡蘿卜等中原沒有的物產,探索了大漢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為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就在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后沒幾年,另一個歷史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西漢史上赫赫有名的驃姚將軍霍去病。公元前123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攻打匈奴,斬殺匈奴官兵無數,奪取河西走廊,立下赫赫戰功。至此,匈奴人逃到漠北大漠,河西走廊劃入漢朝版圖。為了更好的治理來之不易的河西走廊地區,西漢在河西走廊上從西往東建立了四郡,分別是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



然而,到了唐朝晚期,因“安史之亂”,西南的吐蕃王朝趁虛而入,占領了河西走廊,后來被漢人張議潮趕走,河西走廊再次歸附唐朝。當然這之前的魏晉時期,河西地區還曾經獨立建國,史稱“西涼國”。


靜靜的,我看著眼前的各種文物展品,不知不覺我來到了明朝的展覽區。歷史的長河,匆匆一瞬。到了明朝,敦煌早已不在中原王朝的版圖中,當時的敦煌屬于關外。也就是說,在明朝出了嘉峪關,便不是明朝的天下了。



可到了清朝康熙后期,清王朝漸漸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到了雍正時期,清朝便在敦煌建立了沙洲衛,屯田墾荒,發展經濟,敦煌很快又成了西部重鎮。參觀完整個博物館,走出館外,我思緒飄然,仰望頭頂上的那片天空,剎那間我又回到了現實。回眸博物館里的那些展品,眼前就像放電影一般。匆匆千年歷史,轉瞬間只不過彈指一揮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