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壞土豆歷史的第19篇,寫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
今天寫了12700字,寫到最后兩章人已經暈了.......
壞土豆 作品
首發于微信號 一個壞土豆
陪我的國一起逆襲
土豆說:
嗯,所以.......一度認為是華夏文明正朔的南朝,印度傳過來的佛教廣為流傳,風頭壓過了儒教和道教,皇帝帶頭舍身入寺修行。
而被南朝認為是胡人統治的北朝,卻堅定的認為自己才是華夏文明的正朔,絕對不允許胡人的宗教在自己的地盤傳播,因為儒家文明才是純凈的文化。
所以,你覺得誰是正朔?
在這近3個世紀的時間里,所有的游牧民族都非常清楚:
誰能真正學會中原文化,并融會貫通,誰就是華夏文明的正朔,就可以結束戰亂,統一河山,建立強大的帝國。
第一部分:是蠻族的征服還是歸順?從鮮卑皇帝禁止說鮮卑話開始談起;
第二部分:什么是中原文明?
第三部分:為什么會出現五胡十六國?3件事情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第四部分:是劫掠還是建立帝國?游牧民族的困惑?
第五部分:誰是中華文明的正溯?對佛教的態度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第六部分:匈奴人劉淵的借殼上市;
第七部分:羯族石勒,推開漢化的那扇大門;
第八部分:氐族苻堅,潛心學習的漢學家,雄才偉略卻又婦人之仁的英雄;
第九部分:均田令,奠定了民族融合的經濟基礎。
第十部分:中國強大的基因來自哪里?
第一部分: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中國古代游牧民族。
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珪定都盛樂,也就是今天內蒙古的林格爾縣,建立北魏。
經過53年的努力,征服后燕,大破柔然,到公元439年,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燾,先后平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國,結束了長期戰亂,將大部分的中國北方統一。
如果這一幕的歷史發生在歐洲,歷史學家一定會寫道:蠻族的征服。
但是在中國,歷史的走向卻完全不同。
公元490年,23歲的拓跋宏即孝文帝親政,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力排眾議,遷都洛陽。
在洛陽,拓跋宏快速推進了一系列的政策,全面而激進的推進中原文化與制度:
學習漢語,在朝堂之上禁止說鮮卑語;
將鮮卑族的鮮卑復姓改為單音漢姓,拓跋宏自己帶頭,改名為元宏;
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
所有的禮儀,小到喪葬婚嫁,大到朝堂制度,全部改用漢制,并大量任用漢族官吏;
無論是鮮卑族還是其它少數民族人民一律必須改穿漢人服裝,朝廷百官必須穿漢族官吏朝服;
.........
拓跋宏也就是元宏的這一些列措施,引起了鮮卑貴族的強烈不滿,但是元宏絕不允許任何商量的余地,鐵腕推進一系列政策,決絕到譬如在朝堂內發現任何官員講鮮卑話,即刻免職。
這一幕在全球歷史上,只會在中國出現。
武力強大的民族征服了其它民族后,隨后放棄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人們會心生疑惑,到底是誰征服了誰?
第二部分:
拓跋宏,鮮卑族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但是今天,我們要說他是中華民族的杰出英雄。
公元304年,西晉滅亡,從此之后一直到589年隋統一全國,中國迎來了長達285年的大分裂時代,這285年也被人稱為血時代,因為戰亂與紛爭似乎是歷史的主線,在長達近3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在打仗,很多王朝從建立到覆滅往往就幾年時間,中國北方先后建立了20多個政權,長期戰亂,人民生活流離失所,朝不保夕.....
但也就是在這近300年的時間,中華文明得以重塑與新生,全面煥發了生機與力量。
拓跋宏,母庸質疑,是極其優秀,敢于改革的政治家,不過在長達285年的時間內,如他一般優秀的皇帝,層出不窮,他們可能出生不同,文化不同,年代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
誰如果能真正學會中原文化,并真正融會貫通,誰就是華夏文明的正朔,就可以結束戰亂,統一河山,建立強大的帝國。
那究竟什么是中原文明呢?
儒家文化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原文明的根基,的確,如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立即表示「尊孔」,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又給撥付孔子后裔土地與銀錢,并鼓勵所有人祭祀這位文化的開創者。
在今天,儒家文化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
很多人認為儒家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先進性,甚至要求小朋友學習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學與禮儀。
也有很多人,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的糟粕與毒草,認為近代中國的落后,尤其是1840年后被列強所欺凌,都是拜儒家文化所賜。
那么儒家文化究竟好不好?
我們看任何一件事物,都不能脫離時代的背景。
首先我要說的是,傳統的中原文明并不等同于儒家文明,而是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創立后,被后續被歷代統治者所吸收與優化,基于儒家文化的一整套禮儀、思想、制度、價值觀的古代管理秩序。
至于儒家文化究竟優秀與否,可以說實在是太優秀了,至少領先了同時代的歐洲近2000年。
在農耕文明時代或者說在古代文明中,在這個前提下,儒家文化是最優秀的存在。
公元前500年儒家文明誕生的時候,孔子和同時代的百家,在思考我們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社會制度,而歐洲還拜倒在「神」的腳下。
今天我們還可以說2500年前的「詩經」、「尚書」、「儀禮」、「樂經」、「春秋」這些是不朽的有哲學借鑒意義的經典,在西漢將儒家文化作為核心秩序的時候,幾百年后的歐洲卻選擇信奉了上帝,開啟了教廷與皇權的長期紛爭。
在全球歷史上,中華文明能在80%以上的時間長期處于世界之巔,這是因為儒家文明匹配了大一統的政治綱領,提供了系統而高效的管理秩序和倫理依據。
所以,在公元304年之后,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之中的優秀統治者們,都非常的清楚,要想真正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大帝國,就必須要系統而完整的學習中原文化。
第三部分:
在古代,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將中國分割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條線,基本就是長城所在。
這條線以南的氣候與土壤,適于種植,是農耕型的大一統帝國,管理方式是編戶齊民,追求的是禮法與秩序;
這條線以北適合畜牧,人們無法在一個地方產期定居,采用的是部落聯盟制,一旦遭遇天災就無法保證溫飽,就會南下搶劫,崇尚的是武力。
而在東晉開始,幾件事情,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首先,根據竺可楨的「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指出,中國迎來了一個近300年的降溫期,氣溫快速變冷。
在古代中國,中原王朝往往在氣候溫暖的時候容易出現盛世,而在氣候寒冷的時候出現亂世,這是為啥呢。
因為氣候溫暖的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水草肥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用自己生產的動物制品和中原去交換鹽鐵等產品,犯不著到中原去搶劫。
畢竟,雖然搶劫收益高,但風險也高,搞不好命就沒了。
而一旦到了氣候嚴寒的時候,不僅找不到水草,搞不好牛羊都被凍死了,既然自己都要被餓死了,游牧民族就會鋌而走險,襲擾中原。
而南北朝的300年,就是游牧民族「搶也得搶,不搶也得搶」的時候。
其次,馬鐙出現了,這可以說是中國的第5大發明,改變了世界。
西漢時,發明了布馬鐙;
三國時期,有了單馬鐙;
而晉代,雙馬鐙開始廣泛的運用于軍事。
沒有馬鐙的時候,騎兵僅僅是跑得快,因為他要一直抱著馬的脖子不讓自己摔下來,有了馬鐙,騎兵的戰斗力猛然增加了10倍以上!
馬鐙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斗力,真正做到人馬合一。
這個發明,是非常不利于農耕文明的,我在漢代篇講過,在中原文明的技術沒有突破前,或者沒有有效的組織,正常情況下農耕民族是打不過游牧民族的,一來是職業加成,二來就是因為良馬的產出,馬匹,對于農耕文明來說只是身份的象征,而對游牧民族來說,是普遍的生產資料。
而馬鐙的發明,進一步拉開了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戰斗差距。
其三,腐朽的西晉「得國不正」,篡魏而立,這點和靠盛世武功建立王朝的秦漢甚至三國的魏蜀吳都完全不同。
晉武帝本身出于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政風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最終和世族大家搞成了一個「貴族聯邦政體」,皇權昏暗,內部問題都無法解決,更別說面對虎視眈眈的游牧民族。
西晉末年,司馬家族想依靠分封諸侯彈壓各地士族,結果爆發「八王之亂」,內亂四起,于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個少數民族內遷,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當時的西晉,內有如李特流民起義,士族腐朽無能,皇權衰落,簡直不堪一擊,很快就被游牧民族打得落花流水,中原大地烽火四起。
公元316年,長安失守,匈奴幾乎控制了整個中原,東晉滅亡,五胡十六國的大分裂時代到來了。
第四部分
此時,針對幾乎是權利真空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想搶劫,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很快問題擺到了他們面前。
是搶劫后帶著豐厚的戰利品回草原?還是留下來統治中原?
如果是統治中原,是持續搶劫,還是建立一個帝國?
因為游牧民族的部落聯盟制,是完全無法在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管理的,除非將整個中國北方變成大草原去放羊。
否則怎么辦?讓農民去逐水草而居去種田?
此外,這個時候的中國北方,畢竟漢民族的人口依然是占絕大多數。
此時,距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已經過去了近500年,中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幾乎所有有才能有雄心壯志的游牧民族統治者,幾乎無一例外的選擇了一個方向:
宣稱自己才是中原文化的繼承者,是華夏文明的正溯,并如癡如醉的學習儒家文化。
這一幕非常詭異,可以說,作為游牧民族的「入侵者」,對中原文化的虔誠與膜拜,遠遠的超過了當時的南朝。
第五部分
南北朝時期因為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在這個時候,宗教快速成為了人們的安慰劑,佛教在這個時候廣為流傳。
在南朝,佛教的教義與推崇清談和玄學的士族階層快速融合,成為他們風靡一時的信仰和廣為流傳的「時尚」,佛教的興盛程度遠遠超過了儒教與道教,到了梁武帝時期,南朝寺廟多達3萬座,僧尼超過300萬人。
而梁武帝帶頭信仰佛教,差點就將佛教作為了國教,他不僅親自做監理,修建了10多座大型寺院,而且主持開辦了多場大型的水陸大齋、無遮大會,使得佛教救苦救難的形象,很快就在民眾心中樹立了起來。
為了表達自己敬佛之心,梁武帝居然異想天開,四次舍身同泰寺為奴,甘愿為僧眾服務:
每次皇帝花樣作死,最后都是群臣花了一億制錢,才把他給請回去繼續工作。四次舍身,給同泰寺帶來了四億制錢的巨額收入。
可是佛教在北朝,卻遭遇了完全不同的境遇。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聽說佛教盛行,了解佛教的宗旨和緣由后勃然大怒,開展了長達7年的滅佛運動,燒毀佛經、搗毀佛像。
為啥呢?
原因是寺院不用繳納賦稅,出家人可以免除徭役,大家都出家了,北魏的「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誰去完成?大家都聽佛祖的了?誰聽皇帝的?
但是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佛教?那不是印度胡人傳過來的文化思想嗎?
我們北魏是華夏文明的正溯,信仰的是儒家文明,我們怎么可以信奉胡人的旁門左道?
這一幕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期間也同樣發生,他專門舉行了七次辯論大會,最后定儒家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
但是周武帝想想還是不甘心,覺得如果這樣,自己信仰華夏文明不純粹,于是下詔說:佛道兩家,經像皆毀,沙門道士,一律還俗為民全部佛教財產,散發給臣下,寺觀塔廟,分賜給王公。
這就是滅佛令!
嗯,所以.......一度認為是華夏文明正溯的南朝,印度傳過來的佛教廣為流傳,風頭壓過了儒教和道教,皇帝帶頭舍身入寺修行。
而被南朝認為是胡人統治的北朝,卻堅定的認為自己才是華夏文明的正溯,絕對不允許胡人的宗教在自己的地盤傳播,因為儒家文明才是純凈的文化。
所以,你覺得誰是正溯?
公元304年到589年,長達近300年的大分裂時代,如果一定要在狼煙四起的歷史長河中,找到一條主線,那就是胡人思考與探索如何成為中原人,并學以致用,努力成為華夏文明正朔的歷程。
第六部分:
第一個出場的是匈奴人,他說自己姓劉,叫劉淵,是大漢王朝的繼承人。
因為匈奴的冒頓單于與大漢和親,迎娶了大漢宗室的公主,所以,冒頓單于就是大漢的女婿,而自己就是大漢的外孫.......
反正就是這么個邏輯。
而劉淵,的確是大漢文化的鐵粉,他從小生活在洛陽,飽讀詩書,對史記和漢書可以說倒背如流,雖然是南匈奴單于的孫子,左賢王的兒子,但劉淵從來都認為自己比漢人還漢人。
公元304年,劉淵率領匈奴人自立為王,眾將領說到:以陛下的雄才偉略,必然可以光復匈奴的偉業。
結果劉淵馬上回復到:
匈奴的偉業,匈奴的偉業有個屁好恢復的,我要學就學漢高祖,統一華夏!
于是劉淵建年號為元熙,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額,反正這輩分也挺亂的。
劉備萬萬沒想到,他沒完成的夢想,居然被一個匈奴人差點就實現了......
接著劉淵重用漢人,署置百官,任命劉宣為丞相,以崔游為御史大夫,宗室劉宏為太尉.......
劉淵,可以說是五胡十六國里面的第一個精漢,就是精神大漢人.....
他認為,只要自己打起了大漢的旗幟,加上雄才武功,自然可以統一中原,但是哪里有這么簡單的事情。
華夷之辯,胡漢矛盾,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的沖突已經數千年之久,你說你是漢高祖的女婿就是了?別人憑什么信你?
而劉淵自己信奉大漢文化,可部屬和子孫們信奉嗎?他們完全不理解這一套,認為這簡直是找人做野爹,沒事找抽。
到了劉淵的繼任者劉曜,根本不吃這一套,直接改國號為趙,再也不愿意祭拜大漢宗室,而是重新認祖歸宗,回到了冒頓單于的后代。
于是,匈奴的血性暴虐快速的復活了,到了第三代皇帝劉聰,開始恢復成了草原搶劫犯的本性,用部落頭領的那一套來管理中原,縱情聲色嗜殺成性。
抓到了晉懷帝后,讓他在自己的宴會上做服務生,為自己端茶倒酒,所有的中原舊臣看到失聲痛哭,劉聰勃然大怒,認為漢朝依然是民心所向,一刻都不能容忍,誅殺了晉懷帝.......
劉淵所建立的前趙,注定就長久不了,最終尖銳了胡漢矛盾,加劇了民族仇恨。
匈奴人失敗了,他們的恢復漢室僅僅是做了一個樣子,用的僅僅是大漢的殼,干的還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事,前趙政權存在不過僅僅25年而已。
第七部分:
第一個真正想學習大漢文化,進行胡漢融合,進而統一全國,勉強可以稱得上亂世英雄的人,是羯族石勒,公元319年建立后漢政權。
石勒可以說幾乎恢復了大漢的制度,在軍中時,他就專門用漢人為自己設立了參謀部,在統一大半個北方后減租緩刑,開辦學校,核定戶籍,重新制定度量衡,促進北方經濟發展。
石勒重視文化教育,在各地設立太學,以明經善書的官吏作文學掾,選了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后來,石勒又在襄國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多間小學,選了部下和豪族子弟入學。石勒更曾親臨學校,考核學生對經典意義的理解,成績好的就獲獎賞。
但是這些就夠了嗎?我只能說還遠遠不夠。
因為基于農耕文明的儒家文化,和基于草原文明的部落文化,實在是差異太大了,思想倫理完全不同,胡人完全不懂或不理解漢人的禮法.........僅僅一個皇帝,改變不了局面。
讓長期習慣了放牧、打獵、或者去搶劫的部落去和編戶齊民和平共處,幾乎是做不到的,因為這就是兩種不同生活狀態的民族,石勒,可以約束自己,但并不能約束自己的部署。
畢竟,羯族軍事部落,是自己的基本盤,萬萬不能得罪了。
一邊是代表了自己軍事權力的草原部族,一邊是代表了自己所向往的農耕文明和未來的野心,石勒只能在中間找平衡。
草原部族幾百年來長期越過長城搶劫,中原人士對他們的厭惡與痛恨由來已久,而胡人又必然對此心生敏感而多疑,這種矛盾難以調和。
羯族奪取了北方政權,對漢人稱呼他們為胡人極為羞憤,由此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不赦。
但作為統治階層,羯族依然改變不了欺壓其它民族,動輒搶劫的本性,胡漢矛盾,常常一觸即發。
根據「十六國春秋」記載,有一次,石勒在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
樊坦憤恨的說到:一幫羯賊將臣的家財洗劫一空,連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
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
這也充分說明,胡人們本性難改,依然忘不了自己的老營生,喜歡搶劫,以暴力解決問題,從草原來到了中原花花世界,看到什么都喜歡動手搶過來。
那石勒有什么辦法呢?
沒辦法,這種民族矛盾和文化差異,想要融合,必須需要漫長的時間。
第八部分:
如果說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英雄,劉淵可以打10分,石勒可以打30分,而到了前秦的符堅,就可以打到80分以上了。
他是一個真正有雄才偉略的皇帝,論武功,他滅前燕、平前涼、攻伐西域三十多國,真正實現了中國北方的完整統一。
苻堅,是氐族人,卻還是一名漢學家,自小熟讀經史,即位后最重文教,每月親臨太學,考問諸生經義。他曾經說自己的目標,是道德上要不墜周公孔子,實踐上要超越漢武光武。
由于戰亂,到今天存世的苻堅撰寫的文章詔書還留有二十篇,文字華美典雅,韻味十足........
可以說對儒家文化中「仁」的理解和學習,古代的帝王很難有可以超越苻堅的。
他想要真正實現孔子所說的「以德服人」。
他一邊計劃攻打東晉統一國家,一邊已經在朝廷里為東晉君臣留好位置修好府第,要模仿「興滅繼絕」的周政。
對周邊部族的攻伐,他沒有殺掉任何一個亡國之君,不僅如此,每滅一國,都會讓該國的宗室成員入太學,讓他們學習漢人的儒學經典。
無論是對漢族還是對少數民族,做到了真正的「兼愛」,嗯,至少在皇帝中是做得最好的。
他俘虜了慕容鮮卑卻不肯殺,安排慕容暐與慕容垂君臣入朝為官。無數人勸他消除隱患,但他始終不為所動.......呃,當然,這最終為他鑄成大禍。
苻堅絕對是一個另類,所有史書對他的記載,幾乎都是:
勵精圖治、重用漢人能臣、整頓吏治、廣招賢才;
抑制豪強、開墾荒田、開發山澤、休養生息.........
祭祀華夏先賢,廣建太學,學校興旺.......
反正都是好話......
在苻堅時代的前秦,幾乎已經看不出這是一個胡人政權了,老百姓安居樂業,民謠說到:
長安大街,楊槐蔥蘢;
下馳華車,上棲鸞鳳;
英才云集,誨我百姓;
后世對苻堅的評價,幾乎是清一色的贊譽有加,周思源認為苻堅有三大貢獻:
統一中國北方,使百姓不受軍閥割據混戰之苦;
大力提倡漢文化,促進中國北方文化交流與民族和平融合;
平定西域,延續了從漢代開始中原政權對西域的管轄和影響。
如果沒有淝水之戰,苻堅的成就,堪稱完美。
公元375年,苻堅最核心的謀臣王猛去世,在死前對苻堅留下遺言:
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鏟除他們,以利于國家。
苻堅放聲痛哭,但內心深處想必對王猛的話感到非常不爽。
因為在苻堅看來,自己才是漢帝國的繼承者,是華夏文明的正溯,無論是治國才能、人品與軍功,偏安一隅的東晉司馬家族和自己完全無法比擬。
他們有什么資格配得上華夏文明的正統?
的確,苻堅的才能,比起任何一個司馬家族的皇室,那強得不是一點半點,是完全沒得比。
如果一定說苻堅的不足,朱元璋在幾百年后評價他說:
「堅聰敏不足而寬厚有余......所謂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也」.....
呃,對于動輒殺功臣的朱元璋來說,苻堅確實是太......寬厚有余。
我無法說寬厚有余究竟是苻堅的優點還是缺點,但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母庸質疑這是他的短板。
后世普遍認為,淝水之戰還沒打,苻堅就已經輸了,因為他太寬厚有余了.....
苻堅認為自己仁愛的對每一族,無論是漢人,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
但是民族的融合,共同的目標,這不是任何一個君主能靠個人能力可以短期內完成的,能做到的,只有時間.......
苻堅357年登基,382年發動淝水之戰,中間只有短短的25年。
這25年的時間,前秦快速的擴張,拿下了整個中國北方,幾乎所有的部族全部歸附,他的軍隊,是真正的「多國部隊」,是一大鍋夾生飯,各族人馬都有。
你如果說要找到里面的基本盤,是找不到的,當然,苻堅不這么想,他認為自己應該是中原共主,人心歸附。
但是短短20多年,各民族根本沒有什么所謂的融合,大家各懷心思,根本沒有什么共同的「大國夢」,也不想想搞什么統一,反正不想打仗.....
淝水之戰前的御前會議,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前秦部隊號稱百萬大軍,結果各軍隊相互推諉,勉強20萬人先鋒部隊達到了前線,而東晉部隊只有8萬人,打起仗來前秦部隊卻是一觸即潰,隨即兵敗如山倒。
雄材偉略的苻堅,為什么敗得如此狼狽?
因為沒有政治基礎或者說群眾基礎,軍隊中各個民族同床異夢,根本不想打仗,這就是原因。
要知道,苻堅所統帥的這些部族,前幾年還在互相攻伐,現在卻讓他們團結一致,為統一夢去流血犧牲,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苻堅,前腳剛失敗,剛被統一的鮮卑、羌等部族酋豪一刻都不愿意等,紛紛舉兵反叛,建立割據政權。
他對敵人寬厚,敵人卻沒有對他寬厚,苻堅很快被羌族圍困,為了避免別人侮辱,忍痛殺了自己的兩名女兒,最終自己被絞死于新平佛寺內,前秦政權,隨之覆滅,碎了一地。
苻堅的口號是混一六合,以濟蒼生,終究是沒有實現。
第九部分:
等到再次看到統一的曙光,已經是約100年后左右的孝文帝時期了。
如果說苻堅可以打到80分,那孝文帝拓跋宏絕對可以打到100分。
因為除了遷都改制等,拓跋宏還完成了重建華夏文明的最關鍵一步。
均田令。
如果說苻堅沒有讓各族有共同的大國夢,那么均田令就完成了這一步,從拓跋宏之后,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統一已經是勢在必行,只看是由誰完成了。
公元485年,孝文帝將把北魏所掌握的土地和大量的無主荒地分配給各族人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概括起來如下:
男子15歲以上,授露田40畝,女子15歲以上授露田20畝,奴婢男婦授露田數與上述同。丁牛授田為每頭30畝,限4牛。所授之田都以2倍之數給百姓,以供輪休,如果屬于耕1年,休2年之地,則給3倍。人老時免交租賦,死時田地歸還政府。
注意最后一句話,也就是說:土地為國家所有,不得買賣。
這一法令,從根本上獲得了民心,也改變了從東漢時期開始,惡化了幾百年土地兼并。
均田令是南北朝時期,從分裂走向融合的最關鍵一步,這樣一來,不管原來是什么族,不管原來是做什么的,現在都成了北魏政府下的編戶齊民。
所謂編戶齊民,即以戶為單位來管理人民,是謂編戶。同時廢除過去什么部落或氏族、或地方貴族的長老、族長等「野生領袖」,所有人統統是政府的臣民,是謂齊民,總稱「編戶齊民」。
編戶齊民是大一統管理的基礎,而經濟條件就是農耕文明。
在游牧部族文化中,是不能出現「編戶齊民」的,人員是流動的,天氣好就放羊,天氣不好就搶劫,這也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最大差異。
而當所有人都扛起鋤頭種地的時候,民族差異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慢慢就消失了。
如果說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奠定了華夏正統的思想,而均田令就是造就了經濟基礎,讓整個北方再度快速回歸了農耕文明。
公元499年,孝文帝心懷仰光七廟,俯濟蒼生之志,積勞成疾而逝世,年僅33歲,在他之后,北魏再度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他所奠定的一系列政策都被傳承了下來,均田令也一直執行到幾百年后的隋唐時期。
中國北方,從文化到經濟,已經不可逆的漢化了,統一,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第10部分:
42年之后,楊堅出生在北周政權。
楊堅,是一個漢人,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而他的妻子獨孤伽羅,是鮮卑人,北周太保獨孤信第七女。
可以說,楊堅首先就具備一個非常合適的身份。 最終,結束近3個世紀的戰亂,統一的大業落到了楊堅的頭上。
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此時的北方地區,已經經過了300年的胡漢融合,楊堅還可以查到族譜,但是作為很多普通人來說,早就分不清楚誰是漢人誰是胡人了。
活動于中原地區的匈奴、羯、氐、羌等族,已經和漢族完全融合在一起。而北方的政權,除軍事貴族之外,也由游牧部族轉移到了傳統自耕農手中。自西晉末年以來的民族矛盾,已經趨于和緩,民族之間的對立,已經不復存在......
或者我們說,這些民族已經全部被吸收為了全新中華民族,到了唐代,新的胡人是突厥、回紇、靺鞨族、吐蕃、六詔,而以前傳統的五胡.......這些民族都找不到了.....因為都已經成為「新漢人」了........
看完這一段歷史,我們想問,為什么中國的歷史和歐洲完全不同?
中國的歷史,為什么一定是分久必合?
在近300年的亂世中,無論是北朝還是南朝,在魏晉南北朝長達300年的亂世中,但凡是有想法的皇帝或將領,沒有不想統一的。
不僅僅是北朝屢次想統一中國,即使南朝有些渾渾噩噩的混日子皇帝,裝也要裝出想統一的樣子來,到了東晉已經是如此衰落,或者到了宋齊梁陳偏安一隅,遠遠不如北方的國力,也先后發動了12次統一戰爭。
而北朝那些胡人建立的政權,更加努力的要證明自己才是中原文化的正統,要全力以赴的學習儒家文化。
最終,使得中國的統一,僅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在今天,歐洲的衰落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已經是一種必然,因為一邊是破碎一地的歐洲,一邊是萬眾一心的團結中國。
這種歷史的必然,我們要感謝兩個人。
一個,是以孔子為代表的,2500年前的中國的先賢哲學家們,在全球同一時代的所謂思想家們還在思考神創造了世界的時候,孔子已經說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哲學理論,去思考如何搭建這個世界的秩序,最終被不斷改良,成為中原文明的基礎。
而另一個,是實現了大一統,并果斷執行郡縣制的秦始皇,他的功績不僅如此,還在于他設計的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
從此之后,統一成為了中華民族永遠的烙印,也成為了歷史最終的必然。
可以說從公元前230年,中國強大的基因,就已經鍛造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