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慶長假回家的年輕人,又遇到各路人馬催婚。在人口負增長的大環境下,單身作為一種日益增多的社會現象,備受關注。一些人認為,中國已初步進入“單身社會”;另一些人則認為,中國年輕人的主流仍是走向婚姻家庭,所謂“單身社會”,未免言之過早。例如媒體報道,今年十一,有人8天假期,要趕7場婚禮。
本文分析指出,從世界范圍看,現代化帶來了“單身社會”現象,但世界各國的數據基本處于一個較為穩定、均衡的狀態。與大約始自二戰后、經歷70余年演進的歐美女性單身社會相比,我國女性“單身社會”現象的出現,經歷時間更短、速度更快,具有明顯的時間壓縮性與空間不均衡性的特征。另外,我國“剩男”和“剩女”同時出現,分別在不同區域成為現象,呈現高度不平衡的態勢。
究其原因,作者認為,除了女性平等受教育和工作所帶來的經濟獨立,女性梯度向上、男性梯度向下的擇偶觀,受教育時間延長影響女性生命周期等因素之外,曾經的獨生子女政策是一個重要加速器。獨生子女政策使得當代大量女性作為家中獨女,獲得與傳統社會中男性等同的家庭資源,獲得選擇的地位,而男性所獲資源并未明顯增多,此消彼長之下,大量女性沒有足夠好的選擇對象。作者認為,要轉變“單身社會”現象,應從涵養婚戀觀念、增加兩性交往空間角度入手。
本文主要基于降低單身人口比例、增進適齡人口生育的角度進行分析。社會經濟和職業壓力影響下的單身選擇、兩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任務分配、女性獨立意識與自主選擇等問題,還需要各位讀者自行辨析。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23年第9期,原題為《理解“單身社會”:演變軌跡、生成邏輯與應對策略》。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供讀者參考。
演變軌跡、生成邏輯與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