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說明一下,本文主要是跟隨上海地區的高考政策與時間節點,這是由于筆者之前任教于上海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會有視野與思維上的局限。
好,我們言歸正傳,談到升學路徑,學生和家長一般會問以下幾個問題:
升學路徑什么時候需要開始考慮?有哪些路徑可以考慮?如果中途萌生改變的意愿,有沒有可以調整的空間?
如果這個話題限定是高中,那我個人會建議將開始考慮的時間放在高一入學半個學期后,而把做出初步決定的時間高一暑假結束前,為什么呢?
因為制定升學計劃、選擇升學路徑,還是應該是越早越好的。如果是高三年級的話,我現在再跟他講有哪些升學路徑,有些來不及了。
但是對于高一新生來說的話,剛入學需要一兩個月的適應期,尤其是第一次進入寄宿制學校的孩子,他們要學習如何與同學、老師相處,還要適應高中學習的節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后才有時間與精力來思考升學的話題。
對于高二的同學來說,如果“六選三學科”選擇了地理或者生命科學,那么高二結束前就可以參加等級考,相當于高考提前到來,這基本上也是高一暑假,甚至高一寒假就要做出的選擇。
所以,升學方面的“生涯定向”最好是在高一學年里完成。但這個是初步的,后期是可以調整的。比如高一選擇了地理或生命科學在高二時參加等級考,但如果高二參加第一次模擬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在正式考試報名前還可以更改的(但這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在我之前所任教的公立高中(無國際部、無國際課程班)里,學生在升學方面主要有兩條路,國內高考升學和海外升學。
那先從少數人的選擇——海外升學來講,目前主要有三條路,第一條是海外高中或預科路線,學生自己通過各種辦法申請到海外的高中或預科,然后向目前就讀的學校申請肄業,后面就直接走海外大學申請流程。
第二條是自己找留學中介申請,這是現在非國際課程班學生的主流選擇。這些同學從高一暑假甚至更早就已經有出國留學的計劃(也有高二暑假才決定的,但已經非常倉促了)。他們需要準備申請材料以及SAT、ACT、IELTS、TOEFL等標化考試,高二暑假還會去報國外一些著名大學的夏校項目。利用夏校的機會到國外,一方面希望能夠未來進到這個大學,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機會游覽一些名校,多些選擇。但這樣要同時兼顧國內課程和國外大學需要的申請材料,是很辛苦的。
第三條路是海外大學與學校簽訂的綠色通道協議,大學招生部門可以有專門的校測來直接進行選拔錄取工作,但這是上海少數高中的特殊待遇。不過這些大學的水平只能中等偏上吧,世界最頂尖大學當然是不大可能了,但也算是一個出國保底校的機會。
其實還有第四條路,就是拿著國內的高考成績,去申請海外的大學,但走這條路的人目前并不多。但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不斷提升,相信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可以走這條路。
我們還是重點來看看國內高考升學路徑,如果按照上海高考考試時間來劃分的話,主要分為兩大類,每年1月份的春季高考和6月份的秋季高考(等級考在5月)。
上海的春考運作了很多年,現在已經比較成熟了,只是大學和專業都還比較少,且集中在上海市屬院校,但志愿含金量比往年有所提高。其中有幾個學校的專業校測分數線不低,比如華東政法大學的法學、上海大學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商務英語等,屬于春考里面熱門的大學和專業。
春考也只是少部分人的選擇,主流還是走秋考路線。如果是走秋考路線,那么到底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這六門里選擇哪三門參加等級考,這是擺在眼前的問題,也是目前高中生涯教育當中的重點議題。
而按照秋考志愿填報的順序來劃分路徑是綜合評價批次、零志愿批次、本科提前批次、本科藝體類批次、本科提前批次、地方農村專項計劃批次、特殊類型招生、本科普通批次,這里面還包括了自主招生。那究竟瞄準哪個批次、哪個大學、哪個專業,這都需要進行生涯決策。當然,這就是選擇具體升學路徑和填報高考志愿的過程,筆者會另外寫文章來講述。
那如何來幫助學生規劃高中的學習生活以及升學路徑呢?筆者覺得這是高中階段生涯教育的核心主題之一。
從學校角度來說
要能夠提供給學生豐富、優質的學習經驗,使學生了解目前的學科學習和未來生涯發展的關聯與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系統地探索自我和工作世界初步確定未來職業發展目標的選擇。最終能夠使學生形成對特定學習任務的效能感、意義感和興趣,從而能夠形成對自己未來的期待和追求。
——北京師范大學 喬志宏教授
那我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描繪了上海高中學生的三年生涯規劃時間表,僅供大家參考:
除以上外,學生在學校里還有社團活動、選修課、各類比賽競賽、志愿者服務、學生會工作等。從我關于高中生涯教育設計的整體思路來說,所有課程和活動是圍繞學生能夠建立高度自主的生涯發展信念,能夠對未來有積極的關注、好奇、自信和控制感,即具備較高的生涯適應力來開展的。
再次強調,本文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報名與考試等重要時間節點還是要以實際政策文件通知為準,如有疏漏,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