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值得后世銘記的華夏英雄

秦漢

蒙恬(約前259-前210),祖籍齊國(今山東蒙陰)人,秦朝將領。

蒙恬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秦國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自榆中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憑藉天險,設置要塞,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又開九州直道,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為秦開地益眾,北靡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司馬遷

屠睢(?-前214),秦朝將領。

公元前221年,屠睢奉命率50萬大軍,南征南越、西甌,分五路討伐,因為運糧困難,和越族相持不下,后史祿開鑿靈渠,解決運糧問題,屠睢大破南越。躲在山林里的越族,乘秦軍不備,偷襲秦營,屠睢被殺害。

任囂(?-前206),秦朝將領。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首次領兵攻打嶺南失利。后與趙佗再率軍入嶺南,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整個嶺南由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衛青(?-前106),河東平陽人,西漢名將。

衛青奇襲龍城,揭開了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七戰七捷,收復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為將號令嚴明,善于以戰養戰,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去世,葬于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征,沖輣閑閑,合圍單于,北登闐顏。——班固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人,西漢名將。

在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封狼居胥山,大捷而歸。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23歲。

驃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班固

張騫(前164-前114),漢中郡城固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為后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

西域絲綢之路開通“在中國史的重要性,絕不亞于美洲之發現在歐洲史上的重要。     ——比楚林

陸賈(約前240-前170),漢初楚國人,西漢外交家。

陸賈早年追隨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諸侯。劉邦和文帝時,兩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臣服漢朝,對安定漢初局勢做出極大的貢獻。

陸賈南行,責蠻夷之失禮;陳湯西討,誅單于之暴慢。終令趙佗貢職,郅支傳首,竹帛所載,斯其庶乎!——薛稷

終軍(約前133-前112),西漢濟南人。西漢外交家。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

武帝時,南越割據政權尚未歸附,終軍自請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至南越后,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發兵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亦被殺。死時年僅20余歲。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從軍歌》

路博德(生卒年不詳),西河平州(山西離石)人,西漢名將。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隨霍去病北征匈奴,封邳離侯。元鼎六年(前111),與樓船將軍楊仆等進擊嶺南,結束了南越國的統治,先后將南越國屬地嶺南、交趾和海南諸地分置九郡,其中珠崖、儋耳兩郡在海南。后因犯法被削爵貶官,改任強弩都尉,筑居延塞,稱“遮虜障”。后沿弱水岸筑長城接酒泉塞,成為歷代屯兵設防重鎮。屯守在居延,直至去世。

城限古廟鎖云煙,瞻仰英風望后先,粵國山河從此定,漢家文物到今傳。——載嘉就

趙充國(前137-前52),隴西上邽人,后移居湟中。西漢名將。

漢武帝時,隨李廣利出擊匈奴,率七百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率軍擊敗武都氐族叛亂,并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與霍光等擁立漢宣帝,封營平侯。神爵元年(前61),計定羌人叛亂。甘露二年(前52)去世,年八十六。謚號“壯”。

明靈惟宣,戎有先零。先零昌狂,侵漢西疆。漢命虎臣,惟后將軍,整我六師,是討是震。既臨其域,諭以威德,有守矜功,謂之弗克。請奮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從之鮮陽。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遂克西戎,還師于京,鬼方賓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詩人歌功,乃列于《雅》。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后。——揚雄

馮奉世(?-前40),上黨潞縣人,后移居杜陵。西漢將領。

以良家子選為郎,中年才學《春秋》,讀兵書。奉使西域,當匈奴,莎車攻劫時,矯制征發西域諸國兵,進攻莎車,平息騷亂,威震西域。后率軍平息隴西羌亂。

莎車王驕,敵盟叛漢。鄯善以西,皆擁為亂。奉世不平,徵兵討叛。傳首長安,武威震煥。朝廷議封,駁為專擅。光祿大夫,聊以消算。羌反隴西,眾皆怠玩。奉世請誅,反復論難。及大破羌,方知才干。再論前功,已成故案。——黃道周

鄭吉(?-前49),會稽人,西漢將領。

鄭吉攻破車師,又降服日逐王,威震西域,后漢朝在烏壘城(今輪臺縣)設置了西域都護府,被漢宣帝任命為西域都護。西域都護是西漢王朝派駐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直屬中央領導,除直接掌握領導漢朝在西域的駐軍外,奏請朝廷批準,還可以調遣西域諸國的軍隊,維護地方安寧,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從此西域地區正式列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漢朝的號令在西域頒布,是從張騫開始,而由鄭吉完成的。

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鎮撫外蠻,宣揚漢朝威信,迎接匈奴單于的堂兄日逐王民眾,攻破車師國兜訾城,功績卓著。封鄭吉為安遠侯,食邑千戶。——漢宣帝

常惠(?-前46),太原郡人。西漢外交活動家。

年輕時作為蘇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漢昭帝時回國。漢宣帝時出兵西域。擊敗長期控制西域的匈奴并團結烏孫、莎車、疏勒、打敗龜茲,使絲綢之路進一步暢通,中西商旅來住不絕,也促成了龜茲與漢政府的聯系。漢軍與烏孫軍擊敗匈奴,在西域引起震動,龜茲王絳賓出于政治考慮,決定與漢加強聯系,匈奴日逐王降漢。在絳賓的支持下,西漢政府得以在龜茲東邊的邊防重鎮烏壘(今輪臺東)設西域都護府,是與常惠分不開的。

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班固

陳湯

陳湯(?-約前6),山陽瑕丘人,西漢將領。

漢元帝時,任西域副校尉,假托圣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極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王莽掌權后,追謚他為破胡壯侯。

關內侯陳湯,前斬郅支,威震百蠻,武暢西海,漢元以來,征伐方外之將,未嘗有也。 ——谷永

段會宗(前84-前10),天水上邽人,西漢將領、外交家。

漢元帝時出任西域都護、騎都尉、光祿大夫。回長安后作過沛郡、雁門等地的太守;后于陽朔年間第二次出任西域都護,此后又四度出使烏孫并于元延三年(前10)在烏孫死于任上,享年75歲。當烏孫多次內亂之際,代表朝廷敉平叛亂,冊立新君,為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作出了貢獻,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足下以柔遠之令德,復典都護之重職,甚休甚休!若子之材,可優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總領百蠻,懷柔殊俗?子之所長,愚無以喻。雖然,朋友以言贈行,敢不略意。方今漢德隆盛,遠人賓服,傅、鄭、甘、陳之功沒齒不可復見,愿吾子因循舊貫,毋求奇功,終更亟還,亦足以復雁門之踦,萬里之外以身為本。——谷永

馬援(前14-49),扶風茂陵人。東漢初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馬援西平羌亂,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尸、不死床簀的志愿,堪稱一代良將。

馬援在平定“二征起義”后,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志,其柱銘文為:“銅柱折,交趾滅”。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

南征交趾,西破芫戎。于誰之德,伏波之功。老當益壯,心存匪躬。天長地久,人仰英風。——陳元靚

竇憲(?-92),扶風平陵人,東漢權臣。

竇憲統率漢朝大軍,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單于。其威名震撼大漠南北,奠定了中國北疆的新格局,這既是東漢光武、明、章三代的夙愿,中國邊疆統一和中華民族融合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竇憲在歷史上留下過種種劣跡,被公認為是東漢外戚專權的禍首,但他的歷史功績是不應抹殺的。

班超(32-102),扶風郡平陵縣人。東漢著名軍事家、外交家。

班超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正確地執行了漢王朝“斷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終立足于爭取多數,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因而戰必勝,攻必取。平定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西漢有張騫,東漢有班超,皆一時人杰,不可多得。吾謂超之功尤出騫上,騫第以厚賂結外夷,雖足斷匈奴右臂,而浪糜金帛,重耗中華,雖曰有功,過亦甚矣。超但挈吏士三十六人,探身虎穴,焚殺虜使,已見膽力;厥后執兜題,定疏勒,指揮任意,制敵如神,而于中夏材力,并不妄費,此非有大過人之才智,寧能及此?——蔡東藩《后漢演義》

魏晉六朝

呂岱(161-256),廣陵海陵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延康元年(220),代步騭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陽、湞陽間的王金叛亂。黃武五年(226),平定士徽叛亂,控制嶺南。任交州刺史時,多次派官員“南宣國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島)以及今東南亞一帶眾多國家,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堂明等國國王紛紛派遣使者至吳朝貢。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呂岱這次外交行動“從此開始了中國和海南諸國的正式往來”。東吳政權恢復對嶺南的實際統治。

呂岱鎮嶺南、撫山越、戰長沙、守武昌,九十三歲官拜大司馬。陳壽在《三國志》將他列入東吳“克寧內難,綏靖邦域”重臣之內。

衛溫(?-231),三國時期東吳將領。

黃龍二年(230),孫權命衛溫與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亶州。雖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停留近一年。回來后,以“違詔無功”入獄被殺。此后臺灣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同大陸的聯系逐漸密切,開始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毌丘儉(?-255),河東聞喜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景初二年(238)從司馬懿攻滅公孫淵;正始五年(244)至正始六年(245)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253年擊退吳國諸葛恪的大舉進犯,戰功累累。司馬師廢帝,毌丘儉感昔日魏明帝之恩,為曹魏政權做拼死一搏,于正元二年(255)發動兵變,惜準備不足,兵敗身亡。

毌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濊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以后四十余年,不敢再向遼東入寇,并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

毌丘仲恭,貞忠亮直,繾綣舊主,效忠魏室,毅然起兵,與司馬氏抗,至赤其家族以殉。其在后世亦文山正學之流,其人格有足為百世欽者,不徒此役之豐功偉烈足以遺榮于后世已也。萬疊深嶂,一掌殘珉,天之所以彰潛德、慰貞魂者,固有在歟!——吳其昌

魏之忠臣,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姜宸英

馬隆,生卒年不詳,東平平陸人,西晉名將,兵器革新家。

太康初年,晉廷因西平(今西寧)荒毀,任馬隆為平虜護軍、西平太守,率兵南下將其興復。馬隆戍邊十余年,戰守盡力,聲威大震。

咸寧五年(279)正月,河西鮮卑人禿發樹機能率眾攻占涼州,晉廷大震。馬隆時任司馬督,自請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復,武帝準其所請。馬隆作扁箱車,在廣闊地帶,依八陣圖聯車為營,插鹿角于車的外圍,遇道路狹窄,則將扁箱為木屋置于車上,以擋矢石。據《晉書》記載,馬隆令晉軍著皮甲,于道旁累磁石干擾身裹鐵甲的鮮卑人行動。如此且戰且進,不斷獲勝。十二月,經大戰,斬禿發樹機能,克涼州。

晉地涼州,為羌所沒。帝嘆無人,隆請往復。募勇三千,鼓行而足。樹機萬人,沿途邀突。隆造偏箱,可戰可宿。廣列為營,挾上起屋。射人應弦,蓋張弩鏃。磁石在旁,羌甲被束。我兵披犀,盡驚神速。既到涼州,叛者仍服。隆西無音,盡疑誅戮。一旦捷聞,帝喜可掬。假節武威,令享榮福。想象其人,實一英物。——黃道周

李藥師破突厥,馬隆討樹機能,皆以正兵,是千古最知兵者。——李塨

祖逖(266-321),范陽遒縣人,東晉軍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后率親黨避亂于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

太興四年(321),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內明爭暗斗,國事日非,憂憤而死,北伐大業也因此而功敗垂成。

祖逖一司州主簿耳,以千人廩募眾鑄兵,而自河以南復為晉土,非天下之奇才,孰能辦此。——李昴英

中流擊楫誓澄清,百戰河南眾丑平。畢竟祖鞭先一著,虜庭也自懾威名。——蔡東藩

宗愨(?-465),南陽涅陽人,南朝宋名將。

元嘉二十三年(446),宋廷以交州刺史檀和之為主帥,征伐南夷林邑國。宗愨自請參戰,宋文帝授宗愨為振武將軍,讓他隨檀和之圍攻區粟城。當時,林邑王范陽邁遣軍救援區粟城,宗愨作為主將迎戰。他分兵數道,偃旗潛進,大破林邑援軍,乘勝攻取區粟城,進逼至象浦。范陽邁聚集全國兵力,在象浦與宋軍展開決戰。他以身披鎧甲的象群沖陣,大敗宋軍。宗愨認為獅子能“威服百獸”,便制造了一大批獅子模型,推到陣前與象群對峙。象群果因受驚而奔潰,林邑軍大敗,很快便被宋軍攻破都城。

宗愨氣概風云,竟成其志;夬蹈履清正,用升顯級,亦各志能之士也。——李延壽

隋朝

史萬歲(549-600),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

開皇三年,秦州總管竇榮定擊突厥,史萬歲至轅門請自效。奉命與突厥單騎比武決勝負,馳斬其一勇士,使突厥軍不敢再戰而退。

開皇十七年(597),南寧州部族首領爨翫起兵反隋,朝廷派遣史萬歲前往征討。史萬歲率部經蜻蛉川(今云南大姚)、弄棟(今云南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今云南下關東南),進入南寧州地區。隋軍行數百里,經過諸葛亮紀功碑,見其背刻銘文:“萬歲以后,超過我的就過此界。”令左右將碑倒置,繼續向西挺進,渡西洱河,入渠濫川(云南下關東北),轉戰千余里,破西南羌族30余部,俘二萬余人,諸羌大懼,爨翫被迫請降。獻明珠寶物,表示愿聽約束,并刻石勒銘,贊頌隋朝圣德。

史萬歲每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因南征北戰屢建戰功,遭楊素嫉妒誣陷,被隋文帝冤殺。

太平洸洸,如龍之驤。被堅執銳,我武維揚。北征虜塞,南計蠻荒。定遠之功,于邦有光。——陳元靚

韋云起,京兆萬年人。

大業元年(605),契丹侵擾營州。隋煬帝詔令通事謁者韋云起監領突厥兵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于韋云起指揮。韋云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每營相距一里,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干違犯了軍令,被韋云起斬首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視。

韋云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后,讓突厥兵士詐稱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人做交易。契丹人不加防備,韋云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軍折回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在離契丹營地五十里的地方命令部隊結陣而宿。天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韋云起命令二萬騎兵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結果“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余將入朝,男子皆殺之。”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韋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兩萬并運用計謀擊潰契丹人,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陳棱,廬江郡襄安人,隋朝將領。

大業三年(607),隋煬帝派遣武賁郎將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余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后抵達琉球國,陳稜派人前往招撫,琉球不從,拒抗隋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琉球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并斬殺。隋軍分五軍一路攻至琉球國都。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被迫親自出戰,隋軍隨即攻入琉球國都,又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斬殺了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并摧毀琉球宮室,向朝廷獻俘萬七千口。

《隋書》所載610年朱寬、張鎮周等赴琉球所經過的高華嶼,即今釣魚島。

薛世雄(555-617),河東汾陰人,隋朝將領。

隋煬帝時期,先后參加對吐谷渾、突厥、高句麗的戰爭。

大業四年(608),隋煬帝任命薛世雄為玉門道行大將軍,與東突厥首領啟民可汗聯合進攻伊吾國。薛世雄率軍出玉門,孤軍越過沙漠,伊吾人開始以為隋軍不可能到來,所以都沒有做防備,當聽說薛世雄軍已越過沙漠,大為恐懼,于是請求投降。薛世雄就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筑新城,留下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率領一千余名士兵戍守伊吾城。

大業八年(612),奉命率軍出沃沮道,與各路大軍全部到鴨綠水西岸匯集,共同攻打高句麗。隋軍在薩水與高句麗軍交戰,高麗軍在白石山追擊圍困薛世雄軍,薛世雄奮勇攻擊,將高麗軍打敗。高句麗戰爭結束后,遷升右御衛大將軍至涿郡留守。

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楊廣

李靖(571-649),雍州三原人,唐朝杰出的軍事家。

李靖南定荊吳,北平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唐初名將,推李靖為第一人。靖入東突厥,頡利受擒,及征吐谷渾,伏允走死,戰功卓著,彪炳旗常,雖未始無將佐之贊襄,而調度有方,終歸統帥,衛公固人杰矣哉!——蔡東藩

李勣(594-669),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縣)人,唐朝名將。

李勣早年投身瓦崗軍,后隨李密降唐。隨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后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大唐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總章二年(669)去世,年七十六。謚號“貞武”,陪葬昭陵。

愚嘗聞之,唐之時突厥為最強。及李世績為將,太宗曰:“隋煬帝勞百姓、筑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惟置世績于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是唐之所以服遠者,在將不在險也。——鄒智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唐朝外交家。

貞觀十五年(641),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

貞觀二十一年(647),唐朝又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四天竺國王派使者帶著財物,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恰逢中天竺王尸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跟隨王玄策的30騎兵與叛軍交戰,失敗被擒,諸國貢獻的財物也被劫掠。王玄策逃往吐蕃,發檄文征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與副使蔣師仁率吐蕃、泥婆羅兵厚進攻中天竺,攻破中天竺的茶镈和羅城,斬首三千余級,叛軍被溺死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叛軍數以千計。余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被蔣師仁擊敗,中天竺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并送上地圖。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送到長安獻俘。

蘇烈(592-667),冀州武邑人,唐朝杰出的軍事家。

擊突厥:顯慶二年(657)再次出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以一萬余人同十萬西突厥軍展開戰斗,斬突厥人馬數萬,殺其大酋都搭達干等二百人。隨后踏雪兼程,掩襲金牙山(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俘獲賀魯。息兵后,安撫西突厥諸部,開路設驛、慰問疾苦、恢復生產,使十姓部落安堵如故。西突厥滅亡后,中亞諸國也紛紛降附唐朝。

御吐蕃:顯慶四年(659),于烏海大敗吐蕃副大相達延莽布支。

拓西域:顯慶四年(659),思結闕俟斤都曼連同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帶)、朱俱波(今新疆葉城一帶)、喝般陀(又稱蔥嶺國)等三國反叛,奉命領軍西征,抵達葉葉水(今錫爾河)后,挑選精兵強行進軍三百里突襲都曼軍,進逼馬保城,最終迫使都曼開城投降。唐朝西部疆域至此直抵咸海。

滅百濟:顯慶五年(660),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唐軍橫渡黃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錦江口),大敗百濟軍。率步騎兵夾江并進,直逼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百濟全城出動,被唐軍擊敗。其后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及太子扶余隆投降,百濟滅亡。

討高麗:顯慶六年(661),任平壤道大總管,與契苾何力、任雅相統軍討伐高句麗。八月,在浿江(今朝鮮大同江)大破高句麗軍,進圍平壤城。因高句麗寒冷的氣候及新羅無法按期支援等因素,于龍朔二年(662)二月班師。

蘇烈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里,“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降服。唐朝立國二百八十九年,其廣袤疆域至高宗朝達到巔峰,聲威隨之播及西北邊隅和東方遐邦,既為中原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對現今中國版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烈不僅英勇蓋世,且為人正直。王文度殺降謀財時,“唯定方一無所取”;在滅亡西突厥后,讓“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生業,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括還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時,蘇烈答應饒他性命,為信守諾言,頓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義。更難得的是以七十多歲高齡依然鎮守在吐谷渾戰場的最前線。

邢國公上奉神謀,下專節度,或發揚蹈厲,或后勁前鋒,出天入地之奇;千變萬化,致遠鉤深之妙。電發風行,星紀未移,英聲載路。邢國公仁同轉扇,恩甚投醪,逆命者則肅之以秋霜,歸順者則潤之以春露。一舉而平,九種再捷,而掃三韓。——賀遂亮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蘇定方不但為人正直,而且堪稱唐前期的傳奇將領,他一生東征西討,從黃沙漫天的大漠到驚濤駭浪的大海,戰線縱橫將近萬里,前后伐三國,皆生擒其主。即便是今天,看他的事跡依舊有一種大氣磅礴、熱血沸騰的感覺,可以說他是唐高宗時期軍事頂峰的象征。——于賡哲

劉仁軌(601-685),汴州尉氏人,唐朝名將、宰相。

龍朔元年(661),為檢校帶方州刺史,會合新羅兵,大破百濟軍于熊津江口,解百濟府城鎮將劉仁愿之圍。次年,與劉仁愿共敗百濟于熊津(今韓國公州)東。在孤軍無援之際,說服部眾,堅守觀變,伺機拔數柵,并攻取要塞真峴城(今韓國鎮岑)。

龍朔三年(663),率水軍于白江口(今白馬江口)擊敗援救百濟的倭軍,焚其舟400艘。百濟平后,奉命留鎮百濟。修屯田,訓士卒,以圖攻取高句麗。乾封三年(668),輔佐李勣滅亡高句麗。咸亨五年(674)率軍攻新羅,次年,破其要鎮七重城(今韓國積城);又遣靺鞨軍渡海,攻新羅南境,殺獲甚眾。

唐東征之將領中,獨具文武兼備之才具者,厥惟劉仁軌一人而已。——徐培根

薛仁貴(614-683),河東道絳州龍門修村人,唐朝名將。

薛仁貴自貞觀末年投軍,在安市城擊破高句麗。顯慶三年(658)于貴端城(今遼寧渾河一帶)再次擊敗高句麗軍,次年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于橫山、石城等地。十二月,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龍朔元年(661),大敗九姓鐵勒。乾封元年(666),參與滅亡高句麗。永淳元年(682),于云州之戰擊破突厥。

薛仁貴征戰數十年,功勛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

仁貴每戰必克,名震異域,是知名將立功絕域,為敵人所畏懾,即國家之輕重系焉。    ——凌揚藻

裴行儉(619-682),絳州聞喜人,唐朝名將、政治家。

調露元年(679),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次年,大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并以反間計逼阿史那伏念等來降,盡平東突厥殘部。

善于鑒別人才,在軍中所提拔的副將如程務挺、張虔勖、崔智聅、王方翼、蠶金毗、劉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人大都成為當世名將。

行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李治

高侃(生卒年不詳),渤海蓨縣人,唐朝名將。

永徽中,為北庭安撫使、隴右道大總管,生擒突厥車鼻可汗,以功升為安東都護、遼東道大總管,鎮撫高麗。

高侃一生儉素自處,忠果有謀,屢破突厥、高麗,為大唐邊疆的安定作出了很大貢獻。

郭元振(656-713),魏州貴鄉人,唐朝名將、宰相。

郭元振出身進士,得到武則天的贊賞,被任命為右武衛鎧曹參軍,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在擔任涼州都督期間,加強邊防,拓展疆域,大興屯田,使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更兼任安西大都護。后來因反對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誣“有異圖”,險遭陷害。

郭代公元振,亦進士也,鎮涼州僅十五年,北卻突厥,西走吐蕃,制地一萬里,握兵三十萬,武氏惕息不敢移唐社稷。——杜牧

張守珪(684-740),陜州河北人,唐朝名將。

唐玄宗在位期間,多次與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數民族作戰,是抵御北方入侵的著名戍邊將領,且足智多謀、膽略過人、治軍有方,戰功赫赫,對開創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國之重鎮惟幽都,東威九夷北制胡。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于。              ——賈至《燕歌行》

張孝嵩(約727年前后),南陽人,唐朝將領。

開元三年,吐蕃與大食共同扶立阿了達為拔汗那國國王,并發兵向拔汗那王遏波之進攻。遏波之兵敗后逃到安西都護府向唐軍求救。此時張孝嵩正巡察安西都護府,接到軍情后立即對安西都護呂休璟說:“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于是自率附近各部落的兵馬萬余人,由龜茲出發,長驅直入,向西挺進數千里,相繼攻克數百城,并于十一月直入達拔汗那境內,指揮唐軍向阿了達盤踞的連城發起猛攻,從巳時至酉時,連屠阿了達3座城池,俘斬千余人,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躲避。張孝嵩傳檄諸國,一時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賓(今阿富汗東北)等8國皆不敢與唐軍爭鋒,相繼遣使請降。

張孝嵩在安西期間,勸田訓士,務農重戰,為西域的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忠嗣(706-749),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唐玄宗假子。

開元十八年(730)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后接替王晊擔任隴右節度使。

開元二十六年(738)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關,于桑干河三戰三捷,奚和契丹聯軍全軍覆沒。

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吐蕃死傷數萬人,兩王子陣亡,使吐谷渾降唐。

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自古忠賢,工謀于國則拙于身,多矣,可勝吒哉!——宋祁

韋皋(746-805),京兆萬年人,唐朝中期名臣。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以功擢隴州節度使。貞元元年(785)出任劍南節度使,在蜀地二十一年,和南詔,拒吐蕃。史稱其“數出師,凡破吐蕃四十八萬,禽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余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其功烈為西南劇。

撫邊年久賦徭寬,善政春秋俗自安。蜀道雖危今坦易,登天不比向時難。——徐鈞

張仲武(?-849),范陽人,唐朝藩鎮。

自幼博覽群書,尤精《左氏春秋》,后投筆從戎,官至薊北雄武軍使。會昌元年(841),率軍討平盧龍軍變,獲朝廷承認,擔任盧龍節度使、封蘭陵郡王。在任期間,大破回鶻、契丹與奚族,并任檢校兵部尚書、東面回鶻招撫使,降服回鶻。

太和之初,赤氣宵興;開成之末,彤云暮凝。異鳥南來,胡滅之征。北夷飚掃,厥國土崩。逼迫遷徙,震我邊鄙;長蛇去穴,奔鯨失水。上都薊門,兵連千里;曾不畏天,猶為驕子。丐我邊谷,邀我王師,假我一城,建彼幡旗。歸計強漢,郅支嫚辭;狼顧朔野,伏莽見羸。雁門之北,羌戎雜處,濈濈群羊,茫茫大鹵。縱其梟騎,驚我牧圉;暴若豺狼,疾如風雨。皇赫斯怒,羽檄征兵;謀而泉默,斷乃霆聲。沉機變化,動合神明,沙漠之外,虜無隱情。漁陽突騎,燕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金鼓誓眾,干旄蔽地,爰命其弟,屬之大事。翩翩飛將,董我三軍;稟兄之制,代帥之勤。威略火烈,胡馬星分,戈回白日,劍薄浮云。天街之北,旄頭已落;絕轡之野,蚩尤未縛。俾我元侯,恢弘遠略;終取單于,系之徽索。陰山寢鋒,亭徼弢弓,萬里昆夷,九譯而通。蠻夷既同,天子之功;儒臣篆美,刊石垂鴻。——李德裕《紀圣功銘》

張議潮(799-872),沙州敦煌人,唐朝節度使。

安史之亂后,吐蕃乘亂攻占河西、隴右。建中二年沙州陷于吐蕃。

大中二年(848),率眾組成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進達等表函前往長安。

大中四年(850),率眾收復西州。

大中五年(851),先后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等十一州,派遣兄長張議潭攜版圖戶籍入朝。

咸通二年(861),收復涼州。

咸通八年(867)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河西萬戶侯。

河西淪落百余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歸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史弼,蠡州博野北陽莊(今河北博野東陽村)人。

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福建行省平章攻爪哇,失利奪職家居。元貞元年(1295)同知樞密院事,三年(1297)升平章政事,封鄂國公。

至元二十六年,平臺州盜楊鎮龍,拜尚書左丞,行淮東宣慰使。冬,入朝,時世祖欲征爪哇,謂弼曰:“諸臣為吾腹心者少,欲以爪哇事付汝。”對曰:“陛下命臣,臣何敢自愛!”二十九年,拜榮祿大夫、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往征爪哇,以亦黑迷失、高興副之,付金符百五十、幣帛各二百,以待有功。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合諸軍,發泉州。風急濤涌,舟掀簸,士卒皆數日不能食。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趾、占城界,明年正月,至東董西董山、牛崎嶼,入混沌大洋橄欖嶼,假里馬答、勾闌等山,駐兵伐木,造小舟以入。時爪哇與鄰國葛郎構怨,爪哇主哈只葛達那加剌已為葛郎主哈只葛當所殺,其婿土罕必阇耶攻哈只葛當,不勝,退保麻喏八歇。聞弼等至,遣使以其國山川、戶口及葛郎國地圖迎降,求救。弼與諸將進擊葛郎兵,大破之,哈只葛當走歸國。高興言:“瓜哇雖降,倘中變,與葛郎合,則孤軍懸絕,事不可測。”弼遂分兵三道,與興及亦黑迷失各將一道,攻葛郎。至答哈城,葛郎兵十余萬迎敵,自旦至午,葛郎兵敗,入城自守,遂圍之。哈只葛當出降,并取其妻子官屬以歸。土罕必阇耶乞歸易降表,及所藏珍寶入朝,弼與亦黑迷失許之,遣萬戶擔只不丁、甘州不花以兵二百人護之還國。土罕必阇耶于道殺二人以叛,乘軍還,夾路攘奪。弼自斷后,且戰且行,行三百里,得登舟。行六十八日夜,達泉州,士卒死者三千余人。朝廷以其亡失多,杖十七,沒家貲三之一。

元貞元年起同知樞密院事,月兒魯奏:“弼等以五千人,渡海二十五萬里,入近代未嘗至之國,俘其王及諭降傍近小國,宜加矜憐。”遂詔以所籍還之,拜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三年,升平章政事,加銀青榮祿大夫,封鄂國公。


傅友德(?-1394),宿州相城(今安徽淮北)人,明朝開國將領。

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后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后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云南。以功封潁國公,后坐事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追封麗江王,謚“武靖”。

躍馬千山外,呼鷹百戰場。平蕪何莽蒼,云氣忽飛揚。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澤鄉。潁川湯沐盡,空羨夥頤王。——王士禎

鄧愈(1337-1377),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16歲領兵抗元,元至正十五年(1355)率所部萬余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

明洪武十年(1377)任征西將軍,和副將軍沐英征討吐蕃反抗勢力。兵至甘肅、青藏,分三路前進,進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殺至昆侖山,俘虜斬首萬人,獲馬、牛、羊20余萬匹,招降諸國,開辟疆土數千里。十一月初九日,病逝于壽春。追封為寧河王,謚武順。

友德隨我二十二年,東征西討,嘗盡辛苦,鎮守八州,有功無過。天生元輔兮輔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勛德業兮實無人以可侔,垂凜凜于尺幅兮直與河岳而長流。——朱元璋

馮勝(?-1395),定遠人,明朝開國名將。

洪武二十年(1387)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追封寧陵王,謚號“武壯”。

馮勝、傅友德,百戰驍將也。考當日功臣位次,與明太祖褒美之詞,豈在湯和、鄧愈下哉。——《明史》

李文忠(1339-1384),江蘇盱眙人。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外甥。

十二歲時,母親去世。跟隨父親李貞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后投奔在滁州的朱元璋。十九歲時,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

明朝建立后,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二年(1379),接受詔命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洪武十七年(1384)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其臨陣踔厲風發,遇大敵益壯。頗好學問,常師事金華范祖干、胡翰,通曉經義,為詩歌雄駿可觀。——張廷玉

費聚(?-1390),五河(今安徽五河)人,明朝開國將領,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幫助朱元璋成功收編張家堡民兵,使得朱元璋的勢力得以擴充。先后隨大軍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勢力,為明王朝的建立、統一作出了貢獻。明朝建立后,隨傅友德平定云南、大理,討平當地蠻族叛亂,又統兵平定廣南,并鎮守云南、貴州等地,為明朝邊疆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因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廢除。

朕聞歷代之君,肇興王業,賢能之士,多出鄉里,所以佐成大業,而親同骨肉也。咨爾費聚,與朕同郡,自列戎伍,從取滁、和、儀真,初授武校,渡江之后,收句容、溧水,定建業、京口、廣德、長興,進居帥職,繼戍長興,同知衛事。浙西之兵侵境,戰敗之,乃從大將,下吳興,克姑蘇,升掌本衛,又從征四明,由海道而南取三山延平,還軍討昌國余寇,皆預有功。既又從大將平中原,守關陜,其績尤著,朕念爾初起之舊,十有九年之間,勤勞為多。——朱元璋

鄭和(1371-1433),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人,小名三寶,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原名馬和,于洪武十三年(1381)為明軍進攻云南時所擄,遭受“宮刑”,后選入宮中尚衣局,14歲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一生篤信佛法,廣造佛經傳世。

多智略,知兵習戰,永樂二年(1404)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到1433年,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覺寺地宮。

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知道非洲東海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市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路易斯·麗瓦塞斯

譚廣(1363-1444),丹徒(今屬江蘇鎮江)人,明朝名將。

洪武初年,以一名士卒的身份從征金山,因戰功被授予昭信校尉、燕山護衛百戶。從征乃兒不花,因功轉任燕山左護衛。又征驢駒河、黑松林、朵顏山等地。后隨從明成祖朱棣起兵,率領一百騎兵奪取涿州,生擒將校三十人。后攻戰白溝、真定、夾河時,皆有戰功,屢升為指揮使,留守保定。

永樂九年(1411)進升為大寧都指揮僉事,主管營建北京。創立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隨從朱棣北征,充任驍騎將軍。永樂十二年(1414)征九龍口,擔任前鋒,命能挽強弓的士卒射擊,萬矢齊發,賊人死亡無數,官軍乘勝夾擊,賊人大敗。論功,進升都督僉事。

洪熙元年(1425)升為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守宣府。

官至鎮朔將軍、永寧伯,正統九年(1444)去世,謚襄毅。

廣長身多力,奮跡行伍至大將,大小百余戰,未嘗挫衄,在宣府二十年,修屯堡,嚴守備,增驛傳,又請頒給火器于各邊。將校失律,即奏請置罪,而撫士卒有恩。邊徼帖然,稱名將。——張廷玉

張輔(1375-1449),河南祥符人。明朝名將,重臣。

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新城侯。永樂四年(1406)率軍南征安南,滅亡胡朝,改安南為交阯,設交趾布政司。戰后因功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自永樂七年(1409)至永樂十三年(1415),三次平定交趾叛亂,并出任交趾總兵官。史稱其“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永樂二十年(1422)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間,參與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1425)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次年,隨從明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亂。

正統十四年(1449),于土木之變中陣亡,年七十五。追封定興郡王,謚號“忠烈”。

予觀定興四履夷境,殲厥渠魁,復我中華數百年之故地,易榛莽田疇,變左衽冠晚,而又建立郡縣,分畫疆圻,一統之盛,古莫與比,定興之功大矣哉!——朱睦

楊洪(1381-1451),廬州合肥人,明朝名將。

永樂元年(1403)襲父楊璟百戶令職,遠戍開平。后隨朱棣北伐,又從陽武侯薛祿征大松嶺,長年守備邊關。

宣德七年(1432),朝廷針對敵情,計議在戰略要地西貓峪置兵馬營,以備邊塞。系命率士卒萬人于荒山野嶺之間,荊棘叢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城筑好后,召集眾將士說:“現在城已筑好,吾與爾等一樣孤懸一城,從此就要長期駐守在這里了,在這窮荒邊塞,人在則城在,城毀則人亡。我們大家一定齊心協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懷有二心。”遂與將士同甘共苦、對士卒資助嫁娶、治療疾病,關懷備至。從此,人心安和、使眾將士卒不覺得是在窮荒的塞外孤城。

正統十三年(1448)佩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宣府。自永樂初至正統末年,在邊四十余年,以敢戰、善戰至大將。史稱“自百戶至封侯,威名聞嶺北,未嘗專殺一人”。

北京保衛戰勝利后,進封侯爵。英宗被迎回后,獲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賜世券。

神完氣充,貌偉言揚。江湖宇量,鐵石肝腸。胸盤韜略而神鬼莫測,手操劍戟而星斗垂芒。摧鋒萬里,轟雷迅電。號令三軍,烈日秋霜。功在朝廷,威振邊疆。一騎前驅,萬夫莫當。旌旗所指,犬羊遁藏。知其內者以為孫吳管樂,識其外者以為衛霍關張。曰福曰壽,自天降祥。爾公爾侯,子孫蕃昌。噫!斯人也,殆所謂勛業蓋世而身名留芳者歟!——于謙

馬文升(1426-1510),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明代重臣。

景泰二年(1451)登進士第。授為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遷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為兵部右侍郎。歷遼東巡撫、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弘治初任兵部尚書,后任吏部尚書。正德四年(1509)遭權宦劉瑾削秩除名。

正德五年(1510)去世,年八十五。謚號“端肅”。加贈左柱國、太師。

文升歷事五朝,垂六十年。出將入相,文武兼資。思慮精深,傳通故實。臨事應變,無少底滯。奉公憂國,隨事納忠。每公卿會議,相顧不發,文升獨據理抗,言語簡意足。名著四夷,功在天下。尤慎用兵,未未嘗輕有征討。儉節清名,終始如一。直道而行,不阿權貴。雖遭讒離詬,屢起屢仆,迄不少貶。平生好學,手不釋卷。——楊廷和

周尚文(1475-1549),西安后衛(今陜西西安)人。明中期大將。

幼讀書,粗曉大義。多謀略,精騎射,有“飛將軍”之稱。官至右都督、太保兼太子太傅,卒贈太傅,謚號“武襄”。

尚文忠勇素著,國之長城,其死也,邊人亡不灑淚者。——沈束


馬永,字天錫,遷西大黑汀人。

生而魁岸,驍果有謀。習兵法,好《左氏春秋》。嗣世職為金吾左衛指揮使。正德時,從陸完擊賊有功,進都指揮同知。守備遵化,寇入馬蘭峪,參將陳乾被劾,擢永代。戰柏崖、白羊峪,皆有功。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兒,驍勇敢戰。遼東變初定,帝問將于李時。時薦永,且曰:'其家眾足用也。'帝曰:'將須文武兼,寧專恃勇乎?'時曰:'遼土新定,須有威力者鎮之。'至是,竟得其力。都御史王廷相言:'永善用兵,且廉潔,宜仍用之蘇鎮,作京師籓屏。'未及調,卒。遼人為罷市。喪過蘇州,州人亦灑泣。

永為將,厚撫間諜,得敵人情偽,故戰輒勝。雅知人,所拔卒校,后多至大帥。                 ——《明史》

俞大猷(1503-1579),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

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并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

創立兵車營,設計創造了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后被追謚為武襄。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后人將他生平所作詩詞等編匯成《正氣堂集》。

大猷為將,事必先周。陳師鞠旅,言必盡謀。水滅倭氛,陸俘璉囚。閩廣奠安,漳泉少憂。比之方叔,實稱其儔。——黃道周

譚綸(1520-1577),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代抗倭名將,杰出軍事家。

嘉靖二十九年(1551)受任臺州知府,以防御侵擾沿海的倭寇,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挫倭寇。次年,數萬倭寇再擾臺州,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受任福建巡撫,剿滅福建倭寇,收復興化。隆慶二年(1568)出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防御臺三千座,加強東北防務。史稱其“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

萬歷五年(1577)去世,年五十八。追贈太子太保,謚號“襄敏”。

綸自郎署至中樞,始終兵事者幾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可謂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矣。——張惟賢

 謝謝您的贊賞支持,我們在網上呼吁并無收入來源。由于經濟上的困難,公眾號經常不得不斷更。如果能得到您的支持,將使我們走的更遠。謝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擊敗了薛仁貴的吐蕃史上第一名將論欽陵,是怎樣栽在武則天手里的?
戰死沙場的唐朝武周名將
唐朝十大名將,為何沒有蘇定方?論實力和戰功蘇定方足以名列第二
安史之亂爆發前, 唐朝十大邊軍重鎮都是什么狀態?
唐朝國防疆域概述(下)——唐玄宗定型時期
長得帥未必有用,長得特別能救命——收復安西四鎮的王孝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顺义区| 永兴县| 贡山| 沐川县| 彰化县| 新疆| 安达市| 延寿县| 五寨县| 南川市| 方正县| 兰考县| 阜平县| 四子王旗| 资源县| 霍林郭勒市| 正定县| 芦溪县| 时尚| 泰州市| 崇左市| 斗六市| 临安市| 长葛市| 奎屯市| 壶关县| 临沭县| 沅江市| 米泉市| 易门县| 扶余县| 奉新县| 百色市| 贡觉县| 伊通| 黄大仙区| 顺义区| 屏东市| 临夏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