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大家已經了解到了自從張騫鑿空西域后,外西北的命運就與中原王朝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整個兩漢時期,外西北的大部分地區居住著烏孫人,他們以富饒的伊犁河谷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游牧政權。隨著漢武帝在西域的苦心經營,烏孫逐漸與漢朝結盟,并在最終戰勝匈奴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漢朝借助烏孫的力量,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既定目標,取得漢匈戰爭的優勢。
隨著漢帝國在東亞大陸霸權的確立,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建立,包括外西北在內的廣大西域都納入漢帝國的版圖。烏孫也不例外,成了西域都護下的屬國,拱衛著西域的西北邊境。由于匈奴的式微,一直到西漢末年,西域都保持著穩定的局面。
但花無百日紅。隨著王莽篡漢,西域的命運也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王莽采取了錯誤的民族政策,使西漢對西域的統治毀于一旦,中原與西域的聯系也由此斷絕。
從這時起一直到東漢末年,西域經歷了三次從西域撤退,又三次統一西域的曲折經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絕三通”。與西漢經營西域時的大氣磅礴、游刃有余不同,東漢的“三絕三通”更顯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外西北的命運也隨著東漢王朝的沒落走向了不同的歷史軌跡。
01一絕一通(東漢初年至公元75年)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重建東漢王朝,并開始重新審視西域政策。這時的西域早已失陷,再加上北匈奴的橫征暴斂,西域諸國屢屢派遣使節請求內屬,并請恢復設置西域都護。
但當時的東漢剛剛建立, 政治、經濟狀況滿目瘡痍,光武帝劉秀卻以“天下初定, 未逞外事”為由加以拒絕。縱觀光武帝一朝,別說是經營西域了,就是面對匈奴的不時寇邊,東漢政府也沒有采取什么大規模的反擊行動, 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鞏固內部統治和恢復經濟上。
光武帝之后,漢明帝繼位,這時隨著戰爭、災荒所造成的創傷漸趨平復, 東漢社會經濟開始回升,實力逐漸增強。正由于此,明帝才能“欲遵武帝故事, 擊匈奴, 通西域。”開始改變光武帝時期對邊疆經營的消極局面。與東漢情況相反, 此時, 匈奴卻處于四分五裂、日趨衰落的狀態, 這又給漢明帝進行反擊匈奴, 統一西域的斗爭以有利 時機。
光武帝劉秀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東漢稱臣。實力復振的北匈奴“復數寇邊郡, 焚燒城邑, 殺略甚眾, 河西城門晝閉?!边@樣, 迫使東漢政權必須進行反擊匈奴的斗爭, 而反擊匈奴的斗爭又自與東漢統一西域的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東漢又把西漢曾經的故事重新上演了一遍。
公元72年,針對北匈奴不斷南侵的緊張態勢,東漢王朝緊急磋商抗擊匈奴的萬全良策。駙馬都尉耿秉建議漢明帝以西域為突破口,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耿秉的建議得到了漢明帝及朝廷諸多大臣的贊同。
公元73年,耿秉、竇固等領兵出擊匈奴呼衍王于天山,東漢大軍向西挺進抵達蒲類海(今巴里坤湖),攻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市西北)之地。初戰取得勝利后,東漢王朝在伊吾設置宜禾都尉,留駐將士屯墾戍守。
東漢西征大軍攻占伊吾的同時,派遣班超率使團出使天山以南諸國。公元74年,竇固率部擊破車師(今新疆吐魯番),東漢王朝在西域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初步完成了對西域統一的重任。史書記載:“西域自絕六十載,乃復通焉?!?/p>
然而在公元75年,漢明帝死后,在北匈奴的支持下,西域焉耆(今新疆焉耆縣)、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等國圍攻并殺死西域都護陳睦。與此同時,北匈奴和車師后王又聯合圍攻西域戊校尉耿恭和戊己校尉關寵。此圍雖經耿恭率部苦守兩年始解,但東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卻從此陷入了困境。

02二絕二通:(公元75年至公元107年)
漢章帝繼位后,面臨北匈奴的反撲和棘手的西域問題究竟應該采取什么對策? 東漢政權內部關于這個問題展開一場大爭論。章帝最終采納校書郎楊終的建議, 于公元76年初, 撤銷戊己校尉,公元77年年, 又下詔撤回了西域的駐軍, 東漢遂放棄對西域的統治。
聽說班超即將回國,疏勒舉國憂恐。都尉黎弇說:“漢使如果離開我們,我們必定會再次被龜茲滅亡。我實在不忍心看到漢使離去。”說罷,便拔刀自刎而死。班超率部至屬國于闐,于闐國王和百姓都放聲大哭,他們說:“我們依靠漢使,就好比孩子依靠父母一樣,你們千萬不能回去?!辈簧偃诉€抱住班超的馬腿苦苦挽留。
班超見狀,在撤退途中重新返回駐地,繼續留在西域,準備大干一番功業。

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認真分析了西域的形勢,認為可應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超一方面請求朝廷支持自己的建議經營西域,另一方面遣軍擊破反叛的莎車和疏勒。
得勝后的班超又想進軍龜茲。當時,位于外西北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兵力強盛,仍然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班超認為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于是上書說:“烏孫是個大國,有十萬弓兵,所以武帝(劉徹)把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到孝宣皇帝的時候,終于起到了它的效用。現在可以派使者招撫烏孫,與之并力合作?!闭碌鄄杉{了他的建議。
公元83年,朝廷拜班超為將兵長史,升任徐干為軍司馬,另外派遣衛侯李邑護送烏孫使者,賜烏孫大小昆彌及以下的人很多錦帛,以籠絡烏孫。

公元84年,朝廷又派和恭為代理司馬,率兵八百增援班超。班超立即部署進攻莎車,并計劃進攻龜茲。誰曾想這場戰爭把西域西邊的兩個大國卷了進來。
康居在今天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位于外西北的西北方,是西域大國,領地廣袤,人口眾多。它東接烏孫,北部是奄蔡,東南與大月氏相鄰。西漢時期,匈奴郅支單于為躲避漢軍追殺,曾經西遷至康居,安置在與烏孫相鄰的地方,兩國聯手對付烏孫,搞得烏孫西部千里無人煙。康居也借助匈奴的力量逐漸壯大。
郅支單于被漢朝擊斃后,康居的勢力范圍并未收到影響,反而勢力大增。公元前11年,不得勢的烏孫小昆彌率領8萬余人北附康居,康居國又成了烏孫小昆彌的保護地。

在這一次班超進攻疏勒和龜茲的軍事行動中,康居曾派兵援助疏勒,所以班超久攻不下。當時,月氏剛和康居通婚,班超派人給月氏王送了厚禮,讓他對康居王曉以利害,康居王才罷兵,把疏勒王也帶走了,烏即城被再次收復。
公元86年,疏勒王又從康居王那里借了一些兵馬,與龜茲勾結密謀造反,派人向班超詐降,班超看穿了他的詭計,于是將計就計,答應他投降。疏勒王大喜,輕裝簡從來見班超。班超為他舉辦酒宴,就在宴席中斬殺疏勒王。西域南道從此暢通無阻。
公元87年,班超再一次進攻莎車,莎車國只好投降,龜茲王等也散去,班超因此威震西域。

另一個被卷入的大國是大月氏。當初,大月氏曾經幫助漢朝進攻車師有功,趁機提出要娶漢朝公主為妻。班超拒絕了這個要求,月氏王因而懷恨在心。
這時的大月氏已經成長為一個大帝國,疆域從如今的河中地區、阿富汗一直到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后來又占領了外西北南部的帕米爾高原,人口超過一千萬,強盛一時,是當時歐亞四大帝國之一。
公元90年夏,大月氏的副王謝率兵七萬,東越蔥嶺攻打班超。班超的軍隊處于劣勢,大家都很恐慌。但班超非常鎮定,實行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戰術,讓大月氏的軍隊疲憊不堪。班超然后設伏兵擊殺大月氏向龜茲求救的使者,并派人把首級拿給謝看。謝大為驚恐,只好遣使向班超請罪,希望能放他們一條生路,班超放他們回國,大月氏因而大為震驚,每年向漢朝進貢。

大月氏人
在西域局勢轉危為安的同時,北匈奴先是在公元87年被鮮卑所敗,然后在89年,被東漢大將竇憲擊敗,迫使北匈奴幾十萬人投降。91年,耿夔再次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此后,殘存的北匈奴大部分往西邊遠遁,最終消失在中國的史籍之中。
在這種形式下,東漢政府趁熱打鐵,就在這一年,封班超為西域都護,封徐干為西域長史,恢復了對西域的軍政管轄。

03三絕三通(公元107年至東漢滅亡)
班超返回內陸后, 以戊己校尉任尚繼任西域都護。班超在離開西域時,告誡任尚說:“今君性嚴急, 水清無大魚, 察政在得下和。宜蕩失簡易, 寬小過,總大綱而已?!边@本是班超積三十年經營西域的經驗之談,但任尚不以為然,以嚴苛的為政措施,終于激發了西域諸國的再次反叛。
公元106年,西域諸國聯合圍攻任尚于疏勒。雖然任尚平息了這次叛亂,但由此而產生的后遺癥,即使段禧繼任西域都護一職后,也未能使西域的動蕩局面恢復穩定。不久,龜茲、溫宿、姑墨等國又先后反叛。這樣,就使得東漢王朝對西域的統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再加上當時發生在西北的西羌起義,于是在公元107年, 東漢政權乃罷西域都護。自此以后十多年間, 東漢政權集中力量鎮壓羌族人民起義, 而無力西指。
東漢從西域撤出后,北匈奴又重占西域。公元119年,北匈奴與西域諸國“共為邊寇”,敦煌太守曹宗派長史索班,領兵千余人屯于伊吾以為屏障。第二年,北匈奴殺索班,占據絲綢之路北道。

當時的鄯善王向曹宗求救, 曹宗則請朝廷發兵。這樣, 關于要不 要統一西域的問題又在東漢朝廷內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公卿多以為宜閉玉門關, 絕西域。” 而班勇卻力主進取西域。經反復斟酌,東漢王朝采納了班勇的計策,置副校尉于敦煌,再次啟動了經營西域的軍事政治活動。
公元123年,班勇作為西域長史,領兵五百屯守柳中。在鎮守西域期間,班勇先后納降樓蘭、龜茲、姑墨、溫宿,擊敗匈奴的強大軍隊。公元126年,班勇蕩平且彌(今新疆烏魯木齊市),車師附近六國全部降漢。同年秋,班勇率領西域諸國軍隊大舉進攻匈奴,擊敗匈奴呼衍王,降其眾二萬余人, 單于西遁。自此之后,天山以南匈奴絕跡, 只有焉耆未降。
公元127年,班勇領兵出擊焉耆,焉耆投降。這場戰爭使得“龜茲、疏勒、于闐、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蔥嶺以西遂絕”。東漢王朝終于又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
隨著東漢的沒落,至漢靈帝末年、黃巾軍起義爆發,東漢對西域的統治宣告結束。

04結束語
異世史曰:在古代史籍中,有關東漢時期外西北的歷史筆墨很少,比如有關烏孫的記載就比西漢時期要少得多。究其原因,應該是東漢王朝的國力不如西漢那么強盛,國內矛盾和民族矛盾突出,這就造成了東漢朝廷對西域的政策比較消極和保守,經常出現搖擺,這就造成了“三絕三通”的局面。
而烏孫是西域軍力最強的大國,在西漢時期就頗受重視,為西漢擊敗匈奴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由于西漢超強的綜合實力,烏孫才由當初的盟友后來變成了屬國。等到了東漢時期,由于中央王朝在西域權威的降低,要想擺平那些中等規模的綠洲國家就已經夠頭疼了,更沒法把影響力輻射到外西北和中亞地區。在這種情況下,也別奢望讓烏孫這樣的強國重新納入中央體系,烏孫也就和中央王朝漸行漸遠。

但可以肯定的是,班超平定西域,一定借助過烏孫的力量。而隨著更遠處的大月氏逐漸進入全盛期,外西北的南部帕米爾地區被納入大月氏的勢力范圍。由于東漢鞭長莫及,后來的烏孫和蔥嶺以西地區逐漸與中原斷絕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