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
晉紀四 晉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
[1]夏,四月,太廟成;乙巳,袷祭;大赦。
[1]夏季,四月,太廟建成。乙巳(十一日),集中遠近祖先進行合祭。大赦天下罪人。
[2]慕容遣使請降;五月,詔拜鮮卑都督。謁見何龕,以士大夫禮,巾衣到門;龕嚴兵以見之,乃改服戎衣而入。人問其故,曰:“主人不以禮待客,客何為哉!”龕聞之,甚慚,深敬異之。時鮮卑宇文氏、段氏方強,數侵掠,卑辭厚幣以事之。段國單于階以女妻,生、仁、昭。以遼東僻遠,徒居徒河之青山。
[2]慕容派使者來晉朝請求投降。五月,晉武帝下詔拜慕容為鮮卑都督。慕容晉見何龕,持士大夫的禮節,以幅巾裹發,身著單衣。他到了門口,何龕卻整肅部隊會見他,慕容于是又改換軍服進了門。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慕容說:“主人不以禮節來接待賓客,客人又能怎么樣呢?”何龕聽到了他的話,心中非常慚愧,同時又深深地敬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這時,鮮卑的宇文氏、段氏正處于強盛時期,多次侵犯掠奪慕容,慕容只好以恭敬謙卑的言辭和豐厚的錢財侍奉他們。段國單于段階,把女兒嫁給慕容,生下了慕容、慕容仁、慕容昭。慕容因遼東位于偏僻遙遠之地,于是遷居到徒河的青山。
[3]冬,十月,復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3]冬季,十月,恢復了明堂以及南郊五帝的牌位。
[4]十一月,丙辰,尚書令濟北成侯荀勖卒。勖有才思,善伺人主意,以是能固其寵。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及遷尚書,甚罔悵。人有賀之者,勖曰:“奪我鳳皇池,諸君何賀邪!”
[4]十一月,丙辰(疑誤),尚書令、濟北成侯荀勖去世。荀勖才思敏捷,善于觀察人君的心思,因此能鞏固皇帝對他的寵受。他長期在中書省供職,專門掌管機密要事。后來他升遷為尚書令,心中非常惆悵。有人向他賀喜,他說:“奪去我的鳳皇池,諸君有什么可祝賀的呢!”中書省設在禁苑,禁苑中有鳳皇池,因此中書省又稱鳳皇池。
[5]帝極意聲色,遂至成疾。楊駿忌汝南王亮,排出之。甲申,以亮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治許昌;徒南陽王柬為秦王,都督關中諸軍事;始平王瑋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濮陽王允為淮南王,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并假節之國。立皇子為長沙王,穎為成都王,晏為吳王,熾為豫章王,演為代王;皇孫為廣陵王。又封淮南王子迪為漢王,楚王子儀為毗陵王,徒扶風王暢為順陽王,暢弟歆為新野公。暢,駿之子也。瑯邪王覲弟澹為東武公,繇為東安公。覲,之子也。
[5]晉武帝沉湎于音樂和女色,以至于得了病。楊駿嫉妒汝南王司馬亮,把他排擠得離開了朝廷。甲申(二十三日),任命司馬亮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鎮守許昌。遷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都督關中諸軍事。任命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任命濮陽王司馬允為淮南王,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以上諸王,都持節去他們各自的封國。立皇子司馬為長沙王,司馬穎為成都王,司馬晏為吳王,司馬熾為豫章王,司馬演為代王;皇孫司馬為廣陵王。又封淮南王的兒子司馬迪為漢王,楚王的兒子司馬儀為毗陵王。遷扶風王司馬暢為順陽王,司馬暢的弟弟司馬歆為新野公。司馬暢是司馬駿的兒子。封瑯邪王司馬覲的弟弟司馬澹為東武公,司馬繇為東安公。司馬覲是司馬的兒子。
初,帝以才人謝玖賜太子,生皇孫。宮中嘗夜失火,帝登樓望之,年五歲,牽帝裾入暗中曰:“暮夜倉猝,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帝由是奇之。嘗對群臣稱似宣帝,故天下咸歸仰之。帝知太子不才,然恃明慧,故無廢立之心。復用王佑之謀,以太子母弟柬、瑋、允分鎮要害。又恐楊氏之逼,復以佑為北軍中候,典禁兵。帝為皇孫高選僚佐,以散騎常侍劉志行清素,命為廣陵王傅。
當初,晉武帝把才人謝玫賜給太子,生下了皇孫司馬。有一天夜里,皇宮中失火了,晉武帝登上樓觀望。司馬當時只有五歲,他牽著晉武帝的衣襟走進昏暗的地方,說:“夜里突然出事,應當防備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可以站在亮處,讓別人看到人君。”晉武帝從此認為司馬很不一般。晉武帝曾經當著群臣稱贊司馬像晉宣帝,所以天下的人都歸心敬慕司馬。晉武帝知道太子沒有才能,但是憑藉司馬的聰明才智,晉武帝才沒有廢黜太子的想法。晉武帝又用王佑的計謀,把太子的同母弟弟司馬柬、司馬瑋、司馬允都派出去鎮守要害地區。晉武帝擔心會受到楊氏的逼迫,又任王佑為北軍中候,黨管皇帝的親兵。晉武帝為了皇孫司馬,以很高的標準挑選他身邊的僚屬與輔佐。散騎常侍劉志向與操守高潔清廉,因此被任命為廣陵王司馬的老師。
以時俗喜進趣,少廉讓,欲令初除官通謝章者,必推賢讓能,乃得通之。一官缺則擇為人所讓最多者用之。以為:“人情爭則欲毀己所不如,讓則競推于勝己。故世爭則優劣難分,時讓則賢智顯出。當此時也,能退身修己,則讓之者多矣;雖欲守貧賤,不可得也。馳騖進趨而欲人見讓,猶卻行而求前也?!?div style="height:15px;">
劉看到當時的風氣是喜好趨附,缺少廉潔與謙讓,曾經寫了《崇讓論》,建議初次被授予官職、遞交謝表的人,必須是能夠推舉、謙讓賢能的人,才能夠讓他通過。如果有空缺的官職,那么就要挑選平時為人謙讓最多的人來擔任。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如果爭斗起來的話,就要毀謗自己所比不上的人,如果謙讓,就會爭著推舉勝過自己的人。所以如果爭斗,世上就優劣難以區分,如果有了謙讓的風氣,那么賢能才智之人就會顯現出來了。在現在這種時候,能夠退身自我修養,謙讓的人就會多起來,謙讓的人多了,即使想守著貧賤不做官,也不可能了。如果奔走趨附想讓別人對自己謙讓,這就如同想向前走卻向后倒退一樣?!?div style="height:15px;">
淮南相劉頌上疏曰:“陛下以法禁寬縱,積之有素,未可一旦以直繩御下,此誠時宜也。然至于矯世救弊,自宜漸就清肅;譬猶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當漸靡而往,稍向所趨,然后得濟也?!?div style="height:15px;">
淮南相劉頌上疏說:“陛下由于刑法禁令寬松放任,想改變這種狀況,但是這種局面是平時日積月累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用公正的標準治理下民,這確實要等到時勢所宜的機會。然而至于矯正世風,救治時弊,自然應當逐漸走向清廉整肅。這就好比行船,雖然不能徑直渡過急流,然而應當漸漸隨著水勢往前走,一點一點地朝著自己要去的方向,然后就能渡過河去。
自泰始以來,將三十年,丹諸事業,不茂既往。以陛下明圣,猶未反叔世之敝,以成始初之隆,傳之后世,不無慮乎!使夫異時大業,或有不安,其憂責猶在陛下也。
“自從泰始以來,已將近三十年了,各項事業卻并沒有比以往更加興旺。憑著陛下的明圣,還沒有糾正衰亂時代的弊病,以成就最初的隆盛,傳之于后世,這難道不值得憂慮嗎?假使以后大業或許不安穩,那么憂慮與責任也還是在陛下。
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其勢不足獨以有為。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今之士,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我聽說為國家打算,不如分封親屬與賢能之人。然而應當審度、衡量事情發展的趨勢。假使諸侯服從正義而行動,其力量足以護衛京城,如果他們包藏禍心,那么他們的勢力也不足以獨立地有所作為。這件事情要整治好是很困難的,陛下應當與通達古今的人士在一起,共同深入地籌劃這件事情。周代的諸侯,如果犯了罪就要遭到懲罰放逐,但其爵位不斷絕。漢代的諸侯如果犯了罪或者沒有兒子,那么他的封國也就隨之失去了。如今應當改變漢代的弊端,遵循周代的舊制度,那么下面鞏固上面也就安定了。
天下至大,萬事至眾,人君至少,同于天日,是以圣王之化,執要于己,委務于下,非惡勞而好逸,誠以政體宜然也。夫居事始以別能否,甚難察也;因成敗以分功罪,甚易識也。今陛下每精于造始而略于考終,此政功所以未善也。人主誠能居易執要,考功罪于成敗之后,則群下無所逃其誅賞矣。
“天下極其大,萬種事物極其多,而君王卻極少,就像天空和太陽。因此圣明的君王實行教化,要自己掌握住根本,把事務委托給手下去辦理,這并不是好逸惡勞,實在是由于國家的體制適宜于如此。處理事情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去區分事情辦得好還是不好,是很難觀察出來的,等到事情的發展顯示出了成功與失敗,這時候再去區分功勞與罪過就很容易識別了。如今陛下常常是精心于初始的構建卻忽略對結局的考察,這正是治理的功效所以不完美的原因。人君如果確實能夠處于平易而抓住根本,于成功失敗的結局之后考察功勞與罪過,那么手下的官員們就沒有地方逃避獎賞與懲治的處理了。
古者六卿分職,冢宰為師;泰、漢已來,九列執事,丞相都總。今尚書制斷,諸卿奉成,于古制為太重??沙霰娛赂锻馑?,使得專之;尚書統領大綱,若丞相之為,歲終課功,校簿賞罰而已,斯亦可矣。今動皆受成于上,上之所失,不得復以罪下,歲終事功不建,不知所責也。
“古時候六卿分工,各司其職,冢宰是統領。秦、漢以來,九卿的職掌,由丞相總管?,F在事情都由尚書裁斷,各官署奉行成規,與古時候的制度相比,尚書的事務太重??梢园驯姸嗟氖聞战桓陡鞴偈疝k理,使各官署有專門負責的權力。尚書統領根本大綱,如同丞相所做的,年終考查功效,校閱簿籍,實行賞罰而已,這也就可以了。現在動不動就接受上面的現成的決定,上面如果有失誤、過錯,就不能怪罪于下屬,等到年終,沒有功績上的建樹,也不知該由誰來承擔責任。
夫細過謬妄,人情之所必有,而悉糾以法,則朝野無立人矣。近世以來為監司者,類大綱不振而微過必舉,蓋由畏避豪強而又懼職事之曠,則謹密網以羅微罪,使奏劾相接,狀似盡公,而撓法在其中矣。是以圣王不善碎密之案,必責兇猾之奏,則害政之奸,自然禽矣。夫創業之勛,在于立教定制,使遺風系人心,余烈匡幼弱,后世憑之,雖昏猶明,雖遇若智,乃足尚也。
“細微的過失,荒謬的言行,這是人的本性所難免的,但是全都要用刑法來矯正,那么朝野上下就沒有人能夠立身了。近世以來,擔任監察的官員,大都不抓根本大事,卻對微小的過失抓住不放,這大概是因為畏懼、躲避豪強卻又擔心荒廢了職責,因此就謹慎地使法律周密,以搜羅微小的過錯,使得上奏的揭發罪行的文狀接連不斷,表面看來是在為公事盡職,實際上卻擾亂了法規。因此圣明的君王對那些瑣碎細密的公事不感興趣,而對于那些揭發了兇惡、奸詐大事的奏章則一定要過問,那么損害國家政事的邪惡的人或事,自然就被抓住了。創立基業的功勛,在于設立政令,制定規章,使得遺留下來的風尚能夠使后人的心有所寄托;遺留下來的功業,能夠輔助、糾正年小而又軟弱的后人。后代能夠憑借前代制定的法規,即使是昏庸的人,仍然能作出明智的事情,即使是蠢笨無知的人,也如同有才智的人,使得后人足以得到幫助。
至夫修飾官署,凡諸作役,恒傷太過,不患不舉,此將來所不須于陛下而自能者也。今勤所不須以傷所憑,竊以為過矣?!钡劢圆荒苡?。
“至于那修飾官署的事情,各種勞作,通常是過份得成了一種妨害,這種事情不用擔心發動不起來,這是即使到了將來,沒有陛下的命令也自然能辦成的事情?,F在的問題在于,對于不急的事情抓得緊,辦得勤懇,但卻損傷了所賴以依仗的根本,我私下認為有些過分了?!睂λ囊庖姇x武帝都沒有采納。
[6]詔以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淵輕財好施,傾心接物,五部豪桀,幽、冀名儒,多往歸之。
[6]晉武帝下詔,任命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劉淵輕視錢財,喜好施舍,傾心與人交際,匈奴五部的豪杰之士以及幽州、冀州的名儒,都去投奔、歸附他。
[7]奚軻男女十萬口來降。
[7]奚軻人男女共十萬人投降了晉。
孝惠皇帝上之上永熙元年(庚戌、290)
晉惠帝永熙元年(庚戌,公元290年)
[1]春,正月,辛酉朔,改元太熙。
[1]春季,正月,辛酉朔(初一),改年號為太熙。
[2]己巳,以王渾為司徒。
[2]己巳(初九),任命王渾為司徒。
[3]司空、侍中、尚書令衛子宣,尚繁昌公主。宣嗜酒,多過失,楊駿惡,欲逐之,乃與黃門謀共毀宣,勸武帝奪公主。慚懼,告老遜位。詔進位太保,以公就第。
[3]司空、侍中、尚書令衛的兒子衛宣,尚娶繁昌公主。衛宣嗜酒貪杯,時常因喝酒而誤事。楊駿憎恨衛,就想把他驅逐出去。于是,他就和宦官黃門密謀一起誹謗衛宣,勸晉武帝不要把公主嫁給衛宣。衛知道了這件事以后,又慚愧又恐懼,就以上了年紀為由,請求退職。晉武帝下詔,晉升衛為太保,以陽公的身份回到家里。
[4]劇陽康子魏舒薨。
[4]劇陽康子魏舒去世。
[5]三月,甲子,以右光祿大夫石鑒為司空。
[5]三月,甲子(初五),任命右光祿大夫石鑒為司空。
[6]帝疾篤,未有顧命。勛舊之臣多已物故,侍中、車騎將軍楊駿獨侍疾禁中。大臣皆不得在左右,駿因輒以私意改易要近,樹其心腹。會帝小間,見其新所用者,正色謂駿曰:“何得便爾!”時汝南王亮尚未發,乃令中書作詔,以亮與駿同輔政,又欲擇朝士有聞望者數人佐之。駿從中書借詔觀之,得便藏去,中書監華恐懼,自往索之,終不與。會帝復迷亂,皇后奏以駿輔政,帝頷之。夏,四月,辛丑,皇后召華及中書令何劭,口宣帝旨作詔,以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詔成,后對、劭以呈帝,帝視而無言。,歆之孫;劭,曾之子也。遂趣汝南王亮赴鎮。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左右言未至,帝遂困篤。己酉,崩于含章殿。帝宇量弘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未嘗失色于人。
[6]晉武帝病勢沉重,沒有遺詔。有功績的舊臣們大多已經死亡,侍中、車騎將軍楊駿獨自在宮中侍候晉武帝的病。楊駿不讓大臣們守候在晉武帝身邊,他趁著這個機會,擅自作主把晉武帝身邊重要親近的職位都換了人,培植他自己的心腹。這時,晉武帝的病情稍微有了好轉,他看到身邊的人都被更換了,就嚴肅地對楊駿說:“你怎么能這么作呢?”這時汝南王司馬亮還沒有離開京都,晉武帝就命令中書作詔書,命令司馬亮與楊駿一同輔佐政事,還打算選擇中央的官吏中有名望的幾個人協助司馬亮和楊駿,楊駿從中書借來詔書觀看,拿到手里就收藏起來走了。中書監華非常害怕,就到楊駿那里去索要詔書,楊駿最終也沒有把詔書還給他。這時晉武帝又進入昏迷裝態,皇后上奏任命楊駿輔政,晉武帝點頭答應了她。夏季,四月,辛丑(十二日),皇后召來華以及中書令何劭,口頭宣布晉武帝的旨意作為詔書,任命楊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詔書寫成之后,皇后當著華、何劭的面呈送給晉武帝,晉武帝看了詔書后什么也沒有說。華是華歆的孫子。何劭是何曾的兒子。隨后,催促汝南王司馬亮奔赴鎮所。過了不久,晉武帝的病又有了好轉,他就問:“汝南王來了沒有?”身邊的人說還沒有到。這時,晉武帝病重垂危。己酉(二十日),晉武帝在含章殿去世。晉武帝器宇度量開闊寬厚,聰明通達,喜好謀劃。能容納直率的言辭,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有不莊重的儀表。
太子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尊皇后曰皇太后,立妃賈氏為皇后。
太子登極作了皇帝。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永熙。尊楊皇后為皇太后,立太子妃賈氏為皇后。
楊駿入居太極殿,梓宮將殯,六宮出辭,而駿不下殿,以虎賁百人自衛。
楊駿進入太極殿居住,這時晉武帝的棺材將要移到太極殿停柩,六宮妃嬪都出來與晉武帝的靈柩辭別,楊駿卻不下殿,用一百名勇士保衛他。
詔石鑒與中護軍張劭監作山陵。
晉惠帝命令石鑒與中護軍張劭監督建造陵墓。
汝南王亮畏駿,不敢臨喪,哭于大司馬門外。出營城外,表求過葬而行?;蚋媪劣e后討駿者,駿大懼,白太后,令帝為手詔與石鑒、張劭,使帥陵兵討亮。劭,駿甥也,即帥所領趣鑒速發;鑒以為不然,保持之。亮問計于廷尉何勖,勖曰:“今朝野皆歸心于公,公不討人而畏人討邪!”亮不敢發,夜,馳赴許昌,乃得免。駿弟濟及甥河南尹李斌皆勸駿留亮,駿不從。濟謂尚書左丞傅咸曰:“家兄若征大司馬,退身避之,門戶庶幾可全?!毕淘唬骸白谑彝馄?,相恃為安。但召大司馬還,共崇至公以輔政,無為避也?!睗质故讨惺缫婒E言之,駿不從。
汝南王司馬亮害怕楊駿,不敢去赴晉武帝的喪事,在大司馬府門外哭晉武帝。司馬亮到城外居住,上表請求過了晉武帝的葬禮再出發去鎮守之地。有人告發說司馬亮要興兵討伐楊駿,楊駿異學恐懼,告訴了太后,讓晉惠帝手寫詔書給石鑒和張劭,讓他們二人率修建陵墓的士兵去征討司馬亮。張劭是楊駿的外甥,他立即率領部下催促石鑒馬上出發。石鑒卻認為事情并不是這樣,他保證司馬亮不會舉兵,掌握住手下的士兵不動。司馬亮向廷尉何勖詢問計策,何勖說:“現在朝野上下都從心里歸附于您,您不去討伐別人,卻害怕別人來討伐您嗎?”司馬亮不敢發兵,夜里,快馬加鞭地奔赴許昌,才免去了一場災難。楊駿的弟弟楊濟以及外甥河南尹李斌都勸楊駿留下司馬亮,楊駿不聽。楊濟對尚書左丞傅咸說:“家兄如果征召大司馬司馬亮,退身躲避他,那么門戶也許可以保全?!备迪陶f:“皇族與外戚,相互依賴才能安定。只把大司馬召回來,共同本著公正無私的原則輔佐朝政,用不著躲避司馬亮?!睏顫肿屖讨惺缛ヒ姉铗E,對他說了這些話,楊駿不聽。
五月,辛未,葬武帝于峻陽陵。
五月,辛未(十三日),在峻陽陵安葬了晉武帝。
楊駿自知素無美望,欲依魏明帝即位故事,普進封爵以求媚于眾。左軍將軍傅祗與駿書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論功者也?!彬E不從。祗,嘏之子也。丙子,詔中外群臣皆增位一等,預喪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關中侯,復租調一年。散騎常侍石崇、散騎侍郎何攀共上奏,以為:“帝正位東宮二十余年,今承大業,而班賞行爵,優于泰始革命之初及諸將平吳之功,輕重不稱。且大晉卜世無窮,今之開制,當垂于后,若有爵必進,則數世之后,莫非公侯矣?!辈粡摹?div style="height:15px;">
楊駿心里明白他平時就沒有好名聲,他想效法魏明帝即位的先例,普遍給大臣們進封爵位,以便討好眾人,收買人心。左軍將軍傅祗寫信對楊駿說:“還沒有聽說帝王剛死,就給臣下論功行賞的事。”楊駿不聽。傅祗是傅嘏的兒子。丙子(十八日),下詔書,朝廷內外群臣一律晉升一級,參預晉武帝喪事的晉升二級,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一律封為關中侯,免除一年的賦稅。散騎常侍石崇、散騎侍郎何攀一起上奏,認為:“皇帝被正式立為太子有二十多年,現在繼承了大業,但是遍施獎賞,賜予爵位,比泰始革命之初以及各位將領平吳的功績得到的獎勵還要豐厚,這就使輕重不相稱了。況且占卜得知,大晉傳國世代無窮,現在開創的制度,是要傳之于后世的,如果有爵位就必得進升,那么幾代以后,就沒有人不是公侯了?!彼麄兊囊庖姴槐徊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