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由來已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太重視對教材的“三透”處理,即教者要吃透教材、講透教材,學生要學透教材。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絕不用一節課或幾節課“講學”一篇現代文,而應用一節課或幾節課“導學”一篇或幾篇現代文,讓學生“多讀、多記、多寫、多練”仍然是學好語文的最古老、最傳統、最有效的方法。
語文課堂教學決不是學生“學深學透”教材規定的那幾篇文章,就可以有“用武之地”的。教材中的課文只是給人的終身學習選擇的一個范例而已,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這類文章的必備知識和方式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能深入教材,能走出教材。
課堂上仍然要貫徹“講練結合”的原則。“講要求精”,強調講基礎知識的重難點,講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規律,答疑解惑、查缺補漏,拓展聯系、舉一反三。
“練要從多到精”,明確要求,掌握方法和規律,強調實際運用、熟能生巧,善于質疑問難和歸納總結。
“多練”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并加以指導,以引導學生通過“練”,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自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精練”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精選習題,切忌講量不講質;第二要深化,通過“練”這一環節,使學生的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精講多練”和“精講精練”是一個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的兩個不同的階段。由“精講多練”逐漸向“精講精練”過渡是“講練結合”所追求的目標。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完成“省時而高效”的大目標。
但語文課堂不能一味的壓,要有壓有漲,壓下來的是“講”,增加上來的是“量”,即閱讀量和訓練量。
我在教學中把教材中的現代文當成閱讀材料,每單元選取一篇文章作為方法、規律“導讀”的例子。由原來的“講學”變成現在的“導學”。課堂上講方法、講規律,明確學習要求,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積累詞匯,作練習。練后議議講講,整理歸納要點。
講讀現代文壓縮下來的時間的一部分用于強化課內經典古詩文教學,增加課外經典古詩文的學習;一部分用于學習課外貼近自己生活實際的精短現代文,增加寫作訓練量:一部分還可以用來進一步擴大閱讀量和綜合訓練量,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和訓練中吸取營養,形成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刊發于2008年第3期《北京教育》普教版,作者:武宏偉)
相關鏈接:
2008年3月21日,我在學校圖書館見到了剛剛郵寄來的第3期《北京教育》,翻開一看,在教學頻道的新課程欄目中有一“新課改問題與對策(一)——如何解決課時緊張問題”的話題,在這個話題下又以思考一和思考二的形式各刊登了一篇文章,思考之二就是我的《要把講讀課文的時間壓下來》。與原文進行了一下核對,發現杜老師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刪改,把原文的1800多字刪改成了900多字。文章更精煉了,字句更通順了,主題也更集中了。
在話題前加了編者按,在文章后又加了編后語。
編者按: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親歷改革的方方面面,在微觀的課堂教學層面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疑問、困惑,由此,也產生了強烈的交流、討論需求,希望在交流、討論中獲得啟迪與指導。
因此,本刊將從本期始不定期的針對新課改中的典型問題,約請早先進入新課改的實驗區的教師或北京市在課改探索中走在前列的教師,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思考,希望能給與困惑中的教師某種指導。
編后語:
上述兩篇文章反映了解決課時緊張問題的兩個主要途徑:一是在教學內容上做工作,將教學的量由多變少;二是在教學方式上做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改變教學方式,教師們聽得多了,實踐的也多了。而改變教學內容的量對于習慣了傳統“灌輸式”教育的教師實是一更大的挑戰。
一位校長曾這樣描述“灌輸式”教學:“灌輸式”教學是教師推卸責任的一種表現。教師通過將所有東西一股腦兒的教給學生,來逃避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比如學生考不好時,教師可以說,這不是我的責任,因為該教的我都教了。
但在新課改的今天,模塊式教學大大增加了教學內容,這時,如果教師仍要把教學內容一股腦兒的教給學生,課時將變得越來越緊張。
從本質上說,課時緊張不是一個教學量的問題,而是一個教學觀的問題,即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
中國教育學會“十五”重點課題《多元與和諧——來自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實踐研究的報告》指出:課程設計要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則,要通過少的課程幫助學生把握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促進學生真正理解與學以致用,“少”是為“多”服務的。
同理,學科教師也要通過少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把握本學科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促進學生真正理解與學以致用。這就要求教師認真整合教材,仔細遴選習題,合理安排教學,該詳講的詳講,該略講的略講,該學生自己學習的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僅僅只是連接教材與學生的橋梁,而且是引領學生走進教材的導航人,其引領性與指導性將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