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男性尿道和生殖道是同一個,而女性生殖道和尿道是分離的,因此網絡上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從復雜性角度上看,女性比男性進化得更徹底。但就生殖而言,沒有最優只有最適宜。
早期的生物進化體系認為生物演化就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這個角度講女性的生殖和排泄系統看起來比男性復雜一些,因此女性比男性進化得更加高級。但其實這個事情在后來的演化理論中爭議并不大,達爾文及其之后的生物進化理論主要認為生物演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并不確定產生某種特殊的性狀或者生理結構,從生物學上看,因為適宜的環境不同,不同的生物之間也沒有所謂的高級低級,結構簡單的嗜熱生物甚至能生存在121℃環境中,而人類在那么高的溫度中早就被做熟了,所以生物而言,在某種環境中只有更適宜沒有更高級。
不過在日常討論中依然保留了最初的一些說法,主要是確實便于區分,結構上人類是由數十萬億顆細胞組成的,而單細胞動物僅僅只有一個細胞而已。人類和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雌性生殖系統的構造都比較復雜一些,而雄性尿道和生殖道卻是一個,進化成這樣自然不是隨便就變來的。從生殖細胞上看哺乳動物雌性產生的卵子的游動能力比較差,需要雄性配子突破雌性生殖道游到卵子附近和其結合,而雌性生理微環境有殺滅精子的作用,若雌性也是生殖道和尿道合二為一,尿液可以殺死很多精子,造成受孕幾率的降低,所以雌性的生殖道和尿道分離。
而雄性的生殖道和尿道的末端是同一條,但是因為有尿道括約肌以及精索等結構中的肌肉作用,尿液不會倒流灌入睪丸的精子產生部位,而在排精的時候,尿道的后端因為會陰等處的肌肉收縮也是被堵塞的,所以這兩塊不挨著,功能上不會相互影響。這樣的繁衍方式已經直接使精液深入雌性體內,避免了暴露在空氣中而損耗,雌性生殖道因為雌激素的影響,是受精卵著床和發育的場所,這種生殖方式沒有什么不便,而且有著諸多的好處,雖然雌雄生殖系統結構有些差異,但是并不影響繁衍這種行為,所以這種方式就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哺乳動物共同的生育方式。
在特定的環境中這種方式就已經足夠了,體內發育的方式有助于保護胎兒幼崽的安全,適應性更強一些,只要母親不餓死,胎兒就有較高的幾率發育成熟。生物界有多種多樣的兩性繁衍方式,像魚類就直接是雌雄將生殖細胞排入到水中,兩者自由結合,這樣會有很多的浪費,因為水是流動的,會造成生殖細胞未結合便被沖走,而結合后受精卵發育的過程中也會被很多動物吃掉,魚類每一次下那么多卵,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們需要靠數量決勝負,要么是喂飽天敵,要么是抵抗自然環境的消耗。
至于更優化的生殖方式,好像真的沒啥了。兩性繁衍的方式需要雌雄生理結構的互補,不過未來人類科技可能能彌補生理的不足,使受精卵完全在體外發育,如今已經有所謂的人造子宮,可以使發育數周的羊羔胚胎體外生存和發育達8周之久,這樣母體不用承擔營養負擔,而且也不影響自己的所有活動,但在進化上,人類估計不能靠自然進化產生類似的生殖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