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境門的傳說是關于康熙叫關的故事。大境門東側的西境門即小境門起源于明朝,是長城關隘張家口的防御地段。大境門的變遷,再現了長城由矛盾沖突向和平共處的歷史發展過程,具有獨特的長城文化價值。
大境門景區。
大境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區北部,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年),距今已經有370多年的歷史。大境門段長城和位于張家口市中心的張家口堡同屬明朝宣府(今宣化)鎮長城防御區。
清朝入關后,為了方便內外交通貿易,在西境門的西側開了一個大門,這就是大境門。因為具有貿易和防衛兼具的特殊性,所以是萬里長城四大關口中唯一被稱為“門”的關口。同“關”相比,“門”少了咄咄逼人的氣勢,更平和、中庸。出門可戰,關門可守,開門還可以心平氣和地做生意,是為邊境之門。大境門的歷史,完整再現了長城由矛盾沖突向和平共處的歷史發展過程,具有獨特的長城文化價值。
大境門景區。
大境門至今流傳著康熙叫關的故事。這一年的十月初,北伐噶爾丹獲勝凱旋的康熙皇帝,回京途中遇到大雪??滴醯胗浿写笫拢哟箨犥囻R輜重行進緩慢,便率一隊親兵,騎快馬向張家口趕來,準備先行入關。誰知壩頭一帶積雪更厚,戰馬艱難跋涉,趕到大境門時已是晚上,大門早就關閉了。
隨行的將官拍馬上前叫關。這一天,是哨長張元值班,他不管城下如何叫門,即使說是皇上的人馬,張元也拒絕開門,說日落關門是朝廷規矩,就是康熙皇帝來了也不能開。最后,康熙只得在城下不遠處的一塊平坦處歇息過夜。
大境門景區。
第二天早上才進得門來。當守門衛士聽說昨晚上叫門的一干人馬中確有皇帝,才知闖下大禍。隨后,皇帝召見昨晚守門衛士,讓一名衛士去撿一塊石頭,這衛士不知何意,只隨意撿了一塊小石頭回稟皇帝?;实圩屓朔Q了一下,重三兩二錢三,于是皇帝命人賞賜所有守門衛士每人三兩二錢三銀子。這時,守門衛士才知道皇帝并未加罪于他們,喜出望外,山呼萬歲。
雍正二年(1724年),直隸總督周元理主持宣府事務,在康熙委屈了半夜的地方修了一座亭子,叫“臥龍亭”。亭中立一通石碑,正面刻“皇露遺風”四個大字,背后刻周元理題寫《臥龍亭》詩一首。詩云:御樓巍巍喜漁鹽,干河澆入雅瑯關。東西兩岫稱太平,內外一統封北山。水流上谷阜民物,鎖鑰云中鎮敵藩。皇恩浩蕩垂千古,萬國來朝觀圣顏。后來,人們又在大境門對面山頭上將士值班的地方修了一座亭子,叫“將軍亭”。
大境門景區。
在明朝隆慶年間,大境門內外結束明與蒙古兩百年的對峙,大境門外成了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那時,這里是來遠堡,并沒有大境門。只是在城墻東側開了小境門,即現在發掘出的西境門。為了軍事防御需要,門洞很矮,高不能騎馬,寬不能二馬并行。像許多堡門一樣,鋪地石上有兩道深深的車轍,這便是當年的邊貿通道了。
大境門景區。
大境門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傳遞著古人守城將士的恪盡職守、統帥的用人智慧和寬廣胸懷,也啟發著后人延續他們的精神不斷前行。清朝定鼎中原,滿蒙聯姻,南北統一,昔日的長城失去防御功能。于是,舍小境門,開大境門,成為清廷聯系蒙古的新紐帶,作為新絲路——張庫大道的起點,張家口邊市迅速繁盛起來。大境門在明清朝代更替時期,從保境安民的關口轉化為促進內外貿易往來、促進滿蒙漢兄弟一家和睦的和平之門。大境門旁的清水河,流淌著民族交融的溫煦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