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良(1937—2020),生于浙江鄞縣( 現寧波市鄞州區),著名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派人物畫”第二代領軍者,中國意筆人物畫大家。1962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科,得潘天壽、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等名師真傳。20世紀80年代在“意筆線描”人物畫教學和創作上具率先獨創之功,對中國人物畫教學和當代美術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吳永良的筆墨硬朗強健,畫風清純率真,格調高雅崇正,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晚年走出國門,在堅守民族筆墨之根本的前提下,變法拓新,最終完成對藝術新風格的鍛造,邁向超越之境。在《風清骨峻》中,吳永良自述成長經歷、藝術探索、教學經驗與創作心得,對中國畫學習者、研究者頗具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圖書簡介 ▲點擊圖片購買圖書 《風清骨峻——中國畫筆墨的承繼與拓展》是“浙派人物畫”第二代領軍者吳永良先生通過一生的藝術探索,對中國畫的筆墨語言、藝術特質、人文內涵、傳承發展等問題所作的深入思考與總結。 本書分為“求學點滴”(回憶學習經歷和老先生的教學方法)、“筆墨道境”(對筆墨的綜合性理解)、“以線立骨”(意筆線描的創作與教學)、“筆墨拓展”(對人物畫的創新探索)四個篇章,以回溯吳永良先生的求學經歷為起點,全面展現吳永良在中國人物畫現代轉型背景下的筆墨探索和創新風貌。 主書名“風清骨峻”既是對吳永良藝術追求的高度提煉,同時意在強調中國畫傳習中人品與藝品密不可分的特點,展現了中國畫筆墨的傳承發展之道、開拓創新之道。
1 記得先生
在學生年代,吳永良心摹手追各位先師成就,博采眾長,爾后自成一家。《風清骨峻》一書中,他從側面梳理了“學院派”中國畫教學的體系脈絡,展現出時代轉型后中國畫筆墨精髓的傳承路徑。
左右滑動查看內頁
吳永良對于老先生的崇敬,反過來非常鮮明地體現了吳永良本人的性格、品質和道德觀,一個人崇拜什么樣的人,反過來就說明了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人。
2 形象呈現“浙派人物畫”源流
《風清骨峻》一書中,吳永良為我們呈現了“浙派人物畫”的源起與流變,并收錄了自己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詳盡記錄與教學示范。讀者可從中管窺他對“浙派人物畫”的筆墨拓展,以及他對20世紀中國人物畫轉型的獨特貢獻,從而思考新時代中國人物畫如何承繼與發展。
▲黃羲 啟發和推動了“浙派人物畫”風格的成熟
▲李震堅 第一代“浙派人物畫”代表人物
▲周昌谷 第一代“浙派人物畫”代表人物
▲方增先 第一代“浙派人物畫”代表人物
▲吳永良 第二代“浙派人物畫”代表人物
作為一位純粹、執著的畫家,吳永良一輩子心無旁騖,將畢生心志投入中國人物畫造型與語言的探索之中,創作出許多精品力作,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在20世紀人物畫史上別開生面。作為一位教師,他投身教學一線數十載,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為一代代青年學子傳道解惑 ;他兢兢業業,實實在在,為“浙派人物畫”的道統傳承傾盡心力。
——高世名
中國美術學院現任院長
3 他的藝術特色
吳永良的作品有著扎實精確的西畫造型功底與深厚精湛的中國畫筆墨技巧,其用筆入木三分,同時注入人格骨氣,可謂當代真正的中國畫。
早在畢業那年,他已展露出皎皎的藝術才華。時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天壽先生對吳永良的畢業作品《白描魯迅》贊不絕口:“用白描形式來表現魯迅先生,最契合他的精神氣質,是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統一,這是一幅真正的中國畫!”
▲吳永良 白描魯迅 138cm×63cm 1962年
另一件畢業作品《水鄉集市》也受到潘天壽先生稱贊:“吳永良很聰明,這幅《水鄉集市》吸收了《清明上河圖》的章法,人物造型與衣紋線條巧妙吸取宋人馬遠、夏圭的'橛頭描’畫法,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勞動人民渾厚拙樸的氣質,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吳永良意筆線描
吳永良藝術作品中的筆墨是非常有骨氣的,很有力,就像刻印一樣。
——潘公凱
著名中國畫家、美術理論家
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
點擊小程序購買
4 他的藝術廣度
吳永良多專多能,藝術生命廣博豐盈,留下了眾多“浙派人物畫”的時代力作。
《風清骨峻》一書細致展現了一代大家全面的藝術功底、廣泛的創作題材,為中國畫后學者提供了大量借鑒和參照范本。
▲吳永良 棲霞暮靄——黃賓虹像
152cmx152cm 2006年
▲吳永良 大頤壽者(指墨)
68cm×68cm 2007年
▲吳永良 南洋阿婆
31cam×23cm 2004年
▲吳永良 天問(指墨)
▲吳永良 真的猛士
67cm×42cm 1982年
吳永良先生的一系列魯迅造像、大型意筆人物畫,筆墨生動,意境雋遠,不愧是'浙派人物畫’的時代力作。以個人風格而論,他既有縱筆如鋒、揮線如練的白描之風,又有濕漉漉、水靈靈的濡墨之韻;既有高山仰止、立心立命的浩然之氣,又有凝指積墨、陶然放懷的指墨之趣。吳永良先生不愧是'浙派人物畫’家眾生態中用神用思、集一代之大成的典范。……吳先生是真正的多面手,是潘天壽先生筆意的真正傳人。
——許江
當代著名油畫家
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
5 入得傳統,出之現代
吳永良轉益多師后,終化為自己筆下的眾多“神來之筆”。
吳永良不是獨學哪一位老師,他多專多能,工筆、意筆、肖像畫都很傳神;書法、素描、文章、理論都研究,藝術生命力很強。
——楊成寅
著名雕塑家、美術理論家
▲吳永良 傳統人物十八描圖例
▲吳永良 伴羊圖
45cm×34cm 20世紀80年代
▲吳永良 西雙版納小姑娘
69cm×30cm 1976年
6 首次出版,連綴現當代中國人物畫傳承脈絡
除上述部分成熟作品外,《風清骨峻》一書中首次公開出版了大量吳永良手稿和早期作品,質樸生動,極為珍貴。中國畫后學者及愛好者亦能從中撿拾不少經驗,諸如:如何做學畫筆記,如何有效逛展,如何苦學“偷師”……
▲吳永良 1961年潘天壽先生講課筆錄
▲吳永良 1978年10月北京看展筆記
▲吳永良臨任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