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北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這幅4.3米長的鴻篇巨制表現了皇家馬倌趕著馬群奔赴草場的情景。畫卷一開始,人和馬都在趕路,氣氛相當緊張:
馬群相當擁擠,馬兒們估計不太舒服
因為在趕路,馬的姿態大同小異,所以畫家盡量通過毛色體現出每匹馬的特點
各路馬倌匆匆趕來,匯聚一處
畫面中段,草場已近在眼前,馬群便放慢了腳步,馬兒的神經也松弛下來:
馬群密度明顯變小了
有搗蛋分子已經開始嬉戲了。請注意,此前馬頭一律沖左邊,現在出現了頭朝右邊的,暗示畫面的節奏發生了變化
最后終于到達廣袤的草原,馬倌放松下來,不經意間困意上涌,馬兒卻來了精神,活蹦亂跳,盡享天地自由:
畫卷的視野也從最開始的近景過渡到遼闊的遠景,觀者極目遠眺,心情和自由的駿馬一樣舒暢
《臨韋偃牧放圖》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樂曲,開始是曲調沉悶的進行曲,中途加入許多跳躍的音符,最后變成自由灑脫的草原牧歌,讓觀者的心態從緊張到舒緩,最后與馬群同享草原之樂!
李公麟有“宋畫第一”的美譽,但他不是職業畫家,而是正兒八經的公務員,通過“國考”中了進士,負責中央紀檢工作。李公麟自稱這幅畫是奉皇帝旨意,臨摹了唐代大畫家韋偃的《牧放圖》。可篇幅如此龐大的作品,哪里是簡單模仿就能畫出來的,絕對包含了李公麟的個人構思。
李公麟在畫卷開頭寫道: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這是李公麟僅存的篆書真跡。韋偃本人已無真跡存世
明太祖朱元璋得到《臨韋偃牧放圖》后感慨萬分,親筆寫下跋文,強調駿馬對打江山的重要性。朱先生的書法堪稱“惡劣”,不過人家的專長本來就不是讀書寫字嘛
清代乾隆皇帝在旁邊寫道,明太祖的字跡“英氣颯颯”,讓人恍惚看到其真人的“儀表”——真是罵人不帶臟字
據史料記載,李公麟如果臨摹古畫,常常畫在絲絹上,并施加色彩,《臨韋偃牧放圖》就屬于這種情況。如果是原創,他喜歡畫在紙上,單純白描,也就是只用墨線勾邊而不使用色彩。
李公麟是白描技法的開山祖師,名氣太大,導致后人見到沒有署名的白描古畫,就說是李公麟畫的。比如金代畫家馬云卿的這幅白描名作《維摩演教圖》(局部)就曾被掛在李公麟的名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公麟還活著的時候就以畫馬出名,所以關于他畫技如何了得的段子特別多,其中最不靠譜的一個竟然出自另一位名人之口——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與李公麟年齡相仿,兩人關系很好。黃聲稱,西域進貢了一匹好馬,名叫“滿川花”,李公麟去給這匹馬畫像,結果畫筆剛落,駿馬就倒地而亡,估計魂魄被李公麟畫走了。甚至有人佐證說,正是因為出過“畫死馬”的事情,御苑的馬倌再也不許李公麟去馬廄寫生了。
這是李公麟《五馬圖》的局部,據說這匹馬就是“滿川花”,可惜原件毀于二戰時的日本,這是北京故宮收藏的珂羅版印刷品
顯然更靠譜的解釋是,西域良馬抵達中原后,因為旅途勞頓或者水土不服,所以突然死亡。可世人顯然更愿意相信黃庭堅,一是因為有噱頭,二是因為人家是大V嘛~
【小鏈接】《臨韋偃牧放圖》已經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亮相了,展至10月11日。由于人氣太高,不早起排隊是不行的!
李公麟存世作品極少,而且要么破損嚴重,要么真偽存疑?!杜R韋偃牧放圖》幾乎是僅存的完整真跡,嚴禁出國展覽,與《清明上河圖》同享我國最高文物待遇。
這么重要的文物為什么沒去臺灣?因為早在故宮文物南遷之前,溥儀已經把《臨韋偃牧放圖》和其他最精華的故宮書畫作品帶去了東北??箲饎倮螅@幅畫被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接收,最后調回北京故宮。
文/博小拙